朱元璋外出视察,被一老妇人破口大骂,朱元璋:敢问您儿子是谁?

译萱 2025-04-21 18:29:52

朱元璋,你这卸磨杀驴的暴君,你一家子都不会有好下场!

朱元璋当上皇上后,有次出宫溜达,碰到个老太太,直接指着他的脸,把他好一顿数落。

这场景确实挺吓人的,要知道朱元璋发起狠来,可是连谁都不会放过。

为啥那老妇人要对着朱元璋开骂呢?朱元璋被她骂急了,会不会一气之下就把老妇人给处决了?

【高阳郡侯韩成】

朱元璋早些年当过和尚那会儿,有人骂他他也就忍了。特别是后来他出去讨饭,那更是没少被人嘲笑和挖苦。

但朱元璋压根儿没往心里去,他觉得吧,现在自己连饭都吃不饱,哪有空搭理那些风言风语,纯粹是瞎耽误功夫。

但后来情况大变,他坐上了皇帝的宝座,成了至高无上的君王。这时要是还有人敢骂他,那简直就是嫌自己命太长了,纯粹是在找死之前想寻点乐子。

说实话,不光是朱元璋,换做任何皇帝被骂,心里头肯定也受不了。他们个个都觉得自己是全天下的老大,哪能听得进去那些脏话坏话呢?

而且不只是皇上,那些大权在握的高官们,也都是眼高于顶,看不起人,这感觉都快变成大家习以为常的事儿了。

朱元璋这人吧,虽然手段硬了点,但有时也挺讲道理的。就像那次,有个老妇人冲着他一顿骂,他听了以后,没发火,反而是一脸懵:“哎,她咋就偏偏骂我呢,不骂其他人?”

这情形反映出朱元璋可能惹了大麻烦,他于是谨慎地开口问道:“大娘,我是不是哪里做得不对,让您这么生气?”

老太太听完心里难过,直接说了出来:“我儿子因为你没了,可你呢,过后跟没事人一样,难道我儿子的生命就不值钱吗?”

朱元璋一听更懵了:“我哪时候做了这种不地道的事儿啊?”

老朱又试探着问了大娘一句:“大娘,能告诉我您儿子是哪位吗?”

韩成这个名字,你是不是已经忘了他当年豁出命去救你的那事儿了?朱元璋一听这话,心里顿时明白了,问题还真出在自己身上。

韩成到底帮了朱元璋哪些忙?后来朱元璋又是咋报答他的呢?咱们得聊聊韩成到底给朱元璋做了哪些大好事。朱元璋后来又是用了啥方式来感谢他呢?

元朝快结束的时候,有个叫韩山童的家伙,他自称是大宋皇家的后人。据说他祖宗那会儿为了躲难,就把姓给改了,改成了韩。韩山童嚷嚷着要起义,说是要给祖宗们把失去的地盘给抢回来。

那时候,南宋垮掉也就几十年的光景,算算大概也就三代人的时间,所以大伙儿心里头还是憋着点儿恨的。

韩山童这么一说,好多人都跟着行动起来,于是呢,元朝末年那场农民大起义就这么热热闹闹地开始了。

接着,郭子兴也跟着举兵支持,随后他们这支反抗队伍就碰上了命中注定的领袖朱元璋。

历史学家们经过一番探究,发现韩成当年似乎跟朱元璋一块儿加入了起义的队伍。

尽管是一起起兵,可两人的地位差得可不是一星半点。起义没多久,朱元璋就像坐上了火箭,军职嗖嗖往上涨,韩成呢,自然而然地就成了他的部下。

朱元璋那会儿,对待手下的士兵们真的挺好。他定的奖惩规矩既公平又公正,管理军队也是一把好手,能和士兵们一起经历风雨,共享甘苦。所以,那时候老朱带兵打仗,名声可响了。

由于朱元璋平易近人,对士兵们关爱有加,所以吸引了许多人主动来投靠他,希望成为他的部下。

【差点被杀的朱元璋】

就是因为这样,韩成那时候对朱元璋特别忠心,简直就像是要一直跟着他不放手一样。

那会儿,韩成跟着朱元璋一块儿,西边打猛虎张士诚,南边踹蛟龙陈友谅,谁要是挡道儿,就一个词儿:“干他!”

