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永贵下台后有人主张一撤到底,胡耀邦力排众议为他保留高干待遇

不吃亏加冰 2025-01-22 11:21:22

1964年12月26日,在毛主席71岁生日宴会上,出现了一位头戴白毛巾,身穿中式对襟褂子的特殊客人,这个人就是来自山西昔阳大寨村的陈永贵。

在宴会上,毛主席亲切地拉着陈永贵的手,当众夸奖道,这可是新中国少有的农业专家。

毛主席的当众夸赞,让陈永贵和他的大寨村,一下子成了闻名全国的明星村寨,一时间,全国上下,农业学大寨的口号响彻每一个角落。

周总理在一次中央会议上,还特意对大寨精神进行了解释,他说,大寨精神,是艰苦奋斗,是自力更生,是爱国家爱集体。

1975年,因为周总理病情日益加重,陈永贵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

原先只是大寨村一个普通的农民,竟一跃成为国家副总理,陈永贵的人生经历太富有传奇色彩了,就连他自己都说,我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个农民。

不过,这样一个传奇式的中国农民,又为何会在1980年被解除了国务院副总理职务,有人甚至提出要将他的职务一撤到底,后来还是胡耀邦力排众议,才保留住了他的行政十三级(高干最低一级)待遇呢?

这一切,都要从陈永贵和大寨村的说起。

1、十年造地计划

1914年,陈永贵出生于山西昔阳大寨村,这里地处太平山脉,土地贫瘠,水土流失非常严重。

全村800多亩的耕地,因为特殊的地形,被零散分割成了4700多块大大小小的地块,最小的连半亩都不到。

一到下雨天,雨水就会把地里的肥料全都冲刷走,若是狂风暴雨,地里的庄稼都要被连根拔起,颗粒无收。

因此,大寨村的村民们最害怕的就是这下雨天、大雾天。

辛辛苦苦一年忙到头,一亩地最多只能打下30到50公斤的粮食。

1946年,共产党员贾进才在县区干部的帮助下,成立了大寨村第一个互助组,这个互助组有15户村民组成,这些村民中,就有陈永贵。

到了第二年,互助组由一个扩展为两个,另一个就是由陈永贵负责组织领导的。

1949年,由于人数的不断增加,这两个互助组,由原先的临时性、季节性变工形式,转成长年互助组。

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陈永贵的互助组成效更为显著。

这时,在贾进才的一再推荐下,陈永贵顺利当选大寨村的党支部书记。

对于贾进才的让贤,毛主席后来给予了高度评价:“有贾进才让贤,才使你露峥嵘。”

不过,陈永贵真正意义上的露出峥嵘,还要等到1953年。

这一年,陈永贵提议将大寨村的4700多块零散耕地连接起来,在沟沟坎坎处搭建石坝,填充土壤,把太平山的“七沟八梁”变成富饶的梯田和平地。

这就是陈永贵立志用十年时间做的一件大事:十年造地。

说干就干。大寨村民们在陈永贵的带领下,用了两年时间,用战天斗地的精神,硬是将大寨村的白驼沟、后底沟、赵背峪沟、小背峪沟四大沟,改造成梯田,大大增加了大寨村的可耕种土地面积。

尝到了甜头的大寨村民,继续在陈永贵的带领下,改造着大寨村贫瘠落后的面貌。

到了1962年,十年造地计划胜利完成。

180余条大坝、2座水库、2个盘山渠、3000多个鱼鳞坑和蓄水池全部改造完成,原先4700多块零散耕地,被改造成2900多亩肥沃土地,还增加了80多亩肥沃土地。

有了沃土良田,大寨村的粮食产量逐年提高,比十年前翻了近1倍。

2、辉煌大寨之路

就在村民们正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的时候,一场自然灾害悄然降临。

1963年夏,一场特大洪水,将大寨村民十年辛劳的成果毁于一旦。

大雨整整下了七天七夜,一共只有几十户人家的大寨村,房屋倒塌了77间,窑洞塌了113眼,地里的庄稼被洪水淹没了两万多斤,几十条堤坝被冲毁,近两百亩田地不见一棵苗子。

眼睁睁看着千辛万苦修建好的层层梯田被洪水无情冲毁,看着绿油油的庄稼全部沉入浑浊的洪水淤泥之下,看着高高的堤坝轰然倒塌,那一刻,陈永贵呼天抢地,心如刀绞。

苦过、累过、哭过之后,卷起裤管,撸起袖子,擦干眼泪,坚强乐观的陈永贵,又带领大寨村民以顽强的毅力重建家园。

这年下半年,陈永贵带领大家,开始抢修梯田、抢种庄稼、重建屋舍。

面对天灾,大家在陈永贵的组织带领下,不抱怨不后悔不放弃,反而更加团结了,干劲也更足了。

这一年,经过大家伙齐心协力奋力苦干,粮食产量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比上一年还增产了,平均亩产达700多斤,总产量达20万公斤,上交国家12万斤。

