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抗日英雄,一生娶了40个妻子,83岁去世,44年后才下葬

不吃亏加冰 2025-01-11 16:04:26

1949年冬天,重庆的一场起义平稳落幕,主导者是一位曾经叱咤风云的军阀。

他年轻时浴血沙场,带领第八十八军在宜昌打出过令日军胆寒的胜仗,斩杀过日军师团长,赢得了无数嘉奖和勋章。

然而,这样一位抗日英雄却在战后迅速被边缘化,最终选择了归顺人民的道路。

他的一生充满传奇。他靠联姻扩张势力,一生娶了40位妻子,被人称为风流人物;抗日时倾尽家财修武器、募兵员;内战时期拒绝再打同胞,与地方士绅密谋起义。

然而,1977年他在重庆去世时,原本该风光一时的葬礼却因各种原因无限延期。

他的遗体被搁置了44年之久,直到21世纪才终于找到安息之地。为何连死后的归宿如此曲折?

范绍增与川康整军初期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在抗日战争的关键时期,范绍增被蒋介石任命为第八十八军军长,立即展开行动,着手在四川募集新兵,迅速组建了四个团。

然而,新组建的部队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武器装备破旧,甚至有的只能用绑扎简陋的竹枪作为武器。

为了解决装备问题,范绍增想到了自己的老部下李文彬,他是一家武器修理厂的厂长。

会面中,范将军向李厂长详细说明了武器破损的状况,并表达了迫切修复武器的需求,希望能在最短时间内恢复武器的作战功能。

李文彬随即组织工厂技术人员,开始对送来的武器进行详细的检查和分类,决定优先修复那些损伤不太严重,能够快速恢复使用的武器。

由于修理武器需要大量材料和配件,成本相当高,范绍增了解到这一点后,立刻决定自己承担大部分修理费用。

为了筹措足够的资金,范绍增不仅动用了自己的积蓄,还通过各种途径募集资金,包括联系在外的商人朋友和地方官员,力图在最短时间内解决资金问题。

在武器逐步恢复的同时,范绍增也在部队中进行讲话,他对官兵们说:“在这抗日的关键时刻,每一位官兵的努力都是对国家的贡献。过去的内战我们害了民众,现在,我们要用我们的力量来保卫家园,哪怕倾家荡产,我也会和大家站在一起,共同抗击侵略者。”

