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相关信源述于文章结尾,请理性阅读。
【前言】
台北故宫被誉为中华文化瑰宝之一,却频频曝光文物损毁事件,瓷器碎裂、稀世珍宝险些遗失。
院长陈其南还提出要将其“台湾化”,甚至为了撇清台北故宫和大陆的关系,还宣称要在这里兴建日本馆。
这个陈其南到底什么来头?又是什么让这座见证历史的博物馆陷入如此窘境?
文物损毁事件频发
陈其南,一个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任职仅180天的院长,却在短时间内对台北博物院造成了难以挽回的伤害。
他是台湾著名的人类学学者,早年因研究本土文化而崭露头角,也曾担任多个文化机构的负责人,发表过不少关于“台湾本土文化”的学术论文。
这些学术背景并未帮助他在台北故宫的管理工作中获得认可,陈其南上任后,明确提出“台北故宫台湾化”的主张。
他认为,台北故宫作为中华文化的象征,与台湾本土的关联不够紧密,甚至将故宫称为“北京的飞地”。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他主张通过“台湾化”使故宫成为“台湾人的故居”。
这一理念看似是在推动文化的本地化,但实际上却引发了对其“去中国化”意图的广泛批评。
而台北故宫内的珍贵文物,本应是小心呵护的国宝,却在近年多次遭受损毁。
2016年,台北故宫内一件乾隆年间的铜鎏金佛像在搬运中被刮伤,留下永久性的损痕。
当时的管理层以“意外”为由进行辩解,但内部工作人员透露,事故的根源在于设备老化和管理松散。
2021年至2022年这一年时间里,故宫接连曝出的三起瓷器破损事件,明代弘治年间的瓷碗被发现破损,当管理部门试图调查时,却始终无法找到确切的原因。
清代康熙时期的瓷碗,在定期检查中被发现出现裂痕,官方发布的声明,仍然以“可能在检查过程中破裂”草草了事。
乾隆年间的一件青花瓷盘因搬运不当而被摔碎,事发当时负责搬运的工作人员缺乏专业训练,在操作过程中失手导致了瓷盘的损毁。
博物馆本应是文化遗产的守护者,但台北故宫博物院在陈其南的主导下,不是只发生了这些损毁文物的低级错误。
他在上任伊始提出“台湾化”主张,表面上打着“文化多元化”的旗号,实则以建造日本馆、琉球馆等为抓手,试图改变故宫的文化属性。
计划兴建日本馆
2018年,陈其南上任后,立即对外宣布了他的“新故宫计划”,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内增设日本馆和琉球馆。
他声称这样可以将故宫打造为“东亚文化中心”,摆脱其“过于中国化”的历史形象。
然而台北故宫的文物大多源于北京故宫,与中国文化的紧密联系是无法抹杀的。
陈其南此举被认为是“去中国化”政策的一部分,试图通过文化层面的操作来改变公众的认知。
2014年,时任台北故宫院长林正仪也曾试图在馆内举办大规模的异国展览,声称要将“异国文化融入故宫叙事”。
陈其南的日本馆计划一经公布,就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反对,国民党立委柯志恩明确指出,“建日本馆的本质就是要让台北故宫‘去中国化’,甚至彻底脱离中华文化的脉络。”
评论员祈怀秋讽刺道,“如果陈其南真的想做到‘彻底的台湾化’,那不如直接将台北故宫的文物送回北京,或干脆将故宫改名。”
台北故宫的文物本就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陈其南提出这一计划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对于“飞地化”的担忧。
陈其南曾在公开场合表示,台北故宫一直以来被视为北京故宫的延伸,这种文化连结让其显得缺乏“自我归属感”。
为了解决这种所谓的“归属感”问题,他选择通过增设异国馆的方式,将台北故宫塑造成一个多元文化的场所。
但与其说是增设日本馆,不如说这是一次针对中华文化的“换血”行动。
台北故宫一旦失去了与中华文化的根本联系,未来可能彻底沦为一个政治工具。
这种“多元化”操作的风险早已有迹可循,2016年,某地方博物馆因尝试引入大量西方展品,试图打造所谓的“全球化文化平台”,最终导致其传统文化展区逐步萎缩。
面对舆论的强烈反对,陈其南试图以“文化多元化”为理由进行辩解,他在多次采访中强调,“故宫的文化不能局限于中国,要面向整个东亚。”
