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保护
水资源
3月22日是由联合国发起的全球性节日——世界水日,世界水日的到来提醒着每个人:水不仅是生命之源,更是人类文明延续的根基。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了今年的活动主题:“守护冰川 科学饮水 共享健康”,引发了人们对冰川的生态价值与饮水健康的现实思考。
水,这一看似平凡的物质,如何在自然与人类之间编织出关乎生存的纽带?冰川消融的危机与饮水安全的挑战,看似遥远,实则牵一发而动全身——每一座冰川的退缩,都可能成为某条河流干涸的序曲;每一滴污染的水,都在悄然改写生命的健康密码。
全球约70%的淡水资源以冰川的形式封存在两极和高山地区。它们不仅是巨大的“固体水库”,更是地球气候系统的“稳定器”。然而,随着全球变暖加剧,冰川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融。
青藏高原的冰川退缩导致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的水量波动,而北极冰盖的消融更可能引发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频发等连锁反应。这些危险信号都在警示我们:气候危机已不再是遥远的预言,而是迫在眉睫的生存挑战。
保护冰川,本质上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淡水资源和气候稳定性。
如果说冰川是宏观生态的守护者,那么饮水安全则是每个人日常生活的“生命线”。
据科学研究,人体约70%由水构成,饮用水在机体内参与一系列复杂且关键的生理活动。它如同一位不知疲倦的 “运输工”,将我们从食物中摄取的营养物质,精准地输送到身体的各个细胞。同时,又能把细胞代谢产生的废物带出体外,确保身体内部环境的清洁与稳定。一旦饮用水受到污染,含有病菌、重金属或其他有害物质,就如同在身体里埋下了定时炸弹。
长期饮用被大肠杆菌污染的水,极易引发肠道疾病,出现腹泻、腹痛等症状,而水中若含有过量的铅、汞等重金属,可能会对神经系统、肾脏等重要器官造成不可逆的损害,影响身体正常机能,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掌握科学的饮水方式,能让我们更好地吸收水分,维持身体机能。
首先,我们要养成主动饮水的习惯,不要等到口渴才喝水,口渴是身体已经缺水的信号,长期如此,会影响新陈代谢。一般来说,成年人每天应饮用1500 ~ 1700毫升的水,可分多次饮用,每次200毫升左右为宜。
其次,要注意饮水时间。
★ 早晨起床后,空腹喝一杯水,能补充水分,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排出体内毒素。
★ 饭前半小时适量饮水,有助于消化液分泌,增强消化功能。
★ 而饭后不宜立即大量饮水,以免稀释胃液,影响消化。
此外,运动前后的饮水也有讲究。
★ 运动前1 ~ 2小时可适量饮水,
★ 运动过程中应少量多次补充水分,
★ 运动后也不要立即大量饮水,可先休息片刻,再逐步补充水分。同时,尽量选择白开水作为日常饮品,少喝含糖饮料和碳酸饮料,因为这些饮料不仅可能导致肥胖、龋齿等问题,还无法有效补充身体所需水分。
在全球范围内,获取清洁饮用水仍是许多地区面临的严峻挑战。在一些偏远山区,水源匮乏,居民们往往要翻山越岭,长途跋涉去寻找水源,一桶水可能要满足一家人的洗漱、做饭等多项需求,水的珍贵程度超乎想象。
还有部分地区,工业污染、生活污水排放等问题严重,水源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当地居民不得不花费大量金钱和精力对水进行净化处理,即便如此,仍难以保证饮用水的绝对安全。
这些现实情况,都在警示我们珍惜每一滴水,积极行动起来保护水资源。
节水,成为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在日常生活中,为守护饮水健康,我们具体能做些什么呢?
1
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随手关好水龙头,杜绝长流水现象。
2
巧妙利用水资源,像用洗菜水浇花,既能节约用水,又能为花草提供天然养分;洗衣水用来冲厕所,实现水资源的二次利用。
3
关注家庭饮用水的净化,可根据实际需求安装合适的净水器,定期更换滤芯,确保饮用水的质量;如净化过程有废水产出,可收集起来浇花、冲厕等二次利用。
4
积极参与水资源保护行动,向身边人宣传节水护水知识,监督举报非法排污行为,共同为守护饮用水源贡献力量。
世界水日的意义,在于唤醒我们对水的敬畏与责任感。珍惜每一滴来之不易的饮用水,从点滴做起,守护好我们的生命之源,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也为地球的可持续发展,承担起应尽的责任。保护好饮用水,就是守护我们美好的未来!
END
供稿:市疾控中心环境卫生所 马天
编辑:Su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