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英国自由民主党议员贺候丝(Wera Hobhouse)与丈夫抵达香港国际机场,计划探望其在香港工作的儿子及刚出生的孙子。然而,贺候丝在入境时被香港特区当局拒绝,并被遣返英国,其丈夫则顺利入境。这是自1997年香港回归以来,首次有英国议员被中国拒之门外。
英国外交大臣拉米随即对事件表示“深表关切”,要求中方解释,并称此举“损害香港国际声誉”。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在4月14日的例行记者会上回应称:“入境事务是一国主权范围内的事,香港特区政府有权根据相关法律和政策处理入境个案。”
涉华立场与政治活动贺候丝长期参与反华组织“对华政策跨国议会联盟”(IPAC),该组织以推动对华强硬政策为目标,成员包括日本、加拿大等国议员。她多次在涉疆、涉港、台海、南海等议题上散布不实言论,并曾鼓动抵制北京冬奥会。此类行为被中方视为对中国内政的干涉及对国家安全的潜在威胁。
法律依据与国家安全考量根据《香港国安法》第8条,特区行政长官可采取措施防范、制止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港府此次拒绝贺候丝入境,符合国际法中“国家有权自主决定外国人入境”的主权原则。此外,西方国家亦常以“国家安全”为由限制外国人入境,例如英国2021年曾禁止中国大使参加议会活动,凸显其双重标准。
个人行程的“公私矛盾”贺候丝虽声称此行属私人探亲,但其政治身份与过往言行难以剥离。港府可能认为其访港存在借机进行政治活动的风险,尤其是当前中英关系敏感期。
中方立场:主权不容挑战中方强调,香港自回归后已非英国殖民地,入境事务属中国内政。外交部多次引用国际法原则,强调国家有权基于安全、法律等因素拒签外国人。港府的决策体现了“一国两制”下维护国家安全的执行力,符合《中英联合声明》中“香港高度自治不损中国主权”的框架。
英方争议:殖民思维与政治化操作英国对事件的反应被中方批评为“殖民遗产的延续”。例如,英国曾以“人权”为由限制中国公民入境,却对中国基于同等理由的拒签横加指责。此外,英国近期正试图通过高层访问(如商贸副大臣亚历山大访华)缓和与中国关系,但贺候丝事件暴露其内部对华立场的分裂。
外交关系波动风险当前中英高层互动频繁,英国防参谋长十年首访中国、商贸官员低调访华等举措显示双方寻求合作。然而,贺候丝事件可能被反华势力利用,加剧英国国内对华强硬派的声音,影响双边关系回暖。
国际话语权争夺中方通过此事向国际社会传递明确信号:任何国家不得以“价值观外交”干涉中国内政。此举也为其他国家处理类似事件提供了范例,强化了“主权高于政治干预”的全球叙事。
香港角色的再定义港府此次果断行动,凸显其作为中国特别行政区在维护国家安全上的责任,进一步巩固“一国两制”的实践。同时,事件也警示外部势力:香港事务纯属中国内政,不容外部干预。
贺候丝事件不仅是单一的外交摩擦,更是中英在全球化背景下主权博弈的缩影。中方的回应既坚守了主权底线,也避免了过度激化矛盾,展现了“有理、有利、有节”的外交智慧。对英国而言,若继续以“教师爷”姿态对华施压,只会加速自身在亚太乃至全球事务中的边缘化。
未来的中英关系,需建立在相互尊重与务实合作之上。正如外交部所言:“21世纪的合作,应摒弃殖民遗产的傲慢。”唯有如此,两国方能在竞争与共处中找到平衡点,推动真正的互利共赢。
空穿档
他老公也不准来香港才好
酷汉木子
对反华、辱华的英国一切官员都拒绝入中国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