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复苏+去库存接近尾声,逆变器行业迎来周期拐点了吗?

犀牛北交之星 2025-03-31 19:22:44

开年以来,经历数月的科技股领涨狂潮的A股,近期在特朗普一连串的关税措施影响下,市场步入调整阶段,大盘避险情绪明显越发浓重。

这种情况初步预计将在本周三,特朗普政府宣布一系列“对等关税”措施后到达顶峰。中信证券认为,在年内的两个关键时点,其中就包括4月初外部风险落地后带来的交易机会。

复盘本轮调整的逻辑,在宏观环境的边际恶化时,弱宏观、强预期的板块如科技、商业航空等都容易出现提前调整,但其实最终受真实经济影响较低。

假设以调整下探幅度大、且后续产业趋势确定性高这一逻辑来看,近期呼声渐高的逆变器,或许也是颇值关注的方向。

估值历史低位叠加去库存接近尾声

逆变器是光伏发电系统的核心设备,承担直流电(DC)向交流电(AC)转换的核心功能,直接影响的是发电效率、系统稳定性及经济性。

又因其技术壁垒高、附加值大,占光伏系统总成本接近10%,不管是从盈利还是产业发展进程来看,都属于是产业链中数一数二重要的环节。

近期之所以开始引起市场关注,主要和其板块估值跌至历史低点和去库存周期似接近尾声有关。

过去在贸易环境变化、库存去化、行业内卷等因素交织下,从2024年开始逆变器板块业绩与估值持续受压制,截至2025年3月,逆变器板块市盈率(PE)中位数已跌至15倍以下,较2023年高点(40倍)折价超60%,处于历史10%分位。

估值处于历史低位构成了反转的基础,真正的转机还是与近期的行业政策有关。

今年年初,德国联邦议会通过5000亿欧元财政支出法案,其中明确1000亿欧元注入气候与转型基金,同时将“2045年实现气候中和”写入《基本法》。

在相关政策刺激下,欧洲渠道库存持续消解,考虑德国是国内光储企业出货的重点市场,同时作为欧洲新能源先锋市场的标杆和外溢效应,法案落实后有望开启欧洲光储的复苏周期,带动国内相关企业业绩大幅改善。

前面在2022年那会,俄乌冲突催生出了的户储抢装潮,下游激增的需求导致欧洲经销商疯狂囤货,这股囤货狂潮持续至2023年,当时的欧洲逆变器库存峰值时可供半年销售,远超正常1-2个月水平。

明显提前透支了未来的需求的情况,国内厂商却在后来仍持续逆势扩产,也导致了2023年全球逆变器产能突破800GW,远超当年536GW的出货量。

供需失衡使得行业落入增收不增利的内卷阶段,2023年Q3固德威净利润同比下滑31%,锦浪科技毛利率环比下降3个百分点,行业由此步入“量价齐跌”的下行周期。

传统市场饱和与库存积压对光伏板块形成痛苦的双重绞杀,二线厂商普遍亏损,行业进入出清阶段,逆变器自然也难逃行业周期,板块估值因此跌至历史新低。

产能过剩的情况直至2024年也没有明显缓解,2024年全球逆变器产能超600GW,而需求仅400GW,产能利用率一度跌至60%。

但进入2025年一季度后,海外大储景气持续抬升,行业开始迎来转机。特别如上述所说的,3月18日德国通过财政支出法案刺激下行业需求预期向上,市场情绪已经回温,多家券商喊话逆变器有望在今年行业拐点。

市场对于龙头悲观预期定价基本到位,长期维度来看行业逻辑并非通缩,淡季过后逆变器相关企业业绩有望逐步改善。

数据上也显示,2025年1-2月中国逆变器出口金额同比回升5.9%,其中东南亚、中东市场增速超25%,显示新兴市场开始接棒。

根据中国海关总署数据,25年1-2月南亚、中东、北非等新兴市场出货高涨,新兴市场景气度持续验证;欧洲虽市场整体尚未完全恢复,但预计局部市场已率先复苏,24Q4-25Q1或出现渠道阶段性补库存行为。

国内主要逆变器厂商及优势分析

从电力系统的"跟班小弟"蜕变成"控场大师",逆变器可以说是硬生生把光伏产业推上了新能源C位,也因此成为了市场关注行业发展进程的重要指向标。

在上世纪80年代最初诞生那会,占据主流是集中式逆变器,当时的转换效率还不到90%,唯一的优势是勉强把光伏发的直流电"翻译"成电网能接受的交流电。

直到1991年德国人搞出第一台商业化并网逆变器,光伏发电才算正式和公共电网搭上线,初步迎来了行业发展曙光。

进入21世纪,组串式逆变器横空出世,不仅能追踪每串光伏板的最佳发电状态(MPPT技术从单通道升级到多通道),效率也飙到了96%以上,加上微型逆变器的诞生,则彻底解决了光伏板"一颗老鼠屎坏一锅粥"的失配问题,这个阶段行业迎来加速发展阶段。

近这五年,逆变器的模块化设计让设备像乐高积木一样灵活拼装,碳化硅器件把功率密度推到了1W/cm³(相当于把一头大象塞进冰箱还留出冰激凌的位置);光储一体机的直流侧耦合技术让充放电效率突破90%。

技术的迭代和进步仍在持续,未来逆变器行业将呈现“高功率密度、高转换效率、智能化融合”的明显趋势。

第三代半导体(SiC/GaN)技术应用规模将迅速扩大,储能业务将逐步由辅助转变为战略主导,各公司将继续拓展“光储充”多能源系统的融合产品线,形成综合能源服务能力。

根据彭博新能源财经预测,到2030年全球逆变器市场规模将突破千亿美元,其中智能化与储能集成产品占比超60%。

新技术变革的背后,是逆变器企业从硬件制造商向能源服务商的跨越,当每一台逆变器都成为电网的智能节点,能源革命的未来图景已清晰可见。

我们重点筛选了国内几家逆变器厂商,情况和技术优势如下:

(犀牛之星研究院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其中,犀牛之星研究院又重点整理出了在2023年均加大了研发投入力度的厂商,相对而言这部分厂商可能对技术创新更为重视:

(犀牛之星研究院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光伏逆变器的核心使命是实现“能量转换-电网适配-智能控制”三位一体的功能,其技术要点围绕高效能量转化能力 MPPT技术、多级拓扑结构优化、以及宽电压范围适配为中心。

针对几个核心使命的技术迭代情况来看,国内的几家逆变器厂商的优势面和规划部署方向为情况为:

(犀牛之星研究院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结语

长周期来看,逆变器作为“能源互联网核心节点”的战略地位不可替代。

2025年逆变器行业正处于“供给逐步出清+需求复苏+技术跃迁”重要节点,在高库存阴霾渐散,技术革命与新兴需求共振下,板块处于估值洼地的逆变器或许正孕育着戴维斯双击的机会。

0 阅读:1
犀牛北交之星

犀牛北交之星

分享北交所知识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