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资本市场的“龙争虎斗”——会德丰收购战

一波说说 2025-03-17 09:46:38

1985年,香港资本市场迎来了一场划时代的收购大战——会德丰收购战。这场战役不仅改变了香港股市的格局,也成为全球资本市场的经典案例。新加坡银行大亨邱德拔与“船王”包玉刚的“龙争虎斗”,至今仍被津津乐道。

背景:会德丰的困境与机遇

会德丰洋行由英国籍犹太裔乔治·马登于1925年在上海创立,1949年迁至香港,主营航运业务。1959年,马登之子约翰掌舵后,公司迅速扩张,鼎盛时期拥有200余家附属及联营公司。然而,上世纪70年代,航运业陷入低潮,约翰却逆势扩大船队,导致公司债台高筑。到1983年末,会德丰已陷入流动性危机。

与此同时,会德丰的大股东张玉良(香港知名药商张祝珊之子)因家族内讧,萌生退意。而约翰也因香港前途未卜,有意淡出香港市场。这一背景为会德丰收购战埋下了伏笔。

德拔的“过江龙”之姿

邱德拔,1917年出生于马来西亚,祖籍福建厦门海沧,是新加坡银行业巨擘、马来亚银行创办人。1985年,邱德拔通过中介与约翰达成协议,计划以6港元/股收购会德丰A类股、0.6港元/股收购B类股,并通过临时注册的Falwyn公司购入13.5%的股权。

邱德拔的介入让市场大为震动。尽管他在东南亚金融界声名显赫,但在香港资本市场,他仍是一个“神秘人物”。他的收购计划迅速引发市场关注,会德丰股价随之飙升。

包玉刚的“坐山虎”反击

作为香港“船王”,包玉刚对会德丰的航运业务早有觊觎。然而,碍于与马登家族的私交,他此前一直按兵不动。当邱德拔的收购计划曝光后,张玉良紧急求援,包玉刚决定出手。

包玉刚通过旗下“九龙仓”提出高于邱德拔的收购价,正式加入战局。这一举动不仅让市场沸腾,也让邱德拔措手不及。双方在资本市场展开激烈角逐,会德丰股价在短短一个月内大幅波动,投资者情绪随之起伏。

收购战的结局与影响

1985年3月15日,包玉刚宣布成功收购会德丰过半股权,成为公司董事会主席兼总经理。邱德拔虽未达成收购目标,但也从中获利颇丰。这场收购战不仅巩固了包玉刚在香港航运业的霸主地位,也让邱德拔在香港资本市场崭露头角。

值得一提的是,这场“龙争虎斗”为双方后续的合作埋下伏笔。1986年,邱德拔与包玉刚联手对抗英资敌意收购渣打银行,最终成功获得37%的股权,邱德拔也成为渣打银行最大股东。

洞见:资本市场的博弈与共赢

会德丰收购战不仅是两位商业巨头的较量,更是资本市场的博弈与共赢的典范。邱德拔的“过江龙”之姿展现了东南亚资本的崛起,而包玉刚的“坐山虎”反击则彰显了香港本土资本的韧性。

这场收购战也揭示了资本市场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无论是邱德拔的“突袭”,还是包玉刚的“反击”,都体现了商业决策中的战略眼光与风险把控。最终,双方虽未在收购战中分出胜负,却在后续合作中实现了共赢。

会德丰收购战不仅是香港资本市场的经典案例,更是全球商业史上的重要篇章。它告诉我们,在资本市场的博弈中,胜负并非唯一目标,合作与共赢才是最终的归宿。

版权声明:《一波说》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作者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作者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

0 阅读:0
一波说说

一波说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