然而陈其南的这一设想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资源,真正用于文物保护和研究的精力却被大大削弱。
台北故宫博物院因其收藏的中华瑰宝而闻名于世,然而陈其南任职期间,一些重要文物的外借行为引发了严重的保护争议。
文物外借引发的保护争议
2019年,台北故宫博物院将国宝级文物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外借至日本展览。
作为中国书法史上的巅峰之作,《祭侄文稿》拥有超过千年的历史,纸张脆弱,任何长途运输和展览都可能对其造成无法挽回的损伤,然而这件珍宝还是被送到了东京国立博物馆展出。
台北故宫的规定明确指出,这类顶级文物属于“限制展出”范围,每次展览的时间不能超过42天,并且两次展出之间需间隔至少三年以上。
然而这次外借不仅违反了文物保护的惯例,更在事前并未公开透明处理,直到展览进行中才为外界所知。
与《祭侄文稿》事件类似,另一件台北故宫的镇馆之宝翠玉白菜也曾被借至地方进行展览,意图为地方政府的文化活动造势。
然而展览场地的保护措施极为简陋,不符合文物展览的基本条件,虽然翠玉白菜最终未发生实际损坏,但这次外借事件暴露了管理层在文物保护上的失职。
文物外借必须经过严密的场地评估、运输保护和环境控制,但这些基本要求在翠玉白菜的外借中被严重忽略。
其实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一件宋代青瓷碗在外借展览时因运输不当而裂纹严重,成为一个长期隐瞒的内部事故。
在国际上,许多博物馆也会进行文物外借,但都会对借展文物有严格限制。
大英博物馆明确规定,凡属于稀世珍品的展品,需要严格评估展出地点的设施条件,并派遣专业团队全程监控运输过程。
台北故宫博物需要对过往事件进行全面审查,加强文物保护技术,建立更加科学的管理体系。
但陈其南在任期间,只是将文物视为政治工具,用于对外展示或内部政治博弈,而忽视了保护与传承的核心责任。
文化认同与故宫定位
陈其南在上任伊始便抛出了“台北故宫是湾人的故宫”的论调,强调“台湾化”是实现本土文化归属感的重要手段。
他甚至提出台北故宫的历史内在连结“并不属于中国”,而是需要通过“台湾化”重新定位。
然而台北故宫馆藏的绝大多数文物来自北京紫禁城,经过战乱辗转才得以保存。
陈其南试图通过淡化故宫的历史背景,将其从中华文化的整体中割裂出来,是“历史虚无主义”的体现。
“台湾化”的实质就是“去中国化”,是为了服务特定的政治目的,而非真正出于文化发展的需要。
台北故宫长期以来被视为中华文化在湾的重要象征,其定位始终与中华文化紧密相关。
陈其南在“台湾化”计划中增设日本馆、琉球馆等异国馆区的构想,正是试图通过引入“异国风情”,改变故宫的文化属性。
台北故宫一旦失去与中华文化的紧密联系,最终可能沦为一个被政治操控的工具,而不再是一个纯粹的文化机构。
在两岸关系紧张的背景下,台北故宫的定位已不再是单纯的文化问题,而成为了一场政治博弈的焦点。
然而无论政治风向如何变化,台北故宫的文物与中华文化的深厚联系都是无法抹去的事实。
结语
最终陈其南因政策失当、管理争议和舆论压力,仅在任180天后便黯然卸任,成为历史上任期最短的一任院长。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者,是民族记忆的延续,作为文化的守护者,台北故宫的使命应该是保留中华文化的根脉,为后代留存真实的历史。
从频发的文物损毁事件,到备受质疑的“台湾化”计划,再到文物外借,若是台湾方面这么看不起中华文化,就应该早点将被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文物物归原主。
如果你喜欢我写的文章,麻烦请点个“关注”,欢迎在评论区与我一同探讨,愿世界和平。
END
参考资料
海外网在2019年6月22日《民进党当局处心积虑“去中国化” 对“台北故宫”下手》的报道
环球网在2018年7月18日《“台独”先锋就任台北故宫院长,为“去中国化”宣布兴建日本馆》的报道
环球网在2018年7月19日《台北故宫“台湾化”? 邱毅:不想当中国人就把文物还回去》的报道
环球网在2018年7月19日《台北故宫新院长搞“台湾化”又想建日本馆 被呛:敢把文物送回北京吗?》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