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问公募基金:何时才能为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回报?

李国魂 2024-04-07 18:23:15

2023年10月,第六次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首次提出“金融强国”概念。强调“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特别要求推进建设中国特色资本市场,发挥资本市场枢纽功能,培育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活跃资本市场,吸引更多长期资本。

今年3月15日,证监会会同有关方面制定出台《关于加强证券公司和公募基金监管加快推进建设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的意见(试行)》、《关于落实政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标准全面加强证监会系统自身建设的意见》等4项政策文件,第一次提出要坚决纠治拜金主义、奢靡享乐、急功近利、“炫富”等不良风气,坚决破除“例外论”“精英论”“特殊论”等错误论调。

腰斩公募基金清盘

围绕推动公募基金行业,强调以全面强化监管防范化解风险为重点,引导公募基金行业更加注重投资者获得感,更加注重功能发挥,大力推进一流投资机构建设。进一步严格监管执法,强化全链条问责,督促行业机构树牢“合规创造价值”理念。要潜心修炼“内功”,着力提升核心投研能力,强化“平台型、团队制、一体化、多策略”投研体系建设,切实回归“受人之托、代人理财”业务本位,摒弃规模和收入导向,在市场高位时保持理性、克制的专业精神,真正把投资者的利益摆在公司利益和个人利益前面。

提出力争通过5年左右时间,推动形成10家左右优质头部机构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态势。到2035年,机构监管体系完备有效,行业机构治理水平全面提高,行业作为直接融资“服务商”、资本市场“看门人”、社会财富“管理者”的功能得到更为充分的发挥;形成2至3家具备国际竞争力与市场引领力的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力争在战略能力、专业水平、公司治理、合规风控、人才队伍、行业文化等方面居于国际前列。

可以说,对我国公募基金充满殷切期望。但是,针对当前我国公募基金的现状,要想落实上述目标,的确面对严峻挑战。我们不得不对当前我国公募基金提出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公募基金有效账户达15.22亿户;2024年2月底,全市场共有1.16万只基金,总份额达28.02万亿份,基金管理人共146家。截至2024年2月底,我国公募基金总规模为29.3万亿元,创下历史新纪录。截至2023年底,受托管理的各类养老金资产规模已达4.8万亿元,占我国养老金委托投资规模比例接近50%。

证监会提供的数据,截至2023年底,公募基金持有A股流通市值5.1万亿元,持股占比从3.8%提升至7.3%,成为A股第一大专业机构投资者。

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3年)显示,截至2023年年末,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26.80万亿元,持有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数量达1.14亿个。

实际上,公募基金自2023年6月超越银行理财规模,已经坐上资管头把交椅。

公募基金的规模扩张也意味着必须肩负更更加深远的使命担当。但是,从行业发展现状看,规模扩张并没有带来质量效益的同步提升,长期存在的“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的事实依然持续。

第一,何时才能自觉摘除摘掉高价接盘侠的帽子

克服玩忽职守推卸责任的软肋,是我国公募基金必须要做的基本功课。

基金作为询价机制非常重要的参与者,理应本着为投资者负责的态度,认真评估上市公司的内在价值,按照合理、科学的方法,履行好询价机构的职责。但是,公募基金在询价过程中体现出来的高位接盘绝活道出了道德品质存在着诸多瑕疵。市场上高达400多倍甚至超过500倍市盈率的股票基金均可接受。

众多公募为高溢价竭力捧场表现,更加揭示出了中国股市庞大的公募机构已成恶意扭曲价值投资逻辑的罪魁祸首。备受非议且迟迟不见结果的的浙江国祥,被众多公募高溢价竭力捧场,可谓把毫不作为体现得淋漓尽致。

2023年前十月公募基金IPO询价中高价剔除案例

2023年1至10月的280余起IPO项目,88家公募基金在询价中因为报价偏高从新股获配名单中被高价剔除。德邦基金在泓淋电力IPO询价中溢价率超过600%。康希通信IPO发行定价流程,最终定价为10.5元/股,公募基金尚正基金旗下产品的平均申报价格位居榜首,达到21.1元/股,对应康希通信市盈率超过880倍,高于最终发行市盈率的约441.18倍,大幅超过中证分类所属行业市盈率的约32.15倍。

