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惜春为何出家?贾府抄家过后,只有她才是最大的赢家

王玄陵有笔札 2024-12-12 11:58:39

南怀瑾说,不懂一点佛学的人,就不可能看懂《红楼梦》。

南怀瑾闭关期间,为《金刚经》三十二品,作了三十二个偈子,其一曰:

缁衣换却冕旒轻,托钵千家汗漫行。

何事劳生终草草,蒲团洗尽旅途情。

这首偈子说的是,释迦摩尼勘破红尘的虚妄,放弃舒适的皇位,毅然决定出家修行,过着缁衣乞食的清苦生活。

缁衣是出家人穿的衣服,天竺的规矩,出家人穿染色的衣服,高尚的平民穿白的衣服。

看到这首偈子,我突然想到了《红楼梦》贾惜春的判词,突然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首暗示人物命运的判词,本质上也是一首偈子:

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

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所谓“三春过后诸芳尽”,这是《红楼梦》的最终结局,“三春”或许有隐史的成分在里面,但从正面意思上来说,含有古人伤春悲秋的意思。

辛稼轩词曰:“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勘破三春景不长”,这一句的意思是,虽然贾府正处于“三春”之时,但是好景不会太长,“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此处“勘破”二字,说明惜春并不是被迫出家,而是在盛中看到了衰,在“烈火烹油”中看到了贾府“树倒猢狲散”的结局。

俗语常用“看破红尘”来表示出家,一个“看”字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无奈,是著相,《金刚经》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而“堪”字则是体现了一种智慧、一种了悟,惜春正是悟到了贾府的终局,所以才“缁衣顿改昔年妆”,出家做了尼姑。

然而此时的了悟,还并非真正的了悟,只能说是一种智慧的洞见,说明她比其他人看的都远,却不能说她具备了般若心。

她之所以要出家,是因为提前看到了贾府的终局,所以才借出家提前避开祸患。

“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如果惜春真的已经了悟,那么不能称其为“可怜”,正因为她不得已而出家,所以才会“可怜”。

惜春判词中的图,画的是一个美人在读经,判词中又说她“独卧青灯古佛旁”,佛堂是参禅悟道之处,何以惜春在这里“独卧”?既然已经出家,为什么不是女尼而是美人?

由此可知,惜春的出家是不情愿的,是有目的的。

其目的,除了避难以外,当然也是为了寻找一条出路。

秦可卿死的时候,特意叮嘱王熙凤道:

“趁今日富贵,将祖茔附多置田庄、房舍、地亩,以备祭祀,供给之费皆出自此处。”

也就是说,在祖茔附近保留一部分财产,以备将来不虞之需。像贾府这样的豪门贵族,祖茔附近都会有家庙,而家庙是不入抄家之列的。

惜春将来出家,最大的可能性,就是在自家祖茔附近的家庙之中。作为贾府的千金小姐,到自己的家庙出家,自然也就成了家庙的住持,成了贾府备用财产的掌控者。

惜春本出自宁国府,被寄养在荣国府之中,在贾府之中并不太受待见,日子过得也不宽裕。在自己家的家庙中出家,虽然不能再过大小姐的生活,但至少可以财务自由。

所以将来贾府抄家的时候,惜春可能就成了最大的赢家,贾府私藏起来的财产,都成了她的个人私产。

然而,根据脂砚斋的批语,惜春日后曾经“缁衣乞食”,这说明惜春最后应该是了悟了。

前面说过了,“缁衣乞食”是释迦摩尼流传下来的修行方式,只有真正修行的出家人,才会去过这样的生活。

惜春的判曲《虚花悟》中,“闻说道,西方宝树唤婆娑,上结着长生果”,从这句话来看,惜春最终应该真的是“勘破红尘”了。

金陵十二钗的故事,其实都是一个“因色悟空”的故事,“空”是她们最终的归宿,只不过每个人悟“空”的过程不一样。

有的人是临死之前才悟透,有的人是在苦闷焦心之中悟透,有的人是在无可奈何之中悟透,惜春的结局可能算是最好的了。

0 阅读:16
王玄陵有笔札

王玄陵有笔札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