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讲评、学生自学版】
二、本大题共7小题,共24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4题。(共18分)
天无私覆(覆盖没有偏私)也,地无私载(承载没有偏私)也,日月无私烛(照耀四方没有偏私)也,四时无私行(照耀四方没有偏私)也。行(施行)其德而万物得遂长焉。
尧有子十人,不与其子而授舜;舜有子九人,不与其子而授禹。至公(最公正)也。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①曰:“南阳无令,其(语气副词,放在句首,表示疑问语气)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形容词用做名词,仇人)邪(yé,同“耶”,表示疑问的语气词)?”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居有间(过了不久。居:用在时间词语的前面,表示过了多长时间。有间:不久),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说法)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公平,大公无私)矣。”
墨者(指墨家)有钜子(jù zǐ,先秦墨家对墨学大师的称谓)腹䵍(fùtūn人名,战国时墨家学派领袖),居秦。其子杀人,秦惠王曰:“先生之年长矣,非有他子(别的儿子。他:别的,另外的)也;寡人已令吏弗诛(zhū,把罪人杀死)矣,先生之以此(在这件事上。以:介词,在)听寡人也。”腹䵍对曰:“墨者之法曰:‘杀人者死(处死),伤人者刑(受刑)。’此所以(用来……的。韩愈《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禁杀伤人也。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王虽(即使)为之赐,而令吏弗(fú,不)诛,腹䵍不可不行墨者之法。”不许(答应,允许。《战国策·魏策四·唐雎不辱使命》:“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惠王,而遂杀之。子,人之所私(所偏爱的。私:偏爱。《战国策·齐策一·邹忌讽齐王纳谏》:“我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也。忍所私以行大义,巨子可谓公矣。
(取材于《吕氏春秋·去私》)
注释:①祁黄羊:人名,晋国大臣。后文解狐、午、腹䵍(tūn),均为人名。
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至公也
A.到达 B.极、最 C.至于 D.导致
【答案】B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解析】文中的“至公也”是评论尧舜禅让的行为是天下最公正的。
②忍所私以行大义
B.忍耐 B.容忍 C.对……狠心 D.抑制
【答案】C
【考点】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的能力。
【解析】文中的“所私”指巨子的儿子,意思是用对自己的儿子狠心的方式来伸张大义。
10.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2分)
其谁可而为之 午非子之子邪
君知其难也 今者有小人之言
而遂杀之 伤人者刑
后遂无问津者 同予者何人
【答案】A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解析】选项A中第一个“其”是语气副词,放在句首,表示疑问语气;第二个“其”是代词,本句出自《左传·僖公三十年·烛之武退秦师》:“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B选项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的”的意思。第二句出自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隙”——现在有不怀好心的人说了一些话,让将军您和我之间有些隔阂!C选项遂都是“于是,就”的意思。第二句出自晋·陶潜《桃花源记》:“后遂无问津者。”——后来就没有人问起了。D选项者都表示“……的人”。第二句出自周敦颐《爱莲说》:“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又有什么人呢?
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不与其子而授舜
没有传位给自己的儿子而传给了舜
B. 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
您的发问是恰当的,不是问我的仇人是谁
C. 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
在这件事上先生还是听我的吧
D. 此所以禁杀伤人也
这是用来禁止杀伤人的法令
【答案】B
【考点】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解析】“君问可”的意思是“国君您问我谁可以担当此任”。
12.请把第一段中的画线句子译为现代汉语。(4分)
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行其德而万物得遂长焉。
【答案】日月照耀万物而不偏私,四季的运行没有偏私,它们各自顺行它们的品性,于是万物都得以生长。
【考点】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解析】翻译时要注意联系文意,注意词类活用现象。“烛”名词活用作动词“照耀”,“行”和“四时”联系在一起理解,解释为“四季的运行”,“遂长”重点实词翻译成“发展、成长”。
13.用恰当的熟语描述下列人物各自的处事为人。要求任选两人,每个人物用两个熟语(包括成语)描述。(4分)
①晋平公②祁黄羊③腹䵍
【答案】
晋平公:咨诹善道 察纳雅言 从善如流 择善而从(其他符合人物特征的成语、熟语也可)
祁黄羊:出以公心 不念旧恶 一碗水端平 举贤不避亲(其他符合人物特征的成语、熟语也可)
腹䵍:不徇私情 大义灭亲 铁面无私(其他符合人物特征的成语、熟语也可)
【考点】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形象及运用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解析】晋平公要抓住他咨询、听取祁黄羊意见这一特点;祁黄羊要抓住他“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这一特点;腹䵍要抓住他坚守法律惩处自己的儿子这一特点。
14.请具体说明“善”字在以下三种语境中指向的对象。①平公曰:“善。”②国人称善焉。③孔子闻之曰:“善哉!”(3分)
【答案】①此处的“善”是平公赞同祁黄羊的举荐,认为他说得对。
②此处的“善”是国人称赞祁黄羊的行为,认为他做得好。③此处的“善”是孔子评论祁黄羊的说法,认为说得好。
【考点】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解读的能力。
【解析】“善”字在三句话中都是赞许之意,必须联系上下文来确定评价的对象。
【参考译文】
天的覆盖没有偏私,地的承载没有偏私,日月照耀四方没有偏私,四季的运行没有偏私。它们各自施行它们的恩德,所以万物才得以生长。