智翔金泰连续四年亏损,2022年的营收仅为47.52万元。但是,IPO获配金额超过1亿元的包括易方达基金、泰康资管、南方基金、工银瑞信、华夏基金、博时基金6家机构投资者以及海通证券跟投的1亿元,总额共计约14.15亿元,占IPO实际募资资金净额的比例为43%。

索辰科技IPO发行价高达245.56元,发行市盈率368.92倍。但是,2022年归母净利润仅5000万余元,募集25.37亿元。富国基金报出321元,平安基金、大成基金则分别报价302.64元、302.42元,均为高溢价报价。最新股价仅为93元。

第二,公募基金何时才能从依靠转融通赚利息的躺平过日子中摆脱出来

公募基金竟然被允许直接参与转融通证券出借业务。到底其意何为?

2015年4月,中国证券业协会和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联合发布《基金参与融资融券及转融通证券出借业务指引》,支持公募基金依法参与融资融券和转融通业务。

2019年6月,中国证监会印发《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参与转融通证券出借业务指引(试行)》,公募基金、商业银行、社保基金相继获准参与证券出借业务。上交所、中证金融公司、中国结算联合发布《科创板转融通证券出借和转融券业务实施细则》,明确符合条件的公募基金、社保基金、保险资金等机构投资者,以及参与科创板发行人首次公开发行的战略投资者,可参与科创板证券出借业务。

如果说之前的参与带有计划色彩,那么,在大力号召积极做好主业的同时,竟然允许公募基金参与转融通出借就令人愕然。

2023年8月18日,证监会为落实7月24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的“要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的战略部署,提出进一步扩大融资融券标的范围,降低融资融券费率,将ETF纳入转融通标的。封闭式基金、指数基金以及战略配售基金可进行转融通出借。说明转融通不仅没有受到限制,反而扩大了范围。

根据Wind数据统计发现,2023年四季度末全市场共有336只公募基金参与转融通证券借出业务,业务总市值800.24亿元。参与类型全部为指数基金,其中参与的ETF共计264只,转融通出借业务市值总计约730.22亿元。ETF基金出借证券资产占比要求为不得超过基金规模的30%。从实际情况来看,占比最高的ETF为26%,平均占比约为7%。

而所谓的超大规模公募基金竟然成为出借的主力军。南方基金、华夏基金、易方达基金的转融通证券出借业务总市值均超90亿元,国泰基金、广发基金也在60亿元以上。其中,南方中证500ETF、华夏上证科创板50ETF、易方达上证科创板50ETF、华夏沪深300ETF等较大规模宽基ETF的转融通证券出借业务市值超20亿元。

公募基金加入转融通

公募基金投资者需要基金参与转融通为他们赚取息差吗?这是履行代人理财的使命还是干脆摆摊子收费选择躺平?

第三,公募基金何时才能真正为基民带来真正意义上的回报

盘点公募基金近十年业绩,58.5%的公募是跑输大盘指数。天相投顾基金评价中心日前发布公募基金十年期收益榜单,成立十年的公募基金一共1125只,回报统计,年化回报能够达到20%的占比仅为1.69%。

2022年基金亏损前10位大户

天相投顾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公募基金共为基民赚取了7171.89亿元的利润,149家基金公司中有136家为基民赚钱。其中,5676只混合型基金共实现利润1868.04亿元,2387只股票型基金也实现了1186.72亿元的利润。

但是,2022至2023年,公募基金连续亏损两年。

2022年公募基金合计亏损14547.80亿元。其中,混合型基金,年内累计亏损1.12万亿元;股票型基金、国际(QDII)基金、FOF基金分别亏损5801亿元、352亿元、171亿元。货币市场型基金和债券型基金盈利,分别为2010亿元和863亿元。

2023十大亏损公募基金

2023年,根据天相投顾统计数据,公募基金整体利润-4347.74亿元。但是,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合计亏损达8900亿元,其中混合型基金亏损5725亿元,股票型基金亏损3245亿元。债券型基金盈利2381亿元,货币型基金盈利2281亿元。

