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母在很多人的眼中是海上不可战胜的存在。
美国母舰更是世界上最强大、最具影响力的海军力量之一。
它拥有巨大的舰体、先进的武器、强悍的防御。
但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反舰导弹、无人机、激光武器轮流登场。
钢铁巨兽们是否真的经受住考验?
美国海军曾经做过一次这样测试——多强大的力量才能击沉一艘航母?
结果令人咂舌。
屹立不倒的钢铁堡垒
2005年,美国海军将一艘退役的“美利坚”航母投入到实验中。
经过各种各样的导弹、鱼雷、炸药持续不断的攻击。航母愣是在海面上坚持了25天,直到船底的阀门被打开才最终沉没。
这项实验向全世界展示了航母惊人的防御能力,证明了航母作为海上“钢铁堡垒”的地位。
航母在设计之时就要兼顾机动性、攻击力和生存能力。
有着超高防御能力的飞行甲板能够抵御来自多个方向的高强度炮火和导弹攻击。
内部的水密舱室和双层结构,使得它能在受到攻击时依然维持部分浮力,即使遭遇严重损伤也不至于立刻沉没。
现代航母的防御体系,配备了近防炮、电子战系统、反舰导弹以及海麻雀等一系列高科技武器,能在瞬间启动抵御敌人的威胁。
从空中到水下,航母的防御系统几乎覆盖了每个可能的攻击方向。
但随着攻击手段的不断进步,单一的防御策略显然不能满足现代战争的需要。
新武器的挑战与应对
随着新型一代代问世,航母的防御能力受到前所未有的考验。
尤其是中国的东风21D和东风26导弹,这些导弹因具备高精度打击能力的而被誉为“航母杀手”,成为各国航母面临的新型威胁。
它们具有较强的穿透能力,且能够在高精度的攻击下对航母造成致命打击。
然而,航母并非无法反制。
即便是高精度的导弹,单一的攻击也难以突破航母强大的防御体系。
航母的防御系统并不是静态的,它能根据实时战况迅速调整反应机制。
所以真正的挑战并不是单一导弹的威胁,而是多种手段联合攻击,让航母的防御系统陷入瘫痪。
当枚导弹同时发射时,航母的防御系统不得不同时应对多个方向的攻击,这才是现代海战中最具威胁的手段。
中国航母的崛起
作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国家之一,中国在航母建设上一直不落人后。
从“辽宁号”到“山东号”,中国的航母力量逐渐崭露头角。
“辽宁号”,是我国第一艘航母,虽然其并非完全自主建造的,但它为中国海军提供了宝贵的航母操作经验,也为后来的国产航母奠定了基础。
它前身为为苏联时期建造的“瓦良格号”,1998年,乌克兰宣布出售“瓦良格号”,中国将它买下。
经过一系列改装,2012年正式入役,改名为“辽宁号”。
“辽宁号”从设计到装备,借鉴了大量的苏联航母技术,但在其服役过程中,逐渐融入了中国自主研发的技术。
舰载机系统和舰上作战指挥系统方面,中国不断进行改进和创新,具备了远程打击和防空作战能力。
“辽宁号”使用的是滑跃起飞方式,与美国航母的蒸汽弹射系统相比,效率和飞行载荷上稍显逊色。
但“辽宁号”的有着更加深层的作用——成为中国航母技术的实验平台。
在“辽宁号”的服役过程中,中国海军积累了丰富的航母使用经验,舰载机起降操作、航母编队指挥等能力都得到的提升,为后来的航母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山东号”是中国第一艘完全自主建造的航母,它的服役标志着中国航母建造技术的飞跃。
与“辽宁号”不同,“山东号”在设计、建造以及技术方面均具有更高的自主性和创新性。
它的舰体更加庞大,排水量达到6.5万吨,配备了更多的舰载机起降设施。
采用了改进型的滑跃起飞甲板,起飞效率和舰载机的起降载荷都比“辽宁号”优秀得多。
在舰载机系统方面,“山东号”搭载了更多的歼-15舰载机,并且配备了更先进的雷达系统和电子战设备,使得它具备了更强的防空、反潜以及打击能力。
它的起降方式也经过了优化,舰员的训练水平和操作精度得到了进一步提高,提升了航母的综合作战能力。
这两艘航母的服役,不仅提升了中国海军的综合作战能力,也为中国成为全球海上强国提供了有力支撑。
航母的防御能力无疑是现代海战中的一大亮点,但它也在不断面临新武器、新战术的挑战。
每一场海上的角逐,都是对航母生死极限的考验。
从早期的海军霸主,到如今的钢铁巨兽,航母的角色始终未曾改变,只是在不断地适应新的战场环境。
未来的海战,航母依旧将是战争的关键因素之一,而它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才刚刚开始。
文/编辑:千寻小百科
参考消息:2023-11-25《18年前,美国海军决定击沉自己的航母》
中国小康王:2021-06-05《一艘美军航母有多难击沉?坚固程度想象不到,导弹也奈何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