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启蒙《龙文鞭影》故事之11.卷之一:王伦使虏,魏绛和戎

龙文国学苑 2017-12-20 18:54:50

国学启蒙《龙文鞭影》故事之11.卷之一: 王伦使虏,魏绛和戎

【译文】

    南宋王伦出使金国,受尽侮辱;春秋时代晋国大夫魏绛主张与西戎议和,远近归服。

【注释】

(1)王伦:字正道,北宋时期著名的宰相王旦的弟弟王勖(xù)的玄孙,南宋使臣。他家境贫寒,但见义勇为。金兵攻打汴京时,他向宋钦宗自荐其才,被任命为兵部侍郎,安抚百姓,平定了都城的混乱场面。建炎元年(公历1127),宋徽宗、宋钦宗被金人掳去北国。宋高宗即位后,王伦临危受命,成为南宋的第一位使臣,多次出使金国,最后被扣留北方直至被勒死。

(2)使:出使。

(3)虏:中国古代对北方外族的贬称,这里指金国。

(4)魏绛:春秋时代晋国大夫,为晋悼公所器重,是晋国恢复霸业的功臣。

(5)戎:指西部少数民族。古代对四方异族统称蛮夷戎狄(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人物故事】

1.王伦使虏    

王伦出使金国

    据《宋史》记载,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王伦被派往金国向宋徽宗、宋钦宗问安,被金国扣留五年,到绍兴二年(公历1132)才被放还。其间商人陈忠暗中告诉王伦说宋徽宗、宋钦宗二帝在黄龙府,王伦便到黄龙府秘密传达圣上意旨,徽、钦二帝才知道高宗已经即位。绍兴七年(公历1137)春,徽宗去世,王伦又奉旨出使金国,冬天返回时,带来消息,金国已经答应将徽宗的棺木、掳到金国去的太后以及掠夺走的河南归还宋朝。

    绍兴八年(公历1138),王伦再度出使金国,并和金国的江南诏谕使一起回宋议事。因为金使傲慢无礼,要求南宋向金国俯首称臣,朝廷官员多怪罪王伦。王伦称病请求辞官也不被允许,不禁哭泣道:“我冒着生命危险,万死一生,往来虎口多次,今日却落得如此多的埋怨!”

    绍兴九年(公历1139),王伦再次到金国议事。金背叛盟约,王伦被拘禁在河间(今属河北)六年。绍兴十四年(公历1144),金国想诱使他投降,答应给他高官厚禄。王伦一口回绝道:“我奉命而来,并非投降。”金人又武力威胁他,他更是坚决拒绝,最终被金人用绳子勒死。死前,他朝着南方的宋朝拜泣道:“北宋名相王旦以正道辅助太宗、真宗两朝先皇,天下所知。如今我奉命被留,不愿被金国官职玷污,宁可一死以交付使命!”于是从容就戮,死时六十一岁。

王伦死的时候,人们都为他感到哀伤;河间也同时发生了地震,冰雹三日不止。 

2.魏绛和戎

    据《左传》记载,春秋时期,鲁襄公四年(公历前569年),居住在今山西太原市一带的山戎头领嘉父派使臣到晋国,通过魏绛送给晋国虎豹的毛皮,来请求晋国同各戎族建立和睦关系。晋悼公说:“戎狄没有亲近的国家而又贪婪,不如征伐他们。”魏绛说:“诸侯刚刚服从了晋国,山戎又是第一次来与我们建立同盟,各诸侯国都在看我们的行动。如果我们有仁德,诸侯各国就会同我们亲睦;如果对戎族用兵,诸侯各国就会背离我们。” 

魏绛单骑入虏图

    晋悼公说:“那么不如与戎族议和吧?”魏绛回答说:“与戎族和好有五方面的利益:戎狄在草地上居住,看重财货而轻视土地,我们就可以买他们的土地,这是第一个利益;与戎族建立和睦关系以后,边疆地区的人民就不再害怕,就习惯于在那里的土地上生活,管理田地的官吏也就能完成农业生产,这是第二个利益;戎狄都服侍晋国,晋国周边的国家就会因此而受到震动,各诸侯国就更加害怕晋国的威力而对晋国怀恋,这是第三个利益;用仁德来安抚戎族,将士们就再也不会那么辛劳,战衣兵器不致于损坏,这是第四个利益;采用怀柔的政策,远方的人会来,近处的人会安宁,这是第五个利益。”

晋悼公听了很高兴,就让魏绛与各戎族订立了盟约。在以后的八年内曾九次会合诸侯,成为春秋时期名副其实的霸主。有一次,郑国派人送来财物,魏绛因外交有功,竟被晋悼公赏赐了一半的财物。

0 阅读:8
龙文国学苑

龙文国学苑

国学经典诵读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