Wind数据显示,2023年,全市场7827只主动管理型基金中仅有649只基金近一年收益率为正。九成公募基金中的主动权益类产品处于亏损。197家基金公司旗下产品平均亏损22.13亿元。30只基金亏损超过40%,13只主动权益基金的年内业绩亏损超40%,143只主动权益基金的年内业绩亏损超30%,其中不乏中信建投基金、广发基金、华泰柏瑞基金等基金公司。东方基金东方新能源汽车主题近两年收益率-56.47%。

2023年回报率倒数十只基金的业绩叫人惊呆。上银新能源产业精选(-46.18%)、国联新机遇(-45.84%)、诺德优选30(-44.84%)、中信建投低碳成长(-44.78%)、国联安气候变化责任投资(-43.77%)、中信建投智信物联网(-42.91%)、鑫元清洁能源(-42.34%)、中银证券优选行业龙头(-41.98%)、中航新起航(-41.79%)和大摩基础行业(-41.39%),回撤全部超过40%。

权益基金有14家基金公司去年亏损超过100亿元,易方达基金、华夏基金旗下产品分别亏679亿元、568亿元。广发基金旗下权益基金几乎全军覆没,亏损637.45亿元。

Wind显示,自2019年开始,公募基金的清盘数量连续5年呈现扩大态势。2019年至2023年的清盘数量分别为134只、174只、254只、233只和260只。

2023年共有128家基金公司旗下320名基金经理离职,90家公司的260只基金清算,两项数据均创出5年新高。如果按照东方财富Choice的数据,A/C份额分开计算,共有426只基金清盘,同比增加14.82%。混合型基金和股票型基金的数量占比超七成,分别达到138只和63只。其中,17家机构的基金清算数量达到或超过5只。

中银基金旗下有中银宏利、中银改革红利、中银养老目标日期2040等14只基金清算。博时基金、海富通基金、申万菱信基金均有10只产品清算。九泰、创金合信、民生加银等基金公司清盘数量紧随其后。

华安安享混合C、汇添富中证人工智能主题ETF联接、长盛均衡回报混合、申万菱信智量混合、银河恒益混合、博时时代精选、南方固元6个月持有债券、华润元大润安混合等多只基金运作时间不满一年即宣告清盘。

2020年底,易方达张坤以1255.09亿元的总管理规模,成为中国公募基金发展20余年来首位千亿级主动权益基金经理。接着迎来景顺长城刘彦春、中欧葛兰两位千亿基金经理。

截至2023年年底,市场共有117位百亿级基金经理,仅剩张坤、葛兰、刘彦春3位超500亿规模的基金经理,分别在管约655亿、573亿和539亿元,较千亿时期缩水近半。

基金清盘

这充分说明,市场现有以基金为主导的投资者结构的重大弊端已经开始逐步显露,离开靠天吃饭的本能以及自身追涨杀跌的紊乱因素不断放大,已经成为中国股市稳步发展的潜在威胁。

第四,何时才能不被北向资金牵着鼻子走

境内券商和基金的研究者们甚至是首席经济学家,无一例外把北向资金奉为圭高,敬若神明,视同财富密码和算命罗盘。甚至最权威的专业媒体,无一不在整日连篇累牍地报道北向资金的任何一个细节,无限夸大其功效,甚至到了煽情的程度,生怕遗漏了获得财富密码的钥匙。海通证券的分析师甚至给北向资金戴上了投资旗帜的桂冠。

有的公募基金甚至依照北向资金邯郸学步式建立自己的仓位多寡和进出。理由极其丰满:北向资金是全世界各路精英智慧和财力能力动力的集中表现。

北向资金月度入市资金规模

这种严重背离自身责任担当的惰性,因其推波助澜,自己作孽的结果是,一种谴责和唾弃境内机构投资拿来主义得过且过的趋势不断升温。而他们如此片面过度甚至错误的解读,给2亿多的中小投资者带来的只能是一头雾水。广大投资者也深感主导深沪两市的不是内地的投资者和机构,而是区区北向资金被彻底带偏了内地投资路径和思维。