天灾之后的第一个大丰收,让所有人都看到了集体公社的力量,大家的集体主义观念更强了。

1963年11月,山西省委发出通知,号召全省各级组织向大寨村学习,向共产党员陈永贵学习。

1964年初,《人民日报》特意刊发了《大寨之路》的通讯报道,还配发了社论。

3、从农民到农民

此时,大寨村还没有进入毛主席的视野。

1964年3月27日,毛主席南下了解农村社会主义教育的开展情况,28日到达河北邯郸的时候,毛主席在那里停留了两天。

毛主席喜欢在专列上办公和听取汇报,这一次,在专列上,毛主席特意把山西省委第一书记陶鲁笳和河北省委第一书记林铁请到了专列上,听取他们的工作汇报。

陶鲁笳在向毛主席汇报工作的时候,特意提到了陈永贵和大寨村以及他们取得的突出成果,又将《人民日报》刊发通讯文章及不久前,陈永贵受邀到人民大会堂向一万多名干部介绍大寨村工作经验的事也一并做了汇报。

没想到,陶鲁笳的汇报立即引起了毛主席的高度重视。

毛主席问道,《人民日报》那篇文章我没有看,北京市委请陈永贵来讲,我也不知道。

你们现在有没有关于陈永贵的材料?又问道,陈永贵是哪几个字?他识不识字?

陶鲁笳回答道,有,回头送给主席,又道,他不大识字。毛主席听罢,拿起一支红蓝铅笔,在一张纸上将陈永贵的名字写了好几遍。

谈到大寨村的评工记分,毛主席高兴地评价道,这个办法好,评工记分就是不要搞繁琐哲学。

当陶鲁笳汇报陈永贵作报告,会活学活用毛主席思想,活学活用辩证法,毛主席不禁感慨道,穷山沟里出好文章。

这年5月中旬,毛主席回到北京,5月25日,陶鲁笳将《大寨大队调查报告》专门送给了毛主席和周总理。

6月初,在政治局常委会上,毛主席和周总理向政治局常委们谈了大寨生产经验和陈永贵的先进事迹。

1964年11月,陈永贵作为全国第三届人大代表到北京参加全国人代会。

在这次人代会上,周总理代表国务院作《政府工作报告》,用了相当多的篇幅向与会代表介绍大寨村和陈永贵,周总理总结道,山西省昔阳县大寨公社大寨大队,是一个依靠人民公社集体力量,自力更生地进行农业建设,发展农业生产的先进典型。

会议召开期间,适逢毛主席的生日,毛主席用自己的稿费摆了三桌酒席,宴请陈永贵等劳动模范,还在宴席上和陈永贵进行了亲切交谈。

“永贵今年多大了?”

“主席,我今年整五十岁了。”

“五十而知天命,你搞出一个大寨,很好。”

有了毛主席的肯定和嘉奖,陈永贵的干劲更足了,农业学大寨的口号也响遍了每一个角落。

即使在十年特殊时期,昔阳县也是少数几个没有派性没有武斗的县之一,恢复农业生产最早,农业基本建设取得的成就最大。

1975年1月,全国第四届人大会议召开,陈永贵当选国务院副总理。住进了北京的陈永贵,仍然心心念念忘不了大寨,于是,写信给毛主席,提出了“三三制”,即三分之一在中央,三分之一到处跑,三分之一回大寨。

在这年5月的一次会议上,毛主席拉着陈永贵的手笑道,你那个“三三制”很好嘛!

即使当上了国务院副总理,陈永贵也坚持不迁户口,不拿国家工资,还经常回大寨耕田种地,人称“布衣宰相”,又亲切地称呼他为“永贵大叔”。

1979年3月19日,《山西日报》首次公开向农业学大寨发出质疑,此时,陈永贵正在主持昔阳县第七次代表大会开幕式,面对台下一千多名代表,心情复杂的陈永贵,预感到属于大寨的时代结束了。

1980年9月,在全国人大五届三次会议上,陈永贵请求辞去国务院副总理的职务。

他本是来自大寨的农民,他只想再做回农民。之后,有人甚至提出将陈永贵的职务一撤到底。

这时,胡耀邦发话了,胡耀邦说陈永贵年纪已经不小了,就不要让他回山西老家去了,就留在北京住下来,按照行政十三级发给工资。

后来,为了与亲人团聚,上级批准陈永贵的妻子和未成年的幼子陈明亮的户口迁来北京。

从此,在大寨劳累了大半辈子的陈永贵,终于在京城开始了幸福的晚年生活。

虽然人留在了北京,可是,陈永贵心心念念的还是大寨。

一天早晨,他醒来和老伴说做了个梦,梦见自己又回大寨春耕下种去了。阳坡地怎么种,背阴地怎么种,忙活了一夜。

说罢,陈永贵长叹道,白天没处动弹,黑夜叫我回村干活去了。

回顾漫长劳累又传奇的一生,陈永贵无怨无悔,他说,我身为一个农民,能当上国务院副总理,得到毛主席和组织的信任,得到了大寨村村民们的支持,这一生也算是无憾了。

1986年,72岁的陈永贵病逝于北京,死前留下遗嘱,将骨灰安放大寨。

文|午梦堂主

参考资料:

1、《率领农民闸沟造地》 国史网 2009.12

2、《被历史忽略的历史》 河南文艺出版社

3、《陈永贵:一位普通农民的成长传奇》 《党史博采》

0 阅读:4
不吃亏加冰

不吃亏加冰

欢迎关注!欢迎点赞不吃亏加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