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5日,一则“杭州公司以月薪5千招聘诺贝尔奖得主优先”的新闻引发热议。这场看似荒诞的招聘闹剧,不仅暴露了部分企业对求职者的轻慢态度,更折射出就业市场中的深层矛盾。
事件始末:从“玩笑”到舆论风暴招聘启事引发争议4月初,某招聘平台上一则杭州设计公司的文案策划岗位引发关注。其要求“获得诺贝尔奖、格莱美奖等荣誉优先”,而薪资仅为5-7千元。此条件被网友截图传播后,迅速登上热搜。网友调侃:“莫言若应聘,连五险一金都拿不到”。
企业回应与平台处罚面对质疑,公司负责人称该要求“是开玩笑”,并解释职位关闭是因“已招到人”。招聘平台随即介入,核实举报后对该企业信用评价降级,限制其后续招聘权限。
舆论发酵与行业反思事件引发连锁反应,网友纷纷晒出其他离谱招聘案例,如“月薪3000元附带免费厕所使用权”“年收入100元的实习岗”等,直指部分企业将招聘异化为“流量游戏”。
短期流量与长期代价企业试图以夸张条件吸引眼球,却换来“不专业”“不尊重求职者”的负面评价。极目新闻评论指出,此类行为“名为招聘,实为引流”,最终损害企业公信力。
招聘生态的连锁反应信用评价降级将直接影响企业后续招聘效率。平台数据显示,信用低的企业曝光率下降超60%,求职者投递意愿锐减。
人才市场的信任裂痕求职者普遍认为,此类招聘暴露企业对员工权益的漠视,“连招聘都能儿戏,如何保障职场公平?”。
企业心态:轻佻背后的管理缺失
流量思维作祟:部分企业将招聘视为低成本营销,利用夸张条件博取关注,却忽视岗位真实性。
责任意识淡薄:招聘信息代表企业形象,轻率发布反映其内部管理混乱与价值观偏差。
平台漏洞:审核机制形同虚设尽管平台事后处罚涉事企业,但事件暴露审核漏洞。网友质疑:“诺贝尔奖优先”等明显不合理要求为何能通过初审?平台需加强AI关键词筛查与人工复核。
社会情绪:就业焦虑的宣泄口在经济下行压力下,此类事件加剧求职者对就业环境的悲观情绪。网友评论:“连招聘都成段子,普通人还能找到正经工作吗?”
企业端:回归招聘本质
严肃岗位设计:明确需求与待遇,避免“假招聘真营销”;
尊重求职者:以诚信吸引人才,而非噱头。
平台端:强化审核与惩戒
动态监管机制:对频繁违规企业封号处理;
透明信用体系:公示企业信用等级,供求职者参考。
政策端:规范就业市场
完善劳动法规:严惩虚假招聘,提高企业违法成本;
普及职场教育:引导求职者识别陷阱,维护自身权益。
结语:当招聘不再“儿戏”“诺贝尔奖优先”的闹剧,实为职场信任危机的一记警钟。企业若将招聘异化为流量工具,终将自食恶果;平台与政策制定者亦需构筑更坚实的防线。唯有回归“人岗匹配”的本质,才能重塑健康、公平的就业生态。正如网友所言:“尊重是双向的,求职者的尊严不该成为企业抖机灵的牺牲品。”
紫 Se
那种招聘不严谨的企业也不是什么好公司还是趁早倒闭算了。
宇智波带土
月薪5000一个月,还想招一个拿过诺贝尔奖的人?[并不简单]
126665566
德不配位必有...
QZ
这种事情经海外媒体再一包装报道,成了国内人才廉价的一种假象,那些留学深造的人才就更不愿意回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