出现上述问题的关键原因在于整个行业陷入短视、浮躁的发展氛围和健康标杆的迷失,在大跃进、大发展、大跨越的盲目扩张规模和投机冲动驱使下,完全背离了基金应该具备的稳健发展、严防风险、股东至上的信念。而每一次的暴跌,都显示出基金稳定大盘的作用微乎其微,甚至是一路争相杀跌,变相成为外资力量成功抄底的推手。基金业绩惨不忍睹也就很容易理解。

第五,如何在规模扩张下摆脱摆摊子收费模式,真正做到与投资者利益绑定

据Wind数据统计,2020年公募基金发行规模3.1万亿;2021年发行规模2.97万亿;2022年公募基金发行规模腰斩,为1.48万亿;

2023年发行份额1.15万亿.共成立1281只基金,其中,股票型基金成立346只,发行份额1426亿份;混合型基金成立362只,发行份额1535.48亿份;债券型基金成立377只,发行8198.63亿份。三者占比分别为13.31%、12.36%、71.06%。平均发行份额9.11亿份,创历史新低。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发布的公募基金市场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2月底,国内公募基金总规模达27.60万亿元,较2022年12月末的26.03万亿元增长了1.57万亿元,同比增长6.03%。

截至2024年2月底,我国境内共有基金管理公司146家,管理的公募基金资产净值合计29.3万亿元,总份额为28.02万亿份,注册基金数量为11643只,三项数据均创下历史新高。

“万亿俱乐部”基金公司依然是易方达基金、华夏基金、广发基金、天弘基金、南方基金五家,排名上,华夏基金从第三升至第二,广发基金从第二跌至第三。其中易方达以1.62万亿的管理规模蝉联榜首。

第六至十位的依次是博时基金、富国基金、招商基金、嘉实基金和汇添富基金。鹏华基金从第8降至第11位,跌出前十;招商基金从第13升至第8位;嘉实基金超越汇添富基金升至第9位。

2022年各类基金盈利亏损

我们绝对不可忽视公募基金持有者结构散户化的事实。代人理财也绝对不可仅仅是挂在嘴上。

举例来说,葛兰管理的中欧医疗健康。这不仅是持有人户数最多的主动偏股基金,达到661.36万户,而且该基金个人投资者占比稳居95%以上。基金排行榜上,亏损总额和管理费总额两项第一都是葛兰管理的基金。

张坤管理的易方达蓝筹精选个人投资者持有人户数为487.84万户,个人投资者占比97%以上,机构投资者持有份额持续下滑。刘彦春的景顺长城新兴成长持有人户数达到382.02万户,较2021年底减少110多万户,但是个人投资者占比98%以上。

蔡嵩松的诺安成长、朱少醒的富国天惠精选成长、谢治宇的兴全合润、李瑞的东方新能源汽车主题等持有人户数均超200万户,个人投资者占比均超过94%。

公募基金各项费用但按合计费用占基金在管规模比计算的2023年基金总费率

2023年,即使公募基金费率改革,全行业合计收入管理费1356.57亿元,与2022年的1458.87亿元相比,仅仅减少102.30亿元,降幅约7%。2022年大幅亏损的同时,管理费仍然比2021年的1425.87亿元增长2%。

2023年,易方达基金管理费收入稳居榜首,成为全市场公募基金唯一管理费收入过百亿机构,达到了101.51亿元,但仍同比下降4.29%。

广发基金管理费收入位列第二,达73.57亿元,富国基金以61.71亿元的管理费位列第三。华夏基金、汇添富基金及南方基金等管理费收入均超50亿元。

管理规模100亿元以上的20只股票型基金中,近一年、近两年收益为均为负数,近两年收益绝大部分浮亏30%以上

基金业绩和管理费之间呈现的完全失衡状态,投资者基民们该作何感想:

2022年给基民亏钱最多的基金产品是葛兰管理的中欧医疗健康A,该基金单年度累计亏损192.54亿元。亏损超过百亿元产品还有蔡嵩松管理的诺安成长(-129.3亿元),傅鹏博、朱璘共同管理的睿远成长价值A(-114.47亿元),张坤管理的易方达蓝筹精选(-107.14亿元)。数据显示,上述产品在2022年度的净值回撤分别为40.04%、30.7%、16.03%。

