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船舶,这些漂浮在海上的钢铁巨兽,是现代经济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它们在原油运输和贮藏方面的作用无可替代,然而,与其庞大的体积和强大的原油处理能力相伴的,是惊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难道我们就这样眼睁睁地看着它们成为气候变暖的“帮凶”?不!中国给出了响亮的回答!
2025年2月15日,全球首艘装配有船用碳捕集装置的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船在上海横空出世!这一刻,标志着生产类船舶的碳排放控制终于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难道这还不是解决世界性难题的壮举吗?
提起碳排放,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街头巷尾的汽车尾气,而对海上碳排放却知之甚少。但你知道吗?2023年,全球仅海上油气生产作业就产生了3800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而全球航运业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更是惊人,达到了10亿吨,占全球人为性碳排放的约2.8%!如果不加以控制,到2050年,这一比例可能升至5%甚至更高!这难道还不能引起我们的警惕吗?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中国挺身而出!作为一个在全球主要碳排放国家中率先实现“碳达峰”目标的能源技术大国,中国在控制碳排放和碳循环方面的技术已经相当成熟。正是这些坚实的技术基础,为成功研发船用碳捕集装置奠定了基石。
但中国并非一帆风顺。在船用碳捕集装置的研发道路上,我们也曾面临诸多挑战。以往的船用碳捕集装置只能捕捉船舶排出的二氧化碳,却难以贮存,只能将较短时间内的二氧化碳进行收集,一旦系统饱和,二氧化碳就不得不被排出,因此象征意义大于实际作用。然而,中国科研人员没有放弃!
2014年5月,装配有国产船用碳捕集装置的“长顶”号集装箱货船抵达上海,它首次成功地将船舶排放的二氧化碳捕捉并液化存储,然后以罐装方式转移到岸上。这一壮举在船舶能源技术领域具有开创性的意义,难道这还不能证明中国的实力吗?
但仅有环境效益是不够的,经济效益同样重要!中国的船用碳捕集装置实现了船舶排放二氧化碳的全流程控制,这意味着可以长效控制船舶的碳排放。对于很多使用多年的老船来说,这简直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它们无需更换昂贵的清洁燃油,只需进行约千万美元的改装,就能实现碳排放达标,并继续使用传统燃油。这样一来,一艘大型货轮每年能节约数百万的燃料开支费用,两三年就能收回改装成本,而老船却能继续服役十年以上!这难道还不是一笔划算的买卖吗?
更令人振奋的是,通过船用碳捕集装置捕捉并储存的二氧化碳,本身就是一种具有高级经济效益的产品!以“长顶”号货船为例,在为期超过三个月、总航行里程达35000海里的航运期间,船上产生的二氧化碳有80%以上被成功捕集并液化储存,液化处理后的二氧化碳纯度达到99.7%,完全符合工业使用标准!二氧化碳目前广泛用于特种气体生产原料、电子元器件低温试验、食品冷却储藏等各种工业门类,这就让船用碳捕集装置的工作流程事实上成为了一种重要工业品的生产过程!考虑到全球船舶运营规模,这种工业化二氧化碳生产带来的效益难道还能小觑吗?
而相比于货运船舶,船用碳捕集装置在石油工业船舶上的作用更加突出!海上油气生产本身就会带来温室气体排放,而在开采之后向原油储运船舶转移油气的过程中,又会带来更多的温室气体。因此,在原油生产储运船舶上普及船用碳捕集装置,是降低海上油气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量的重要环节!这难道还不能彰显中国方案的智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