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甄嬛传》中有这样一段:雍正主动提出要为盛宠的年世兰(此时为华妃)晋封位份,所以在第二天为皇后宜修请安的时候,众位妃嫔主动为年世兰请安。年世兰便有些傲娇,主动问皇后:皇上会给自己什么位份?
宜修说到:妃之上是贵妃,贵妃之上便是皇贵妃,皇上的心意大致如此。
年世兰非常跋扈,故意挑衅皇后:皇后错了,皇贵妃之上还有皇后呢?
宜修作为母仪天下的皇后,自然不能随意被激怒,便笑着说道:奥,怎么妹妹对我的皇后之位有兴趣吗?
年世兰说道:臣妾不敢,只是听说皇贵妃之位十分尊贵,位比副后,听说顺治爷在时,董鄂氏被封为皇贵妃,十分得宠,就连皇后博尔济吉特氏都没有立足之地呢?
01虽然年世兰逞了口舌之快,但最终雍正并未将其册封为皇贵妃,而是贵妃。
因为在清朝皇贵妃的位置确实如年世兰所言十分尊贵,位同副后,若有皇后在是不会轻易册封皇贵妃的。除非贵妃病重或者是干脆后宫没有皇后,才会册封皇贵妃。比如康熙一朝时,在孝诚仁皇后与孝昭仁皇后先后去世后,康熙便不再册封皇后,而是将表妹佟佳氏册封为皇贵妃,统管六宫事务,在佟佳氏病重时才将其册封为皇后。
雍正朝时,年羹尧的妹妹年氏在雍正登基时被封为贵妃,在病重时被封为皇贵妃。
乾隆朝时,孝贤纯皇后病逝、继后那拉氏失宠后,乾隆将魏佳氏册封为皇贵妃统管六宫,直到皇十五子永琰被正式册封为皇太子,魏佳氏才被追封为皇后。
所以说,在清朝的时候,一般是不会册封皇贵妃的。像《甄嬛传》中皇后宜修健在时,端妃被直接晋封为皇贵妃这样的情况,是根本不会发生的。当然这仅仅是清朝时期的皇贵妃,而在明朝皇贵妃的意义便与清朝大不相同了。
在明朝时皇贵妃只是仅次于皇后的位份而已,要么因为得宠一步一步坐到皇贵妃的位置上,要么就是因为生下庶长子,在没有嫡子的情况下庶长子被封为太子,太子的生母母凭子贵便会被封为皇贵妃。
明清两朝对于皇贵妃的定义并不完全相同,其实也是因为皇贵妃这一称呼其实是始于明朝。
历史上第一位承认的正式册封的皇贵妃,是明宪宗宠爱一生的万贞儿万皇贵妃;
而第一位获得皇贵妃这一尊号的,是明宣宗宠爱的贵妃孙氏,只是孙氏后来被封了继后;
但实际上历史上第一位正式被册封为皇贵妃的,是明代宗朱祁钰的宠妃唐氏,只是唐氏受代宗的牵连而被废掉了皇贵妃之位。代宗是明朝迁都后唯一一位没有葬入帝陵的皇帝,也是除了建文帝外,神牌没有供奉太庙的皇帝。受代宗的牵连,肃孝皇后杭氏成为明朝历史上唯一一位不被认可的皇后,而唐氏则成为明朝历史上唯一一位不被认可的皇贵妃。
这篇文章,我们便一起来看一下:唐皇贵妃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无儿无女为何能被封为皇贵妃呢?
