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明朝的第一任皇帝朱元璋,他出名的原因在于他的严酷法律和强硬手段。在他统治期间,很多官员和平民都没能逃过他的严惩。
不过,有那么一回,他在问了一个死刑犯姓啥之后,突然间心软了,不光免了这人的死刑,还特别开恩,说以后就算犯五次死罪也不追究了。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那个死刑犯到底叫什么名字?到底是什么原因,能让一向铁面无私的朱元璋,突然改变决定,放他一马呢?
【乱世枭雄:朱元璋的崛起与统治】
到了14世纪快结束的时候,中国有个不起眼的小和尚,正在悄悄扭转国家的走向。这个人就是朱元璋,他早年间因为家里穷,走投无路才当了和尚。可谁能想到,这样一个出身的人,靠着过人的政治头脑和打仗的本事,在元朝末年那片乱局里,一步步走到了最前面。
朱元璋在安徽凤阳的一个穷苦农民家里出生。小时候,他碰到了大饥荒、生重病,还失去了亲人。没办法,他为了活下去,只能去寺庙里,当了个四处化缘的和尚。
不过,命运的走向可没就此停下来。元朝快不行的时候,整个国家乱成一锅粥,到处都是起义的队伍。朱元璋瞅准了这个机会,投奔了郭子兴带头的红巾军。
朱元璋因为特别聪明,还有出色的领导能力,很快就在起义的队伍里出了名。他拉起一支自己的队伍,开始四处征战,吃了不少苦头。大概打了快20年的仗,他最终统一了整个中原,把蒙古人赶了出去,建立起明朝,并把都城定在了南京。
不过,朱元璋一当上明朝的开国皇上,坐上了那把龙椅,他可没就此放松下来。他反倒是动手搞了一系列很严的措施,来把自己的皇位给稳住了。
他取消了宰相的职位,自己直接管起国家大事;他搞了个锦衣卫组织,紧紧盯着朝廷里的高官们;他还定下了好多严酷的法律,动不动就给人判重刑。
朱元璋管理国家的方式相当“铁腕”。他对那些立下大功的臣子,手段之严厉,让人心里直打鼓。
在洪武年间,胡惟庸和蓝玉两桩大案闹得沸沸扬扬,把好几万人都给卷了进去,结果好多立下大功的人都遭到了不幸。朱元璋管得特别严,虽然这样让朝廷稳定了不少,但整个国家都笼罩在一片恐惧之中。
【直言敢谏:范从文的政治生涯】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有个人胆子挺大,敢跟皇帝提意见,这人就是范从文。
范从文,老家在苏州,号复山。他出生在一个很有文化的家庭,从小就读了很多诗书,儒家思想对他影响很深。考科举的时候,范从文成绩特别好,一下子就考上了,然后进了朝廷工作,官做到了御史大夫。
御史大夫这个官儿,是明朝刚开始那会儿,朱元璋照着唐朝的样子搞出来的。这些御史呢,就是盯着百官,看谁不老实干事或者犯法,还得给皇帝出主意。这活儿吧,特别重要,但风险也大得很。
一方面,御史们得大胆地讲真话,把朝廷里的问题给指出来;可另一方面呢,他们要是说了啥让皇帝或者大臣不高兴的话,那可就危险了,随时可能掉脑袋。
范从文心里头清楚,他干的这行既重要又危险,可他一点也没退缩。他反倒是把老祖宗范仲淹的那股子劲儿当成了自己的信条,一直坚持做个堂堂正正的人。
在朝廷里,范从文好几次直接说了朱元璋统治得太狠。他说朱元璋杀人太多,对大臣们太残忍,这样会让有才能的人逃走,还可能让老百姓心生不满。
他直接对朱元璋说,要是再这样下去,恐怕就要走上夏桀、商纣的老路,变成个暴君了。范从文这么说,简直就是在锋利的刀刃上玩火。
每次提建议,都可能成为范从文人生的终点。但他丝毫没有退缩的意思。范从文心里认定,做忠臣就得为国家和百姓着想,就算搭上性命也在所不惜。
【龙颜大怒:范从文的死刑判决】
最后,范从文因为有啥说啥,把朱元璋给惹毛了。在一次朝廷大会上,范从文又一次对朱元璋的严厉统治表示不满。这回,朱元璋是真的忍不了了。
朱元璋猛地一拍桌子,脸色铁青,怒气冲冲。
