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否认中国救犹太人后续,犹太纪念馆一动作引关注

鲍林谈古论今 2024-11-15 10:54:32

然而就在第二天,在我国上海的犹太难民纪念馆,就宣布进行重新修缮,并关闭对外开放。

如果真的像内塔尼亚胡说的那样,那么上海纪念馆是因何而建呢?为何会在发言后第二天进行修缮呢

——·满口胡言·——

内塔尼亚胡口无遮拦的言论无疑是在诋毁历史,否认了中国人民在二战时期伸出的援手。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当纳粹疯狂屠杀犹太同胞之际,上海这座魅力之城成为了数万逃难犹太人的避风港。

即便身处战火蹂躏,国力新兴的新中国政府仍第一时间打开大门,欢迎这些无家可归的难民进入,提供粮食和住所,让他们重拾希望。

对于那些正遭受屠戮的犹太人而言,简直就是一处重生之地。大批大批的难民如潮水般涌入,在短短几年间,上海的犹太人口达到了约3万之众。

然而,内塔尼亚胡却视而不见这段历史,置若罔闻中国人民的大爱无疆。

实际上,这恰恰说明了他对于二战历史的无知和对中国人民友善行为的肆意蔑视。

——·难民涌入上海·——

那个年代,上海作为一座国际化大都市,已经聚集了不少犹太移民。

见状,他们自发集资,于1927年在新加坡路上修建了摩西会堂,这座巍峨建筑在漫长难熬的战争岁月中为逃难的犹太同胞提供了精神慰藉。

而当3万名犹太难民如潮水般涌入之时,这些早已扎根上海的同胞也是第一批伸出援手的人。

身为驻奥地利大使馆外交官的他,目睹了犹太同胞在纳粹魔爪下所遭受的惨无人道的对待,内心充满了同情。

纳粹占领者见状大为恼火,不仅查封了中国使馆的办公场所,何凤山还不得不自费租用房屋,秘密办理签证手续。

可见,他的举动是何等危险,他用生命为代价向世人昭示了中国人民的正义品格。

在逃难上海期间,上海百姓以诚挚友好的态度欢迎犹太难民,尽管自身生活已经捉襟见肘,但他们仍主动为难民们提供住所、食物以及就业机会。

有些家庭甚至收留了好几户犹太人,分享自己仅有的那点资源,虽然双方语言不通,但这份友谊却刻在了每个人的心里,很多犹太孩子也被送进了当地学校就读,以求融入新环境。

——·隔离区的建立·——

在日军的压迫下,敌人决定在上海设立一个隔离区,强行将所有犹太人围困其中。

于是,一个仅有0.6平方公里的小小空间里挤满了近2万人,住房、水电和粮食供应均受到严格管制,这无疑是一个人间地狱,但上海人民并未对他们熟视无睹。

在警戒线内外,上海人用了艺高人胆的方式向隔离区内投掷粮食补给,众多人甚至自己节衷缩食,将省下的那点口粮用投石机狠狠砸进去。

营救行动一波三折,有时被盘查,但上海人从未言休。

一年后,当隔离区终于解除时,大部分犹太难民平安无事,这正是上海百姓顽强坚持的成果。

——·难民纪念馆·——

令人感动的是,即便时隔多年,这段历史依旧让一些幸存者印象深刻,美国前财政部长布鲁门萨就是当年的受益者,他多次在公开场合感谢中国人民的大爱无疆,视之犹如救命恩人。

为了纪念这段佳话,上海特意兴建了一座犹太难民纪念馆,里面有一面长达34米的纪念墙,墙上密密麻麻地刻着当年获救者的姓名。

可惜,正视历史的勇气似乎并不是每个人都具备的,内塔尼亚胡的无知和狭隘似乎注定要与历史真相背道而驰。

由此可见,内塔尼亚胡及其追随者对于历史缺乏最起码的敬畏,甚至不将真相放在眼里,他们固步自封、唯我独尊,对于邻邦百姓所遭受的痛苦漠不关心,这种做法无疑会加剧中东地区的冲突,阻碍和平的进程。

相比之下,中国从来都是秉承和平、友善的对外政策,在二战期间主动敞开大门救助犹太难民,就是中国人道主义精神的体现。

尽管当时国力有限、环境恶劣,但中国人民仍以无私的友爱之手托起了一批又一批逃难者的生命,这种高尚品行不仅赢得了广泛赞誉,也为构建国际和平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力量。

面对内塔尼亚胡的无理诽谤,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摩西会堂即将展开大规模修缮,无疑是对历史的一种有力呼应。

——·重新修缮纪念馆·——

这座百年老馆在冷冷清清的街角静静伫立,见证了太多同呜共气的往事,岁月的流逝让它的身姿日渐破旧,马赛克地砖、木制楼梯都已经风化。

为了让它重现往日的辉煌,也为了向世人讲述那段不平凡的历史,修缮已经迫在眉睫。

经过半年的精心修缮,2024年年底,摩西会堂将以全新的面貌与世人见面。届时,当游人踏入其中,一定会被浓郁的历史气息所深深吸引。

那些珍贵的史料、陈列品都将化作生动的影像,将这座城市在那个动荡年代中展现出的人性光辉重现于世。

——·结语·——

历史虽然只是过去的一段记忆,却也是未来之路的铺垫,只有认清并面对过去,我们才能真正避免重蹈覆辙。

内塔尼亚胡的无知言论固然令人痛心,但换个角度看,它也再次昭示了珍视历史的重要性,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份无心之失为摩西会堂的修缮增添了更多必要性。

总的来说,历史是不容抹杀的,真相亦是如此,面对来自内塔尼亚胡那般无知的诋毁和污蔑,我们理应报之以大智大勇的包容和理解。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主张和平共处、与人为善的国度,在二战时期主动救助遇难犹太同胞就是最好的佐证。

今天的中国依旧保持着这种博爱精神,我们呼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推动和平、互助理念在全球蔚然成风。只有化干戈为玉帛,人类文明才能在地球村里遍地开花。

信息来源

0 阅读:0

鲍林谈古论今

简介:览典籍阅,博古通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