02唐氏是江西南丰人,父亲唐兴学了一身的好武艺,在女儿唐氏出生后便投奔了亲戚,并且凭着一身功夫成为了一位锦衣卫。唐氏的母亲甘氏也是南丰人,长得非常漂亮,而且心灵手巧,能歌善舞。有这样一位母亲,唐氏从小便耳濡目染,慢慢地被培养成了一个极具文化内涵的闺阁女子。
作为锦衣卫的女儿,自然是有参加选秀资格的。不过关于唐氏入宫的时间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唐氏是在景泰七年入宫,入宫的当年便因为宠冠后宫而被封为皇贵妃,被封皇贵妃的次年便因为代宗朱祁钰被降为郕王,而受到牵连,被降为郕王姬妾。
第二种说法是,唐氏最起码在景泰元年便已经入宫了,入宫那年仅为13岁。
正统三年,唐氏出生;
正统十四年,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剌人俘虏,郕王朱祁钰虽不情愿但还是被推上了皇位,因为朱祁钰是明英宗唯一的亲弟弟。英宗被俘时,他的长子朱见深尚且只有3岁,为“主少国疑”,孙太后(英宗)与群臣商议后便决定让郕王朱祁钰登基,史称明代宗,年号景泰。
根据《明英宗实录》的记载:景泰元年十二月,锦衣卫唐兴之所以职位世袭,是因为他已经是外戚,明代宗的岳父。而唐兴便是唐氏的父亲,也就是说在景泰元年十二月之前,唐氏已经入宫成为代宗的妃嫔。只是在景泰七年被封为皇贵妃之前,具体的位份并不确定。
据说在唐氏入宫的时候,除了甘氏族人(唐氏的外祖母家)来相送,唐家人无一人来送。因为他们不知道唐氏入宫究竟是福还是祸,都担心万一将来会受到唐氏的牵连。
毕竟代宗的皇位并非顺位继承,唐氏入宫成为代宗妃嫔,真的是一件好事吗?
但不管好与不好,唐氏都这样入宫了。
而且确实因为成为代宗的妃嫔,而让自己的父亲与弟弟平步青云。
03景泰四年到景泰五年,唐兴被一桩土地纠纷案牵连,原来是明代宗赏赐给岳父的田庄,并非是没有主人的。庄田的主人不甘心就这样吃了亏,便决定跟唐兴要回自己的庄田。这些庄田都是代宗所赐,唐兴自然也不肯相让,就这样事情越闹越大,为了息事宁人,唐兴只好主动退换了庄田。
在此之后,代宗多次为岳父升职,唐兴便从锦衣卫指挥使做到了指挥佥事的位置上。
唐兴之所以如此受代宗的重视,自然也是因为女儿得宠的缘故。
唐氏究竟得宠到什么程度呢?
根据史料记载:有一次代宗带着唐氏一起去骑马,结果马受惊,唐氏便从马上摔了下来。代宗见自己唐氏受到了惊吓,便下旨特地让御厩挑选出最好的马,每天都要训练这匹马,等着爱妃下次游玩的时候骑这匹马。如此一件小事代宗都这样上心,便可见代宗对唐氏的宠爱程度。
景泰七年八月,代宗下旨武清侯石亨为正使,礼部尚书胡濙为副使,持节册封唐氏为皇贵妃。
此时代宗的后宫中,是没有皇后的,代宗的发妻孝渊汪皇后在景泰三年被代宗废掉了后位,代宗的继后肃孝杭皇后在景泰七年也已经病逝,如此一来皇贵妃便是整个后宫中地位最高的,代行皇后之职。
就这样,唐氏成为历史上第一位正式册封的皇贵妃。
而这一年,唐氏年仅19岁而已,便已经宠冠六宫,拥有皇后的实权。
若是来日唐氏生下皇子,极有可能被直接册封为皇后。
女儿位居皇贵妃之位,唐兴自然地位也随之提升,被授予正一品的左都督一职。而唐氏的弟弟唐克环则是被授予正三品的指挥使一职,可以说此时的唐家已经成为朝中炙手可热的外戚家族。
04但代宗除了夭折的皇子朱见济外,再没有其他的皇子出生,便并非一件好事。
正统十四年,孙太后在扶朱祁钰登上皇位的同时,将自己的亲孙朱见深(英宗长子)册封为皇太子,将来在皇叔去世后继承皇位。
景泰三年稳坐皇位的代宗朱祁钰越来越不满足,便决定废掉侄儿的太子之位,将自己的儿子朱见济封为皇太子。因为此事代宗还废掉了自己发妻汪氏的皇后之位,因为汪氏劝谏代宗不要如此,代宗十分生气直接废后,而且紧接着便将自己的儿子册封为皇太子。
