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看待“离婚不离家”的现象?
高考那年,父母离婚,没有告诉我。
假期返家,两个人依旧和平时一样结伴来接我。
但眉眼间的冷漠和梳理,却骗不了我。
那个时候,我不明白为什么他们要装作一切如常,用蹩脚的演技欺骗我,或者说——
欺骗他们自己。
直到我逐渐长大,也步入婚姻,才明白「组建一个家庭」究竟意味着什么。
也正因为如此,我才懂得:
那些“离婚不离家”的夫妻,都有着各自逃不开的关系枷锁。
“为了孩子,我只能暂时妥协”
38岁的杰妮是一名家庭主妇。
她和前夫在2023年离婚,相恋四年,结婚三年。
新婚不久后,他们倾尽积蓄买了套房子,每个月4000元的房贷,本以为可以轻松应对。
可是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生了孩子以后,杰妮失业了。
并且那时候,前夫的收入又因为疫情骤减,他们每个月只能勉强凑够房贷。
一夜之间,什么都变了。
前夫经常怪杰妮冲动买房,杰妮则怪前夫能力不够收入太少。
争吵变成了这个家庭的主旋律。
无奈之下,前夫只能把他的父母从湖北接来,帮忙带孩子。
可是没想到两个老人根本不是真心实意帮忙。
有次孩子弄脏了床铺,杰妮忙着擦拭、清理,求助于前夫,他劈头盖脸就是一句:
“我是男人,我怎么能做这种事,你赶紧收拾。”
而孩子的爷爷奶奶捂着鼻子,一句“受不了”就袖手旁观。
那时候,杰妮才终于明白,婚姻里的女人,只要得不到丈夫的宠爱,就是家庭里的外人。
积怨已久的夫妻再无和解的可能,最终决定离婚。
可是,当一切手续都办妥时,他们才发现因为贷款在杰妮名下,房屋无法过户,谈好的条件全都落了空。
为了争夺孩子的抚养权,前夫和杰妮拉锯般较量,谁也不肯让步。
杰妮没多少存款,为了减少经济负担,也为了能每天看到孩子,只能暂时妥协,选择了“离婚不离家”。
朋友们很不理解,问她为什么选择这样难受的生活方式,她都无奈地表示是出于现实的考量:
孩子的抚养、经济的压力、房屋贷款的牵绊等。
可是,仅仅只是这样吗?
很多时候,我们其实不能看一个人说什么,而要看一个人做什么。
杰妮“离婚不离家”的选择下,除了外在看似难以解决的因素,更多的还是她内在也有需要。
比如,对于杰妮来说,婚姻里的争吵与不满固然让她疲惫不堪,但对于多年来熟悉的家庭结构和身份,她仍然难以割舍。
这就是心理学中提到的:情感依赖通常发生在长期关系中,即便这段关系已经伤痕累累,依赖的一方仍会倾向于留在熟悉的环境中。
所以对于失去社会功能的杰妮来说,离婚后仍然住在一起,至少让她觉得还有一丝“家庭”的感觉,她没有完全被抛弃。
或者说,还没有“完全失控”。
其次,人们对于突如其来的变化,都会有天然的恐慌感,杰妮也不例外。
“如果离开这个家庭,我要怎么重新生活?”
“我能够带着孩子独立生存吗?”
“我还可以找到新的幸福吗?”
这些未知的揣测,终究让她感到无助与迷茫。
既无法接受自己婚姻失败的事实,又不愿意面对彻底离婚后生活的改变。
为了避免心灵上的撕裂,她不得不暂时选择一个看似折中的方式:离婚不离家。
“就算离婚了,
我也还是没办法不管他”
我大姨的一位老同学青青在45岁左右的时候,离了婚。
原因是因为丈夫挪用公款,收受贿赂,进了监狱。
然而实际上,这并不是他们第一次离婚。
在此之前,每当青青的丈夫犯了某项外人看来,几乎不可饶恕的“错误”时,他们都会离婚。
一次是家暴; 一次是欠款20万,被暴力追债的人找上门来;可是离婚后没多久,青青又会和对方复婚。
问她原因,她也只是又气又恼地说:
“没办法啊!他是我孩子的爸爸。”
“他父母都不管他,我如果不管他,他怎么办?”
“如果他变成社会的废物,以后拖累我的孩子怎么办?”
45岁那年,他们再次离婚,这一次,他们没有再复合。
但是多年后丈夫回归社会,青青依然和对方住在一起。
故事听到这里,我想很多人都会表示有点无法理解:
她都已经被这样伤害了,为什么还要和这个人纠缠呢?