尧有十个儿子,但是不把王位传给他的儿子却传给了舜;舜有九个儿子,但不传位给他的儿子却传给了禹:他们最公正了。
晋平公向祁黄羊问道:“南阳没有县令,谁可以担任呢?”祁黄羊回答说:“解狐可以担任。”晋平公说:“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祁黄羊回答说:“君王问的是可以做地方官的,不是问我的仇人是谁。”晋平公说:“好啊!”于是就让解狐担任,国人都很称赞。过了不久,晋平公又问祁黄羊说:“国家没有管军事的官,那有谁能担任呢?”祁黄羊回答说:“祁午可以担任。”晋平公说:“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祁黄羊回答说:“君王问的是谁可以担任管军事的官,不是问我的儿子呀。”晋平公说:“好啊。”于是又让祁午担任,国人都很称赞。孔子听到了这件事说:“祁黄羊的说法太好了!推荐外人不回避仇人,推荐家里人不回避自己的儿子。”祁黄羊可以称得上公正了。
墨家有个大师腹䵍,居在秦国。他的儿子杀了人,秦惠王说:“先生的年岁大了,也没有别的儿子,我已经命令官吏不杀他了,先生在这件事情上就听我的吧!”腹䵍回答说:“墨家的法规规定:‘杀人的人要处死,伤害人的人要受刑。’这是用来禁绝杀人伤人的。用来禁绝杀人伤人的是天下的大义。君王虽然为这事加以照顾,让官吏不杀他,我不能不施行墨家的法规。”腹憞没有答应秦惠王,就杀掉了自己的儿子。儿子是人们所偏爱的,忍心割去自己所偏爱的而推行大义,腹䵍可称得上大公无私了。
(二)根据要求,完成第15题。(共6分)
《论语·侍坐》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分别讲述了自己的志向,孔子对子路的话不以为然。篇末是曾皙与孔子师生二人的对话,这一对话存在两种不同的标点,其中一种标点如下。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另一种标点如下。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 )“唯求则非邦也与?”
(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 )“唯赤则非邦也与?”
(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①请在括号内写出本句的说话人(1分)
【答案】曾皙 孔子 曾皙 孔子
【考点】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解读的能力。
【解析】一问一答,只要把握孔子的观点,二人师生关系就能推断出来。
②不同的标点源于对文本不同的解读,请简要说明第二种解读与第一种的不同之处。有人认为第二种解读优于第一种,你赞成哪一种?请说明理由。(5分)
【答案】
(1)第二种解读与第一种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种观点,是孔子在回答曾皙的问题之后,又自问自答;第二种观点,是曾皙和孔子两人的一问一答。
(2)赞同第一种解读。理由是:孔子的关注点在“为国”是否以“礼”、是否谦虚,所以他用一连串的反问句,强调赤和求同样也是为政但是却表现得谦虚,反衬子路不够谦虚。孔子细致地回答了曾皙的提问,循循善诱,诲人不倦。
赞同第二种。理由是:第二种采取的是对话式(语录体),语句短小,语气明显,这是《论语》中惯常采用的方式。同时一问一答,文气更顺,又表现了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第一种更像是说教式。
【考试版】
二、本大题共7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4题。(共18分)
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行其德而万物得遂长焉。
尧有子十人,不与其子而授舜;舜有子九人,不与其子而授禹。至公也。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①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墨者有钜子腹䵍,居秦。其子杀人,秦惠王曰:“先生之年长矣,非有他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诛矣,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腹䵍对曰:“墨者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此所以禁杀伤人也。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䵍不可不行墨者之法。”不许惠王,而遂杀之。子,人之所私也。忍所私以行大义,巨子可谓公矣。
(取材于《吕氏春秋·去私》)
注释:①祁黄羊:人名,晋国大臣。后文解狐、午、腹䵍(tūn),均为人名。
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至公也
A.到达 B.极、最 C.至于 D.导致
②忍所私以行大义
B.忍耐 B.容忍 C.对……狠心 D.抑制
10.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2分)其谁可而为之 午非子之子邪
君知其难也 今者有小人之言
而遂杀之 伤人者刑
后遂无问津者 同予者何人
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不与其子而授舜
没有传位给自己的儿子而传给了舜
B. 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
您的发问是恰当的,不是问我的仇人是谁
C. 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
在这件事上先生还是听我的吧
D. 此所以禁杀伤人也
这是用来禁止杀伤人的法令
12.请把第一段中的画线句子译为现代汉语。(4分)
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行其德而万物得遂长焉。
13.用恰当的熟语描述下列人物各自的处事为人。要求任选两人,每个人物用两个熟语(包括成语)描述。(4分)
①晋平公②祁黄羊③腹䵍
14.请具体说明“善”字在以下三种语境中指向的对象。①平公曰:“善。”②国人称善焉。③孔子闻之曰:“善哉!”(3分)
(二)根据要求,完成第15题。(共6分)
《论语·侍坐》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分别讲述了自己的志向,孔子对子路的话不以为然。篇末是曾皙与孔子师生二人的对话,这一对话存在两种不同的标点,其中一种标点如下。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另一种标点如下。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 )“唯求则非邦也与?”
(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 )“唯赤则非邦也与?”
(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①请在括号内写出本句的说话人(1分)
②不同的标点源于对文本不同的解读,请简要说明第二种解读与第一种的不同之处。有人认为第二种解读优于第一种,你赞成哪一种?请说明理由。(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