并且将朱见济的生母杭氏,册封为继后。
景泰四年,朱见济病逝;
景泰七年,杭皇后病逝。
明朝信奉正统,群臣大多认为代宗应当将皇位还给英宗一脉,恢复朱见深的太子之位。贵州道监察御史钟同便为此进言:太子突然去世,便可知天命如此!代宗十分生气,将钟同直接下狱,杖责而死。
此时的代宗身体康健,正值盛年,自然还是有机会生下皇子的,所以关于皇位继承人的问题并没有突出。然而除了杭皇后所生的皇太子朱见济,与废后汪氏外所生的两位公主,后宫其他的妃嫔都没有为代宗生下一儿半女。
即便是盛宠的唐氏也没有,如此一来,代宗便没有皇子可以继承皇位。
自然代宗的皇位便没有那般牢固了,果然在景泰八年代宗卧病在床,身体越来越不好的时候。朝中大臣便多次进言,请求代宗恢复被废掉的朱见深的太子之位。如此代宗去世后,侄儿可以继承皇叔的皇位。
然而代宗并不甘心将皇位再还给自己的哥哥英宗朱祁镇这一脉,所以迟迟不肯答应。
甚至在京中传出这样一种说法:大学士王文正正在劝说代宗,将皇位传给襄王朱瞻墡的长子朱祁镛,朱瞻墡是诚孝昭皇后所生幼子,是明宣宗朱瞻基的同母弟。若当真如此的话,大学士王文正便有了拥护之功。
至于朝中其他的大臣,比如礼部尚书胡濙、兵部尚书于谦等,一番商议后,还是决定联名上奏请求代宗恢复朱见深的太子之位。只是等他们将奏疏写成时,已经是傍晚,所以他们便决定在第二天上朝的时候提出。
然而有这样两位已经迫不及待要立下不世之功,这两位便是宦官曹吉祥与武清侯石亨,此二人想要迎南宫的英宗重新登基,如此一来,二人便立下大功而得到封赏。果然这天晚上二人在得到孙太后同意后,发动夺门之变,迎英宗复位。
就这样,英宗重新坐到了皇位上,将弟弟朱祁钰囚禁于西苑。
本就卧病在床的朱祁钰囚禁西苑后不久,便突然去世了。
英宗复位后,将弟弟重新降为郕王,并且在弟弟去世后给了弟弟一个恶谥“戾”。如此一来,同朱祁钰相关的一切也都发生了变化:
朱祁钰的生母吴氏,在儿子登基时被尊为太后,此时被英宗降为宣宗贤妃;
朱祁钰的继后杭皇后,虽然已经病逝,但英宗并不打算放过这个皇太子的生母,下旨将其陵墓——寿陵毁掉。杭氏的棺椁也不知所踪,最终落得一个尸骨无存的结局。而且杭氏虽然做了四年的皇后,被代宗追谥为肃孝皇后,但是因为英宗痛恨她,所以便不承认她的皇后之位。甚至不承认她曾经郕王侧妃的身份,以至于杭氏成为明朝唯一一位不被承认的皇后。
朱祁钰的发妻汪氏,则是被降为郕王王妃,得以善终;因为汪氏是因为劝谏代宗不要废掉英宗的儿子朱见深的太子之位才会被废后,所以得到了英宗与钱皇后的厚待。而汪氏,也是朱祁钰所有后妃中,唯一一位没有殉葬的。
至于唐氏,虽然在代宗在位时是“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的皇贵妃,但是英宗复位后,她便被降为了郕王姬妾。哪怕是唐氏之前再得宠,哪怕唐氏这年只有20岁,也不得不为朱祁钰殉葬。同杭皇后一样,落得一个不被历史承认的结局。
唐氏虽然是历史上第一位被正式册封的皇贵妃,但却不被承认,而这一切都不是唐氏所能决定的
结语其实一开始英宗在同臣子们商量为郕王朱祁钰殉葬妃嫔时,英宗是想让朱祁钰的结发妻子汪氏也殉葬的。只是大学士李贤并不赞同,因为汪氏早已被废后位,而且还有两个年幼的女儿需要抚养,实在是不适合殉葬。英宗这才答应不让汪氏殉葬,至于唐氏,已经被废掉皇贵妃的尊号,而且无所出,朝中大臣自然没有人为唐氏说话。
英宗自然会下旨,唐氏殉葬郕王。
天顺八年,英宗废掉了在明朝存在多年的妃嫔殉葬制度。如此一来,唐氏便成为明朝历史上最后一批殉葬的妃嫔,也是明朝历史上唯一一位殉葬的皇贵妃。
参考资料:
《国榷》
《明宫词》
《明史纪事本末(代宗篇)》:
《明英宗实录》
《明史·本纪第十二·英宗后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