2022年广发基金旗下所有基金亏损合计为815.25亿元。以总市值计算,这相当于亏掉了一家南京银行。与此同时,广发基金去年收取的管理费高达73.56亿元。

其中, 广发基金副总经理刘格菘在管的6只基金产品去年合计亏损184.35亿元。亏损幅度最大的是广发行业严选三年混合A/C。刘格菘自2021年8月26日开始担任这只产品基金经理,两年亏损幅度分别为-49.1%和-49.54%。财报显示,A/C份额上半年合计亏损23.59亿元,2022年合计亏损40.58亿元。

在2022年,亏损超过百亿元的基金产品有7只,其中葛兰管理的中欧医疗健康成为亏钱最多的基金产品,年度累计亏损192.54亿元。累计收取的管理费多达33亿。

蔡嵩松管理的诺安成长、傅鹏博与朱璘共同管理的睿远成长价值、张弘弢与徐猛合管的华夏上证50ETF分别亏损129.3亿元、114.47亿元、113.55亿元。

张坤管理的易方达蓝筹精选亏损107.14亿元,罗文杰管理的南方中证500ETF亏损102.78亿元、艾小军管理的国泰中证全指证券公司ETF亏损100.4亿元。

2023年,广发基金旗下的郑澄然负责管理14只基金全线溃败,平均跌幅35.83%。广发高端制造股票A亏损40.75%,在同期的844只普通股票型基金排名中,广发高端制造股票C倒数第一,广发高端制造股票A倒数第二。

Wind数据显示,成立于2020年1月22日的广发科技先锋,截至2023年年底,基金份额净值增长率为-31.22%,同期业绩比较基准收益率为-7.03%,大幅跑输业绩比较基准。

成立于2021年8月26日的广发行业严选,截至2023年年底,基金 A 类基金份额净值增长率为-33.97%,C 类基金份额净值增长率为-34.22%,同期业绩比较基准收益率为-9.05%,业绩与行业基准比较相差200%以上。

广发基金管理规模超两百亿的基金经理郑澄然旗下7只基金产品年度亏损均超30%。广发高端制造A、广发成长动力三年持有A、广发成长新动能A、广发诚享A、广发兴诚A、广发鑫享A、广发新能源精选A,年度业绩依次为-40.75%、-38.57%、-37.20%、-34.36%、-34.11%、-34.05%、-30.72%。其中广发高端制造股票A 跑输业绩比较基准28个百分点。

刘格崧管理的广发小盘成长A,成立于2005年2月2日。近一年亏损28.04%,近两年亏损36.98%,近三年亏损41.46%,规模由2020年的162.34亿元缩水至2023年的73.52亿元,规模缩水54.71%,但仍然收取了7.01亿元的管理费。

近九成的主动权益类产品处于亏损,有约30只基金亏损超过40%

公募基金无疑是目前中国股市关键的投资力量。就目前所体现出的专业能力、职业素养和道德操守与肩负全民重托的责任要求相比差距巨大。如果不能强力弥补职业信仰、独立思考、价值判断、社会责任、道德规范等环节的短板,自觉主动克服玩忽职守,心存侥幸,守株待兔,靠天吃饭,投机取巧,推卸责任的软肋,摘掉高价接盘侠的帽子,不仅将持续扩大与国际同行之间发展趋势、投资能力和获取收益之间的鸿沟,甚至可能自觉不自觉地成为被国际大玩家戏耍操弄的附庸。养成的慵懒惰性和随波逐流的习性,暴涨时极力唱多、暴跌时极力唱空,这种随波逐流习性,要想成为主导中国股市坚定投资力量的愿望将彻底失去坚实基础。

从提升公募基金的使命和担当出发,提升投资者长期回报,健全投资者保护机制,提升社会公众对行业的信任与信心。这是一篇大文章,容不得口惠而实不至,更要不得半点虚假。当前的重中之重,是如何落实公募基金与投资者的利益绑定,健全基金投资管理与销售考核及评价机制,完善与投资者回报相匹配的薪酬管理体系。首当推进基金的费率改革,彻底废除旱涝保收的管理费,完全和基金的效益直接挂钩。当下这是最为关键的一步。

(根据今日头条规定,引用数据除文中明确的以外,其他数据均引自Wind和其他权威媒体《中国证券报》等)

0 阅读:0

李国魂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