这就不得不了解她从小习得的关系模式了。
其实不难看出,青青身上展现出了比较典型的“救赎情节”。
这和她“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童年经验有关系。
她坚信,如果自己不帮忙,丈夫就会变成一个“社会的废物”,最终拖累孩子。
就像曾经的她认为:
“如果不做一个懂事的孩子,父母和弟弟妹妹,就不能正常生活了”。
她把丈夫的问题归因于外部环境,而不是他的内在性格或选择。
通过不断复婚,她仿佛在试图扮演一个救世主的角色,力图通过自己的付出来“拯救”丈夫,避免家庭陷入更大的困境。
而这当中,她和丈夫之间早已不再是普通的婚姻关系,更是一种彼此依存的共生状态。
她无法真正脱离这种依赖关系,因为她害怕失去这段关系的“掌控感”,因为曾经的她,就是用这样的身份维持“生存”的。
如果失去了“救世主”的角色,她就彻底失控了。
所以,最后一次离婚,青青没有选择复婚,这已经是她当下能做出的最大程度的反抗了。
但对于她来说,真正的解脱或许并不是简单的离婚或者复婚。
而是意识到自己的内在的模式,学会重新定义自我价值,摆脱这种互相依赖的困境,才能获得内心真正的平静。
“就算法律上我们分开了,
生活上早就离不开了”
我母亲有一位舞蹈队的朋友阿梅,今年已经55岁了。
她和老伴离婚已有五年,可他们却依然住在同一个屋檐下。
他们结婚时,两人都只有二十多岁,感情很好。
可是三十多年下来,生活的磨砺让这段感情渐渐变了味。
老伴性格固执、脾气火爆,尤其是退休后,整天待在家里,显得更加焦躁不安。
而阿梅却有着自己的生活圈子,面对老伴整日的坏脾气,原本温和的性格也在多年的争吵中消耗殆尽。
孩子们劝过、说过,但这对老夫妻已经失去了继续维持婚姻的耐心。
最终,他们在五年前办了离婚手续。
虽然离婚了,但两人还是住在以前老伴单位分配的老房子里。
原因也很简单:
“两人年纪都不小了,经济条件有限,没法各自再去买房。”
“孩子们也有自己的家庭要忙,也不想给儿女增添负担。”
于是,他们在同一个屋檐下分居而住,像是两位熟悉又陌生的室友。
可就这么一个简单的决定,反而缓和了两个人之间的关系。
他们仍然会因琐事拌嘴,可是,在彼此生病的时候,他们依然会不假思索地给予帮助。
这样一种“离婚不离家”的状态,不少外人看了,可能会很难理解。
但是,简单的“依恋”理论,就可以很好地解答。
在几十年的共同生活中,他们早已习惯了对方的存在,哪怕是彼此的坏脾气和毛病。
他们之间早已不仅仅是爱,而是一种生活的惯性和长久相处的依赖。
离婚只不过是对争吵的宣泄和关系的形式改变,却无法真正斩断他们之间的依恋。
这种依恋不仅是情感上的,也是生活上的。
对于很多老年人来说,晚年生活最大的挑战之一是孤独感和安全感的缺乏。
即便在不愉快的婚姻关系中,依然能感受到一种稳定的生活状态,相比完全独居,这种状态可能让他们更感到“安全”。
所以,即便再多矛盾,他们仍然以这种特殊的方式陪伴着彼此。
这种看似“纠缠不清”的相处方式,也许正是他们能找到的最好的平衡。
“就算离婚了,还是放不下”
小艾和阿凯离婚一年了,但因为房子贷款还没还清,两人依然住在一起。
离婚后,小艾很快走出关系的拉扯,交了新的男友。
起初她还避着阿凯,但时间一长,总觉得自己的事和阿凯没什么关系,也不再遮掩。
而就在这时,她发现了阿凯的“不对劲”。
阿凯却总是“巧合”地出现在她和男友视频的时候,故意在背景里大声说话。
如果小艾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他还会刻意敲门;
不是问小艾“为什么还不收内衣”,就是强调“做好了饭,要一起吃”。
小艾表达不满时,阿凯总是说:
“离婚了也别忘了,我们还住在一起,你也要考虑一下我的感受吧?”
小艾忍不住反驳:“我们都离婚了,有什么好考虑的?”
不仅如此,阿凯还曾暗示她要履行“夫妻义务”;
被小艾拒绝后,他一个人在黑暗的客厅里抽了一晚上的烟。
小艾这才意识到,这样的生活再待下去,肯定会出事。
两人明明已经离婚了,阿凯却还在那套“夫妻”的戏码里出不来;
而她,只想赶紧摆脱这个“假离婚”的困境。
与阿梅和老伴不同的是,阿凯表现出的是一种“焦虑型依恋”的特征。
他虽然在法律上失去了婚姻关系,但心理上仍然依赖于小艾,无法真正放手。
这种依恋让他对小艾的行为表现出极度的控制欲和不安全感,这也是为什么他会要求她出门前报备,甚至试图通过威胁来维持“掌控感”。
他渴望爱,但又留不住爱;他希望维持原样,却甚至对方已经不再爱自己而感到痛苦。
对小艾来说,最好的建议是尽快明确界限,找机会彻底搬离这个共同空间。
因为处于这样“不对等”的关系中,容易让一个人丧失自我感,甚至影响未来的亲密关系。
无论过去的依恋如何,她需要的是一个全新的开始,不被困在这种有名无实的关系中。
只有彻底离开,才能真正为自己赢得自由和未来的幸福。
写在最后
无论是出于什么样的目的选择“离婚不离家”,你会发现,大家的故事都展现了一个共同的主题:
人在复杂的亲密关系中,总会不断寻求一种“折中的平衡”。
“离婚不离家”看似是一种逃避,实则是我们在生活压力、情感依赖、社会观念的多重夹缝中,做出的无奈之举。
旁人或许不能理解我们为什么不彻底放手,但这背后的每一个决定,都蕴含着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惧、对过去情感的依赖,以及对现实困境的妥协。
毕竟,比起迈向一个未知的未来,停留在熟悉的痛苦中,反而会让人感到更加“可控”。
当然,若是这种“折中”的选择,并不能为我们带来更好的未来,就应该及时停止。
失去了自我边界的清晰感,不仅会让情感变得更复杂,还会阻碍个人成长和自我发展。
无论婚姻失败与否,我们都需要重新找到自我价值和人生方向。
感情中的纠葛与放手,都是人生的必修课。
真正的解脱,也许并不在于一纸离婚协议,而在于我们内心深处能否重新找回自我,勇敢面对自己的恐惧,最终走向属于自己的新生活。
毕竟,在人生这场没有剧本的戏里,我们每个人,都在努力寻求一条通向幸福的路。
*本文由珂文创作,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策划丨kiwi
编辑丨李小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