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人知道,在吉利的诞生与成长过程中,究竟有多少利益的纠葛与感情的拉扯。在功成名就之后,这个堪称中国第一汽车家族的企业,依旧最大化地将家族成员隐身于世。
这个人物关系并不复杂的家族,背后的能量,远比呈现的更为巨大。求是汽车将吉利作为本季家族系列的压轴,以示敬畏。
兄友弟恭合力发家
吉利的故事,要从40年前说起。
那年,一位老人在南海边画了一个圈。与之遥相呼应,浙江台州的四兄弟,携手迈开了创业的第一步。
1979年,李氏四兄弟,在浙江台州浙江路,开了一个“地下工厂式的家庭作坊”,开始从事小五金行业。那一年,李书福刚满16岁,而年纪最小的李书通,年仅14岁。
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年月里,摸着石头过河,成为李氏四兄弟信奉的真理。在有关李书福的官方资料中称,“1982年,李书福开始做照相馆生意。”实际上,是李书福用从父亲那里得的120元,买了个照相机,走街串巷到处给人拍照,半年赚得1000多元,随后才开了个照相馆。
年少李书福
有财经媒体曾报道,快速完成原始资本积累的李氏四兄弟,在1983年前后,开始办厂生产冰箱蒸发器,第一年的产值就达到900多万元。有关李书福的官方资料,也验证了这段时期的高速发展——1984年成立浙江台州石曲冰箱配件厂,1986年组建台州北极花电冰箱厂。
在那个野蛮生长的年代,有关李氏四兄弟的股权、财富和权责,早已不可考,李氏四兄弟的成功却是毋庸置疑。有信息称,1987年,李氏四兄弟开始生产冰箱,至1989年,工厂的产值已经超过1亿元。这一数字,今天看来稀松平常,但要知道,那是个“万元户”年代。
合作十年后,李氏四兄弟在1989年,开始有了不同的想法。那一年,老大李书芳办了工艺品厂,老二李胥兵、老三李书福创办了台州吉利装潢材料厂,弟弟李书通办了铝合金型材厂。
兄弟阋墙各自各路
至此,故事出现了两个版本。
其中一个版本,主角是李书通。有媒体报道称,李书通曾自豪地说,吉利集团发迹的摩托业,是他第一个开创出来的。
李书通
虽然铝合金型材厂的年产值达到2000多万,但李书通并不满足。1994年,在替人修理摩托车时,李书通发现了商机,决定变卖原有产业的全部设备和原材料,将所获的几百万元资金投入摩托车的研发和制造。1994年4、5月份,台州黄岩摩托车总厂成立,李书通出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按照李书通的回忆,1995年,旗下公司的摩托车产量突破8万台,1996年上升至30多万台,1998年(已与重庆嘉陵合资)产量最高时达65万台。据估算,公司产值连续几年高达20-30亿元,李书通不愿透露详细数字,只是说,“这段时间,摩托制造为公司积累了大量的资本。”
故事的另一个版本,主角变成了李书福。有媒体撰文称,李书福曾表示,由于李书通的铝合金生意“搞得一塌糊涂”,李书福劝说李书通和他一起生产摩托车,并制造出全国第一辆踏板式摩托车。后来,李书福决定投身汽车业,几位兄弟都当成一个玩笑,于是他自己领着两个人到浙江临海准备生产汽车了。
海南之行,差点断送李书福
从李书福的履历粗略判断,前一个版本的可信度更高。“搞得一塌糊涂”的,看起来更像是李书福。
1992年前后,海南房地产热潮正猛,李书福带着数千万元远赴海南。在海南做房地产生意的两年,究竟做了什么项目,李书福极少向外人提及,只知道,“几千万全赔了,人差点都回不来了。”李书福从这段经历中得到的最大教训是,“我只能做实业。”
吉利≠吉利控股
作为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第一批家族企业,早期的吉利集团虽然结构不严谨,却实实在在地享受了改革开放带来的红利。
那时,四兄弟同堂议事,却各有发展。教育、材料、旅游等传统项目,吉利集团都有所覆盖。除了李书芳将股权委托给李书福管理外,李胥兵收购组建江南奥拓和江北奥拓,李书通主持摩托车生产,三兄弟在产业投资上各走各路。
2006年12月,李胥兵所持江南汽车股份被众泰集团收购
正如李书通所预言,“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肯定要出问题”。随着李书福的独揽大权,其他兄弟逐渐失去话语权后,家族化的吉利集团,也成为一盘散沙。
1997年,李书芳先行离开吉利。1999年,由于在摩托车售价方面与李书福意见相左,带着积累的部分资金、造车经验和不少追随多年的部下,李书通从吉利出走,投资近6亿元组建上海杰士达集团。
李书福也意识到家族企业的弊端。有报道称,在那段时间,李书福非常不愿意别人说吉利集团是一个家族企业。“其实我是不支持家族式企业的,现在我用人就排内。”李书福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2003年,李书福成立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吉利控股)。为了避免趋于家族化,这个由李书福个人控股的新公司,当时引进了一批职业经理人,还为高级经理层提供了15%左右的股份。
这个吉利控股,才是此后人们所熟知的“吉利”。
2003年,李书福成立吉利控股
现如今,吉利集团和吉利控股之间,并无业务重合。吉利、沃尔沃、领克等诸多品牌,实际上是在吉利控股名下。然而,吉利集团和吉利控股之间,并非全无关联。
事实上,不仅未能实现吉利集团与吉利控股的隔离,在后者的“去家族化”进程方面,堪称国内自主汽车品牌头号人物的李书福,也并不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