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年,被冻掉四肢的志愿军战士回家,母亲:你走吧,娘养活不了你

青史楼兰 2024-10-15 18:36:42

1954年,一位志愿军战士回到了家乡,但是他的母亲见到他时,不仅没有欣喜,反而心碎欲裂。

离家几年的孩子,再回来时却已经是一级伤残了。

家里贫困,母亲根本无力照顾一个没有自理能力的人,只能含泪让他离开。

这位战士经历了什么?他后来怎么样了?

少年壮志,参军报国

回想起参军的往事,朱彦夫的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感。他出生于1933年7月,家里是贫苦农民。童年的朱彦夫,经常跟着父亲下地干活,虽然生活艰苦,但家人的温暖让他感到幸福。

然而,命运的转折在他7岁那年发生了。一天,父亲在地里干活时不慎从山坡上摔了下来,从此成为了残疾。

这个意外让本就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朱彦夫不得不辍学,挑起了家庭的重担。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喂猪、砍柴、挑水,样样都干。

1943年,一件事彻底改变了朱彦夫的人生。日军突袭村庄,父亲为了掩护过路的红军战士,毅然挺身而出。

在与日军的搏斗中,父亲壮烈牺牲。目睹这一幕的朱彦夫,心中燃起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复仇欲望。

从那天起,朱彦夫就暗下决心要参军报国。他开始偷偷练习投掷石块,用树枝当枪进行瞄准训练。

每当夜深人静时,他就站在院子里,幻想自己是一名英勇的战士,正在前线杀敌。

1947年,14岁的朱彦夫终于等到了参军的机会。当兵役征召令传到村里时,他第一个报了名。

就这样,朱彦夫毅然参军。刚入伍时,他个子小,拿枪都费劲。但他勤学苦练,很快就成为了部队里的尖子兵。

他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上海等上百次战斗,多次负伤,但始终坚持战斗。

在解放上海的战斗中,朱彦夫创下了惊人的战绩。面对敌人的三座坚固碉堡,他主动请缨,独自携带炸药包冲了上去。

在枪林弹雨中,他像一只灵活的猫,躲过了敌人的火力网,成功炸毁了三座碉堡。这一壮举不仅打开了部队前进的通道,也让朱彦夫在战友中声名鹊起。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朱彦夫毫不犹豫地报名参战。当志愿军战士们跨过鸭绿江时,朱彦夫的心中充满了必胜的信念。

他在心里默念道:祖国和人民把最神圣的任务交给了我们,我一定要用生命来捍卫祖国的尊严!

英勇献身

然而,命运的转折点出现在长津湖战役中。1950年11月至12月,朱彦夫所在部队在极寒天气下,面对装备优势巨大的敌人,在250高地展开了惨烈的战斗。

零下40度的严寒,让许多战友的手脚冻僵,但他们依然坚持战斗。

连续作战三天三夜后,阵地上只剩下朱彦夫一人坚守。他的双手已经冻得失去知觉,但仍然死死抱着机枪。即使被炮弹炸伤,他也咬紧牙关,继续射击。直到最后一刻,他都没有放弃阵地。

当战友们找到朱彦夫时,他已经奄奄一息,浑身是血。在后方医院,他经历了47次手术,昏迷了93天。当他终于苏醒时,发现自己失去了双手、双脚和左眼,右眼视力也严重受损。

从1952年到1954年,朱彦夫在山东省荣军休养所生活。那里条件不错,有专人照料,衣食无忧。

朱彦夫开始学习文化知识,为未来做准备。他用嘴咬着笔,一笔一划地学习写字,还自学了算术和历史。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朱彦夫内心逐渐萌生了回乡的念头。

