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间歇性效应

第壹心理 2024-12-09 10:42:29

在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心理学扮演着解读行为、指导交往的重要角色。

本文要探讨的是一个特别的心理现象——间歇性效应。

这个概念不仅在心理学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在两性关系的维系与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间歇性效应的心理学含义

间歇性效应,源自心理学中的强化理论(Reinforcement theory),

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博尔赫斯·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 Skinner)提出,

指的是奖励或积极反馈并非每次行为后都会出现,而是以一种不可预测的途径进行回馈。

这种“惊喜”式的奖励恰恰成为维系双方关系的关键。

这是因为间歇性强化的核心在于其不可预测性。当奖赏以不可预测的方式出现时,人脑会释放更多的多巴胺。

多巴胺是一种与快乐和期待感密切相关的神经递质,它能够激发人们追求奖励的动力。

因此,间歇性强化能够使对方在每次发起约请时,都抱着充满期待的心情,从而增加感情的黏性。

在心理学实验中,间歇性强化的动物或人类被试,相比于那些总是得到奖励或从未得到奖励的被试,表现出更高的行为频率和更持久的行为模式。

在长期关系中,新鲜感的缺失往往是导致情感淡漠的重要原因之一。

通过间歇性强化,可以不断引入新的变量,使对方始终处于一种“猜测”的状态,从而保持关系的新鲜感和活力。

此外,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于难以获得的奖励往往更加渴望。这种渴望感能够促进情感的深化,使关系更加稳固。

两性相处中的间歇性效应

在两性关系中,间歇性效应的应用尤为巧妙,能够帮助维持情感的新鲜感和吸引力。

这种效应在情侣间的互动中自然发生,有时甚至不被察觉。然而,当我们有意识地运用这一效应时,可以更加有效地增进感情。

案例分析:中年夫妻的“救星”

读者潘女士和丈夫结婚近十年,所谓“七年之痒”,双方的情感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变平淡,几乎已经没有了恋爱时的新鲜感。

虽然这样的状态也并不影响双方的婚姻,但双方愈发沉默寡言的交往状态让潘女士无法忍受。

直到有一天在我们的公众号看到了“间歇性效应”相关的科普文章,潘女士眼前一亮,认为自己和丈夫的交往方式可以适当改变一下。

于是当时她就做出了计划,大致分以下几步:

步骤1:不再“随叫随到”

原本潘女士对自己丈夫是十分“言听计从”的,两个人诸如吃饭、看电影等外出活动都是她主动发起的,

一旦丈夫约她更是十分欣喜,不会有半点犹豫,甚至还有点欣喜。

但这天之后,她非但不再主动约丈夫出门,甚至还会在丈夫邀请她在外面吃饭的时候以工作为由,表示时间有限,要晚一点才可以。

谁知丈夫并未生气,还表示自己可以等,这让潘女士有些意外的开心。

步骤2:人为添加“偶然化”

在这样对待丈夫两次之后,潘女士发现双方的话好像多了起来,于是她决定“更进一步”:

在一个周三,丈夫提议周末去露营时,她表示“之前约了同学去逛街,不一定有时间”,

之后在周五时告诉丈夫可以如期露营,丈夫居然对这样的回复感到欣喜,并且在周末表现出了数年未见的“殷勤”。

这让潘女士明白,一定要让每次“必然”都变得“不易”,这样双方菜豆更懂得珍惜。

步骤3:保持双向付出

这种“惊喜”不能只出现在一方,潘女士也深谙此道。

所以在这种状态保持了大概一个月时,在两人相约看电影时,潘女士难得化妆打扮了一番,还穿了新买的大衣。

这让丈夫在见到她时就显现出抑制不住的笑容。

两人在看完电影后还难得的牵手回家。一系列步骤下来,平淡的感觉没有了,两人的感情再度甜蜜。

实际交往中的技巧应用

在实际的两性交往中,我们可以借鉴间歇性效应的原理,运用一些技巧来增进感情。

思考:

通过分析和案例,我们可以了解间歇性效应在日常生活,尤其是在两性交往中的实际效用。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我们应用的过程中,应该注意言行的尺度,并且保持双方共同的付出,否则很容易让这种状态失衡,导致关系受影响。

通过理解和运用间歇性效应,我们可以更好地维护和发展我们的人际关系,使之更加健康和持久。

0 阅读:10

第壹心理

简介: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