刚开始那会儿,朱元璋的兵力并不咋地,但自从他当上了主帅,整个军队就像变了个人似的,焕然一新。

大家现在个个精神饱满,打起仗来威力猛增。

以前像张士诚、陈友谅这类“大佬”咱们是动不了的,但现在咱们厉害了,是时候去对付他们了。

朱元璋跟陈友谅的部队先是大干了一场,刚开始那会儿,朱元璋他们并没占到啥便宜。但打着打着,时间一长,朱元璋他们就开始占上风了,陈友谅的部队呢,被一步步逼得往后退。

可就在这节骨眼上,后方的“小明王”韩林儿遭到了张士诚的突袭,朱元璋见状,二话不说,带着大军就回去增援了。

韩林儿其实是韩山童的儿子,那时候大家选他做了皇上,而朱元璋就是效忠于他的一员大将。

老朱那时候之所以要寄居在别人屋檐下,就是为了能有个正当的名义,不然的话,他们就会被世人看作是强盗小偷。这样一来,谁还敢站在他们那边支持他们呢。

一看朱元璋带着大批军队回来帮忙,陈友谅觉得机会又来了。他二话不说,直接带着60万兵马,浩浩荡荡地去攻打朱元璋在南边的洪都城。

朱元璋没别的招儿,只能让守城的将领们硬挺着,等他们这边把张士诚的事儿摆平了,才能掉头去帮他们。

那时候,洪都城是由朱元璋的侄子以及猛将邓愈把守的。在这俩大将的带领下,他们仅凭2万兵马,愣是顶住了陈友谅60万大军的猛烈攻势,一扛就是快3个月。

但说60万这个数字吧,感觉水分有点大,不少专家都表示,顶天了也就10万左右。

朱元璋搞定张士诚后,他亲自带着二十万大军回来帮忙了。

接下来,就到了关乎陈友谅命运的鄱阳湖大战时刻。

如果陈友谅在这场战斗中失败,那他就别想着当皇帝称霸的事情了,说不定他们家的祖坟都会被人给平了。

对于这场大战,两边的头头都非常看重。朱元璋和陈友谅心照不宣,都亲自带着大批兵马出征了。

两边的大将都上了战场,士兵们心里就明白,他们的任务就是干掉对方的大将。大将一没,剩下的人就不成气候了。

这场仗,朱元璋的军队表现得相当勇猛,他们一通乱箭射出去,结果没想到歪打正着,竟然把陈友谅给干掉了。

陈友谅已经不在人世,但他手下的将士们斗志依然旺盛。冲在最前头的那些士兵,压根不知道他们的头领陈友谅已经去了另一个世界观战。

陈友谅手下的太尉张定边,那可是真厉害,勇猛得很,和朱元璋那边的常遇春有得一拼。

张定边一得知朱元璋在哪儿,立马就冲着那边冲过去了。要不是常遇春眼疾手快,发现了这事儿,张定边可能就把朱元璋给独自解决了。

张定边尽管没能成功,但他带着手下的士兵们就是不肯罢休,一直紧追不放。

朱元璋看到这情况,心里明白再磨蹭就真走不了了,得赶紧撤。

【纵身一跃只为救君】

不过想溜之大吉可没那么简单,朱元璋他们那时候造船技术不如陈友谅,光靠跑肯定是甩不掉对手的。那该怎么应对呢?肯定得有人站出来,把敌人的火力给吸引过去。

那时候,韩成站了出来,直接说:“大帅,这任务我去干!”

“你这是要去哪儿忙活啥呀?”

咱俩身高长相都挺接近,要是我穿上你的衣服,肯定能把敌兵给骗走,那你就能安全撤退了。

瞅着身边这位跟了自己好多年的老战友,朱元璋心里真舍不得让他去冒险,可眼下实在没辙了。要是韩城不去,那自己就得完蛋。所以,老朱只好让韩成上了。

韩成套上朱元璋的衣裳,二话不说就往敌军那边冲。等快靠近的时候,他猛地一跳,扎进水里,就这么自我牺牲了。

陈友谅的手下看到那个情况,还以为朱元璋真的跳了河,自己把自己给了解了,所以他们就不再追了,直接打道回府了。

讲真,韩成这人真是太忠心了,他居然自愿为主子献身,像这样的忠心将领,真的是太少见了,几百年都难碰上一个。

但是啊,鄱阳湖那场大战拖拖拉拉的,听说打了一个多月呢。

通常呢,打完仗以后才会论功劳给奖赏。

所以战斗结束后到了论功行赏那会儿,老朱竟然把自己的救命恩人韩成给忽略了。

当然,也有人讲朱元璋其实没忘,他只是给韩成追封了个没啥实权的大将军头衔。

以老朱的性格来看,鄱阳湖之战中韩成立下那么大的功劳,不太可能仅仅得个闲散的将军职位打发掉,因此那种说法站不住脚。

朱元璋虽然有时候手段硬了点,但他心里明白,受人恩惠得回报。

听完韩成老妈一番哭天抹泪的诉说,朱元璋自个儿也狠狠抽了自己两下。他居然把这事儿抛到九霄云外了,真是太不应该了。

接着,朱元璋把韩成的母亲安顿妥当,让她能舒心地养老。

然后,朱元璋给韩成加了个高阳郡侯的封号,这个还算靠谱,想想老朱当时那句话:“鄱阳湖那一仗,韩成可是立了大头功的。”

给那位逝去的英雄封个侯爵,这也挺不错的。

另外,朱元璋专门拨款,让人给韩成建了个大宅子。宅子建好后,韩成的母亲和他的儿子们就搬进去住了。

从这事儿能看出来,老朱其实并不是那种动不动就乱杀人的皇帝。

后来,韩成的娃韩观也是忠心耿耿,朱元璋心里明镜似的,所以韩观也被委以重任了。他虽没老爸那般舍命为人,但在工作上那是没得说,一直干得挺好。

就算朱元璋到了晚年,对那些功臣大开杀戒,韩家的人却也平安无事,没受到啥影响,韩观依旧稳稳当当地在朝廷里做他的官。

朱元璋对那些曾对他有过帮助的大臣和将领的后代,大多都没啥好脸色,不是把他们杀了,就是把他们流放。这么比起来,韩家的人那时候可真是走了狗屎运。

后来朱棣起兵靖难时,韩观也带着手下士兵去对抗,可惜没能赢,毕竟那时候朱棣势力太大了。

朱棣把朱允炆推下台,自己当了皇帝后,他并没有找韩观的麻烦,还是让他继续干原来的活儿。这在那个时候,韩观可真是够走运的。

朱元璋这辈子,虽然干掉了挺多帮他打天下的老兄弟,但也有一些功臣,他是真心实意地好好对待了。对于他那种知道回报恩情的态度,咱们真的得佩服。

0 阅读:5
译萱

译萱

虎子淳说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