他不愿一直成为国家的负担,更希望能回到家乡,为乡亲们做些实事。这个想法一旦产生,就在他心中生根发芽,最终促使他做出了回乡的决定。

经过反复权衡,朱彦夫做出了回乡的艰难决定。他多次向上级申请,终于在1954年获准回家。

这句话像一把刀,深深刺痛了朱彦夫的心。他理解母亲的难处,知道家里已经很困难了,自己这副残躯只会给家人增添负担。

但内心的打击还是让他难以接受。朱彦夫暗下决心,一定要自力更生。

他骗母亲说回了休养院,实际上躲在一间破屋里自学生活自理。

朱彦夫给自己准备了10斤地瓜干和一坛水,下定决心不成功便成仁。

他开始练习吃饭、穿衣、行走等基本技能,经历了无数次失败。两个月后,当有人发现他时,他已经奄奄一息,被紧急送往医院抢救。

1955年,朱彦夫的生活迎来了转机。他在医院认识了护士陈希永。陈希永被朱彦夫的坚强精神深深打动,不顾家人反对,毅然嫁给了他。婚后,两人相濡以沫,共同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

1956年,朱彦夫用172元积蓄在自家腾出房间,创办了村里第一个图书室。他深知文化教育对改变村庄面貌的重要性。这个小小的图书室,成为了村民们获取知识的重要窗口。

带领村民脱贫致富

1957年,朱彦夫当选为村支书,开始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当时的张家泉村十分贫困,人均不足一亩地,常年缺水。朱彦夫上任后,制定了扫盲、改善基础设施、发展生产的工作思路。

朱彦夫首先办起了夜校,自己当老师,用残臂夹着粉笔写字。他坚持教学5年,培养出大批村里的骨干。

为了解决用水问题,朱彦夫亲自带队找水源。他多次摔伤,但仍坚持工作。

最终,在他 的带领下,村民们挖出了三口大口井,彻底解决了用水难题。这一成就让村民们看到了希望,也增强了对朱彦夫的信任。

从1971年到1978年,朱彦夫又开始为村里架设电力。这项工程持续了7年之久,期间他多次外出采购材料,行程达2万多公里。

克服了重重困难后,1978年,张家泉村终于通电了。当第一盏电灯亮起时,全村沸腾了,村民们欢呼雀跃,朱彦夫的眼中也闪烁着泪光。

作为村支书,朱彦夫始终保持清廉奉公的作风。他从不在村里报销任何费用,常常自掏腰包招待上级来人。

更令人敬佩的是,他多次用自己的抚恤金帮助困难村民。有一次,村里一个孤儿生了重病,朱彦夫二话不说就拿出500元抚恤金给他看病。

传承精神

1982年,朱彦夫退休后开始写作。这是为了回应战友的临终嘱托:记录战争历史,告诉后人。当时的解放军总参谋长迟浩田得知后,专门给他写信鼓励。

创作过程异常艰辛。朱彦夫用嘴咬笔或残臂夹笔写作,常常写到伤口流血。

查字典需要半小时才能找到一个字,每天最多只能写几百个字。但他坚持不懈,终于在1996年出版了《极限人生》,两年后又出版了《男儿无悔》。

《极限人生》用了7年时间完成,共33万字。出版当天,朱彦夫以特殊方式祭奠战友:他在扉页写满战友名字后将书焚烧,以此寄托对牺牲战友的思念。

即使到了晚年,朱彦夫仍保持着军人的作息,每天7点起床阅读写作。他计划创作新书,描绘当代的美好生活,用文字传递正能量。

此外,他还获得了全国模范伤残军人、全国自强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多项荣誉。

朱彦夫的一生,展现了一个普通人如何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坚持理想、奉献社会的感人故事。

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爱国奉献、自强不息、无私奉献的精神。

信息来源

央视网:朱彦夫:中国当代的“保尔·柯察金”

大众网:山东人朱彦夫被授予“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

央视新闻:感动中国丨枪杆子、锄杆子、笔杆子 他把人生书写得如此精彩

红星新闻:红星人物|走出长津湖的“冰雕战士”朱彦夫:失去四肢和左眼,奋斗书写极限人生

新华网:朱彦夫简介

0 阅读:67

青史楼兰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