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仔的夜》:围绕“大湾区”打造精准售后

影视前哨 2021-11-18 20:40:10

导读:从“披荆斩棘的哥哥”到“大湾区哥哥”,《大湾仔的夜》打造IP的高质量售后,芒果再次用衍生综艺实现闭环。

文 | 霓星

“感觉披哥的舞台还在昨天,时间过得太快了!”

“马上就可以看到哥哥们集合在一起了,我的心情都好了很多。”

“玩还是芒果会,论创意,永远是走在最前面的。”

紧接着《披荆斩棘的哥哥》的话题热度,大湾区哥哥又携《大湾仔的夜》再次出发。节目一经官宣便引发了受众的广泛关注。“lo哥,客人‘落单’啦,肉饼记得要‘走青’,奶茶记得要‘走冰’~”大湾区哥哥们用港式大排档“暗语”齐发微博,透露各种“好味”,网友们也纷纷表示这像菜谱一样的官宣方式极其新颖。此外,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等机构和微博香港、新浪澳门、广州日报等也在微博端以#听大湾仔讲大湾区故事#话题发布联名海报,为节目官宣助力,为大湾区打call。海报中大湾区9+2个城市的当地代表性美食一一罗列,加之周围的城市地标建筑,氛围感十足。

节目播出后,也以豆瓣近乎全五星好评的不俗表现,回应了观众的期待。这档全新综艺不仅实现了“哥哥”衍生IP的强化,也将“大湾区哥哥”的更多面的形象呈现在观众面前。

“大湾区哥哥”IP专属综艺,

芒果速度构筑闭环

从夏到秋,《披荆斩棘的哥哥》用滚烫能量点燃观众,“大湾区”哥哥更是以特立独行、专业又可爱的风格,收获大批观众的喜爱。《披荆斩棘的哥哥》完美谢幕,“大湾区哥哥”的故事却并未止步。在近期上线的综艺《大湾仔的夜》中,湾区兄弟又马不停蹄地在广州东山口合伙开起了大排档。观众说“可以看一百集”哥哥日常的设想,在节目中得以变现。

《大湾仔的夜》将视线对准了五位大湾区哥哥,将“哥哥”的主体圈层细化。同时以披荆斩棘的意志为索引,开启新的理想征途。在精神内核上,延续了“哥哥”系列一往无前的逐梦精神;在故事主题上,则选择了合伙开店这一与舞台有所区分的生活化题材,与原有IP形成差异化表达。

有兄弟,便有乐趣。这档由陈小春、张智霖、谢天华、梁汉文、林晓峰五位老友共同参加的节目,从筹备过程开始就趣味满满。在金曲的吟唱中,大湾区哥哥用熟悉的港风情怀开启节目。

讨论要唱、切肉得唱、试菜也能唱。歌声既能充当送给客人的饭后甜品,也是开店会议中的灵感源泉、氛围担当。说唱就唱、载歌载舞的音乐之魂下,《大湾仔的夜》仿佛一档“自带BGM的综艺”。时不时给对方出难题,也会相互嫌弃,哥哥们一唱一和的调侃间,是多年好友时光形成的专属默契,也让人物关系显得轻松快乐、真实自然。

IP链的迅速构建下,节目制作时间紧,内容产出的质量依旧是稳定的。从核心立意到内容设计,延续了芒果真人秀一贯的精良制作。

在具体的呈现上,《大湾仔的夜》用具有生活美感的纪实画面抓住观众视觉;紧凑的叙事节奏,将真实的开店过程进行整合;镜头对细节的捕捉,后期花字、CG富有幽默感的解读,则为节目注入了诙谐意趣。成熟的故事结构、画面设计、后期制作,共同支撑起节目的表达。

以好IP构筑新IP,走向舞台之外的《大湾仔的夜》,在原有竞技类型的基础上,创作出另一品类的经营观察类节目。

理想照进现实,

“大湾区哥哥”开店很认真

“有没有想过不做艺人的时候,还可以做什么。”

此次《大湾仔的夜》的故事,关于理想的“落地”。节目中,大湾区哥哥们挑战了0经验0基础的领域——开大排档,在一个截然不同的方向上继续披荆斩棘。

实现理想不易,开店的过程也并非纸上谈兵这么简单。一拍即合迅速决定开店的大湾区哥哥,也面临着从零开始的各种困难。店面的布置清洁;菜品设计和烹饪;备菜、点菜、上菜、结账的流程管理,事无巨细地在哥哥们面前铺开。

经营问题接踵而至,一向“反内卷”的大湾区哥哥却再次“卷了起来”。嘴上说着实行“三小时工作制”、“收工一条龙”的他们,实则心系大排档,筹备开店的过程毫不含糊。就定价、菜品向餐厅老板取经;向附近居民了解城市历史;找当地人现场试菜;亲力亲为买菜备菜;从凳子的纹理到餐牌的摆放,都悉心布置……嘴上说着反内卷,手上却在较着真。开店筹备的认真态度,让观众看到了大湾区哥哥几十年从业经历沉淀下来的习惯——对人对事的高要求和说到做到的责任感。这份对任何事情都全力以赴的专业态度,也正是大湾区哥哥的可爱之处。