战场表现与晋升

1939年初,范绍增率领第八十八军出川,奔赴江西东乡地区,正式投入抗日战场。

这支部队刚刚组建不久,士兵多是四川当地招募的新兵,尽管缺乏实战经验,但在范绍增的严密训练和严格管理下,士气高昂。

东乡一带地形复杂,日军企图通过快速突袭控制该区域,但范绍增依靠出川前的周密部署,调动部队在关键位置布防,与日军展开了多次激烈交火。

尽管装备依旧老旧,但第八十八军利用地形和灵活战术,顽强阻击了日军的多次进攻。

经过一年的战斗后,1940年夏,范绍增奉命率部转战浙西。

此时,日军已对浙西展开持续进攻,意图进一步控制长江下游一带的战略要地。

范绍增率部在浙西腹地与日军展开正面较量。由于浙西地区山地众多,日军的机械化部队在这里受到了限制,而第八十八军在山区作战中展现了极大的灵活性。

为了应对日军的强大火力,范绍增不断调整战术,以小分队为单位,频繁发动夜袭和伏击,打乱了日军的进攻节奏。

冬季,第八十八军被调往太湖张渚地区执行防守任务。

这里是日军南下的必经之路,也是国军守护浙西的重要屏障。

范绍增深知防线的薄弱环节,于是将部队分散部署,形成多层次的防御阵地。

他还命令工兵部队加固防线,修建隐蔽工事,同时派出侦查部队严密监视日军动向。

日军第二十二师团长土桥一亲自率领敌伪两万多人发动猛攻,企图突破国军防线。

一场规模空前的拉锯战在宜昌地区展开。

日军动用了大量重炮和飞机支援,但第八十八军凭借固守的工事和精准的防守布置,硬生生抵挡住了敌军的猛烈攻势。

战斗过程中,范绍增始终身处前线。他经常前往各个防御阵地,与士兵们一起分析战局,根据战斗情况迅速调整部署。

他调动预备队填补防线漏洞,并指挥炮兵对日军阵地进行反击。日军多次组织大规模进攻,但始终未能突破防线。

战后,第八十八军在余杭地区被整编和表彰。军政部专门发来明令嘉奖,军委会颁发了数十枚勋章和奖章。

同时,由于在战场上的优异表现,第八十八军被晋升为辖三个师的甲种军。

范绍增的政治转变与民主活动

抗战胜利后,范绍增因为在前线的出色表现而受到表彰,但随即被调任为第十集团军副总司令。

这一职位名义上显赫,但并没有实权,主要是一个象征性的安排。这种情况让他逐渐疏远了核心决策圈。

在重庆期间,范绍增结识了当时许多著名的地方领袖和社会贤达。

他与张澜、熊克武等人保持着密切联系,并在日常交往中探讨时局,交流看法。

同时,他还与黄琪翔、章伯钧等人一起参与了许多推动民主发展的活动。

他频繁出席各种私人聚会和讨论会,逐步融入以反蒋为核心的民主人士圈子。

随后,范绍增移居上海,在这座复杂的大都市中,他找到了新的舞台。

他开始参与民盟、民革等组织主导的民主活动,积极为推动反对内战的舆论环境而努力。

他成立了一个名为“益社”的组织,自任理事长,试图通过这一平台进一步整合资源和力量。

“益社”在成立后迅速开展多项活动,表面上以商业运作为主,但实际上与解放区保持着秘密联系。

这个组织通过多种方式为解放区输送重要物资,包括药品、纸张和其他急需品。

这些物资被巧妙地隐藏在货物运输中,分批送往苏北解放区。

范绍增依靠自己过去在军中建立的关系网,为这一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他与地下组织成员保持低调合作,制定了周密的运输计划,确保物资能够顺利送达。

范绍增的起义与国民党末期

1949年春,国民党政权风雨飘摇,大势已去,各地局势动荡不安。

范绍增返回重庆,开始积极部署应对可能发生的政局变动。他与旧部和地方势力重新建立联系,同时对局势进行观察和分析。

随着国民党军队的节节败退,范绍增逐步明确了自己的选择。

12月12日,他在渠县正式通电起义,通过电文向外界表明了自己归顺人民的决心。

渠县作为他的根据地,起义后的局势平稳下来,他的旧部也开始按他的指示进行整编和动员。

为表诚意,范绍增下令将所部的武器集中运往渠县,并交由解放军接收。

刘伯承在得知范绍增通电起义并交出武器的消息后,给予了高度评价。

他通过电文表扬了范绍增的举动,并指出,诚意归顺人民的部队是值得信任的。

同时,刘伯承指示范绍增将所部官兵就地整训,确保渠县及周边地区的治安能够维持稳定。

起义后的渠县没有出现混乱,反而因为范绍增的果断安排显得格外稳定。

他组织军队进行基本的整训,同时派人与解放军接洽,协调双方在交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他还调动地方士绅和旧部,通过他们的影响力向百姓宣讲新政权的政策和主张,进一步缓解了民众的不安情绪。

晚年与纪念问题

范绍增的一生始终伴随着争议与传奇。

人们提起他时,总会联想到他娶过40位妻子的经历。这些婚姻并非出于情感,而是他政治手段的一部分。

这些妻子大多是地方豪绅、小军阀的女儿,在那个军阀混战、势力纷争的年代,通过联姻,范绍增巩固了自己的地盘,也让他的川军在地方上更加稳固。

1977年冬天,范绍增在重庆去世,享年83岁。

尽管他在生前风光无限,但逝世时却并没有获得一场体面的葬礼。

正值社会特殊时期,范绍增的复杂身份让相关部门在面对其身后事时充满顾虑。

虽然他已经是归顺新政权的起义将领,但他的过往经历仍然让许多人感到敏感。

家人希望能够为他举办一场隆重的葬礼,但这一愿望始终无法实现。

范绍增的遗体不得不暂时存放在重庆的一处设施中,等待合适的时机进行安葬。

这种状况持续了几十年。范绍增的家人始终没有放弃为他争取一个妥善安葬的机会,他们多次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请,但因各种原因未能如愿。

与此同时,社会对历史的看法也在慢慢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关于范绍增的历史功过逐渐被重新审视,他作为抗日英雄的身份被更多人关注,他在战争中所取得的功绩也开始被肯定。

21世纪,社会氛围更加开放,有关部门终于同意启动他的安葬事宜。

经过多方协调,范绍增的家人与有关部门最终决定将其遗体安葬在重庆市福果山生命纪念园。

家人和相关人士共同为这一过程做了许多准备,力求让这位曾叱咤风云的将领得以安息。

0 阅读:75
不吃亏加冰

不吃亏加冰

欢迎关注!欢迎点赞不吃亏加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