朝堂里突然安静得连针掉地上都能听见,大臣们一个个都耷拉着脑袋,生怕皇帝的怒火会烧到自己头上。唯独范从文,他还是站得笔直,眼睛直视着皇帝。
范从文的话语中透着一股子坚定,说得那叫一个真诚。
但是,朱元璋这时候已经被气得失去了理智。他大声吼道:“
几个守卫飞快地跑上前,一把抓住范从文,直接给拽出了大殿。其他的大官们瞧见这场景,心里都吓得直哆嗦,暗自想着自己可千万别像范从文那样倒霉。
范从文被关进了大牢,等着被处决的那天。在那又暗又湿的牢里,他对自己做过的事一点不后悔。他心里清楚,身为一个忠心的臣子,他做的是分内之事。要是真因为这事丢了命,那也值得。
不过,范从文这时候可真是被命运捉弄了一把。就在快要被行刑的前一天,突然之间,事情有了个意想不到的转折。
【峰回路转:朱元璋的惊人发现】
处斩那天,朱元璋照例查看了一遍要被处决的犯人名单。当目光落到范从文这个名字上时,他心里咯噔一下,眉头轻轻皱了起来。“哎,”朱元璋小声嘀咕道,“这人我好像有点印象。”
朱元璋马上叫人把范从文带到皇宫前面。等范从文被带进来,他心里已经打算好要英勇就义了。但没想到的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完全让他愣了神。
朱元璋直接就问了出来。范从文当下就懵了。他压根儿没想过皇上会冷不丁提起这事儿。不过,他还是老老实实地说:“
听到这个答复,朱元璋的眼里立刻闪起了光。他放声大笑,说:“
其实,朱元璋一直特别佩服范仲淹。范仲淹不光是北宋时候有名的大官、大文人,还是个品德好、心里装着全天下的好榜样。
他那句有名的话,简直就是朱元璋心里头完美大臣的模子。更吸引朱元璋的是,范仲淹小时候还改过姓朱呢。原来,范仲淹的妈嫁给了清正廉洁的朱文翰,范仲淹就跟着姓了朱,还叫朱说呢。
范仲淹后来虽然改回了自己的姓,但他心里一直记着朱家的养育大恩。他甚至拿出自己不多的薪水,给朱家买了田地。这事儿让朱元璋对范仲淹更加敬重。
他觉得,范仲淹不光特别有才华,还特别懂得感恩,品德高尚。现在,范仲淹的后代就站在他眼前,这让朱元璋心里头既惊讶又感动。
【皇恩浩荡:五次免死的特殊恩典】
朱元璋的态度来了个彻底的大转弯。他不单立马放过了范从文,没让他送命,还下了个让人意想不到的决断。
“朱元璋大声吆喝起来,”
侍从没过多久就拎来了五块雪白的绸布。朱元璋自己动手,在每一块绸布上,都认真地写上了范仲淹那句很有名的话:
接着,朱元璋把五块绸布手帕递给了范从文,一脸严肃地说:“
范从文一把抓过那帛巾,眼里瞬间泛起了泪光。他直接跪在地上,砰砰砰地磕头,嘴里说着:“
这一场面,真的让范从文感动得眼泪直流,同时也让现场所有人都大吃一惊。朱元璋不光放过了那个本该被处死的囚犯,还给了他五次可以免于一死的机会,这在明朝的时候可真是少见得很。
不过,朱元璋这么做可不光是凭感情用事。他心里头清楚得很,范从文之所以敢这么直接地提意见,完全是受了范仲淹那“直言不讳”家风的影响。
像范从文这样的官员,正是他治国理政时的好帮手。把范从文拉拢过来,不光能得一个死心塌地的得力助手,还能让全天下都知道他是个重视人才的人。
对范从文而言,这简直就是从深渊爬上了云端的大翻身。从等死到突然有了五次免死的特别权利,这事儿听起来跟做梦似的,太不真实了。但他没过多久就明白过来,这份天大的恩情,其实带着更重的担子和更高的期望。
【结语】
范从文的经历相当传奇,这不仅仅是他人生的一个大转弯,更像是那个时代的一个写照。它告诉我们,在那个专制的年代,个人的命运就像风中飘摇的烛火,既容易熄灭,也可能遇到转机。
另外,这也体现了传统文化对于培养人的品格、左右选择方面的重要影响。这个事例说明,哪怕在最艰难的时候,保持正直无畏,也许就能迎来出乎意料的转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