“希望观众看完之后,觉得我们真正想卖的味道,是人情味。”

“大湾仔的夜”被设定为一家大排档,是源于五位哥哥对旧时香港味道的共同情怀。《大湾仔的夜》希望能把有香港和时代独特印记的风味带到各地,也呈现给荧幕前的观众。复古的港风布置、具有代表性的菜品,瞬间把观众带入大湾区的风土人情。

这样的设定下,节目以兄弟、理想为题,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对大湾区哥哥开启一次言之有物的观察。

立体化人物塑造,

找到属于自己的标签

“大湾仔”是五位哥哥共同的标签,在《披荆斩棘的哥哥》里,他们也是以群像来被刻画的。而在《大湾仔的夜》中,五个人各自的人物形象变得更加清晰鲜明。开店的日常记录中,每一个大湾仔的形象如TVB港剧角色一般被一期一期刻画出来,也成为了观众愿意追这个宝藏节目的动力。

被陈小春称为“我人生里面的朋友,会煮饭的都是你”的谢天华,作为大排档的可靠主厨,挑起了大湾区的厨艺大梁。喜欢干净的林晓峰,被任命为“卫生部长”,把餐厅和后厨打理得井井有条。梁汉文自告奋勇负责采购任务,忙前跑后保证食材供应。张智霖思路清晰、有着超强社交能力,还邀请到音乐人荒井十一为“大湾仔的夜”助力。陈小春对数字不太敏感,手握“财务大权”的他,承包了许多笑点,有“社恐”的他也在努力克服障碍,积极主动地与客人沟通。

既清晰分工,也互帮互助。物资采买共同行动,切菜剁肉的工作也一同分担。“大湾仔”的差异互补与无间合作,见证简单却深厚的兄弟情。

走下舞台空间,进入生活化场景的大湾区哥哥,与观众的距离变得更近了,散发出的魅力也有所区别。“大湾仔”这一标签,将主体的体量浓缩。通过散点式的人物小传,对五位哥哥逐一聚焦。之前在“哥哥”中倍受观众喜爱的“大湾区”特质得到了充分释放,节目也对其处以更深入、更立体的描摹。

具有“大哥”气场的陈小春,会在工作间隙与家人的甜蜜视频;气质呆萌的林晓峰,也可以摇身一变成为“梗王”;冷静儒雅的张智霖,也常常活泼地手舞足蹈,展现出哥哥们平易近人的不同面。

从“哥哥”到“大湾区哥哥”,《大湾仔的夜》让IP延续和升级。其中的人物特质,与《披荆斩棘哥哥》有承接、也有反差。披哥里的“智多星”张智霖,依旧是新店开业的智慧担当;林晓峰踏实可靠的宝藏性格被进一步放大;梁汉文仍是大湾仔中不可或缺的纽带。厨艺实力在《大湾仔的夜》发掘的谢天华,却惨从“投资方”变“后厨长”;比赛中票数都记不清的陈小春,竟然承担起管账的重任。这样的延续与重塑下,大湾区哥哥的形象愈发鲜活。

通过《大湾仔的夜》,芒果实现了对“大湾区哥哥”IP的快速“售后”。作为“哥哥”的系列的延伸,这档节目是对观众期待视野的良性反馈。对IP的迅速反应、高质量的内容产出,也足以探见芒果对市场需求的敏锐洞察力。观众再次感叹于“芒果速度”,以及“芒果宇宙”打造综艺闭环的制作实力。

《大湾仔的夜》的开播,不仅是“芒果速度”的回应,更是“芒果态度”的回应。IP不怕“炒旧饭”,关键在于如何形成差异性转化,使原有IP在创新形式下持续发散出正向能量。在这一方面,“做梦”也认真的《大湾仔的夜》,延续了品牌的声量,也迈出了品类拓维创新的一步好棋。而另一方面,在进行IP差异性转化的同时,芒果TV把视角对准大湾区的创作更是立足于当下时代背景下的一种创新意识和敏锐嗅觉。自2017年正式启动以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已走过了四个年头。四年内,大湾区各地发展速度持续加快,人才流动也越来越频繁。如今,在粤港澳大湾区各地产业融合发展加速的趋势下,“湾区人”的概念已成现实,在影视行业中也越来越多看到香港艺人的身影。正如陈小春所说,“如果‘大湾区哥哥’在节目中的表现能够成为一种榜样和示范,能够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大湾区,是非常有意义的。”这便是《大湾仔的夜》的另一重社会价值所在。

0 阅读:7
影视前哨

影视前哨

追踪影视热点,网罗广电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