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除 丁 谓, 皓 折 贾 充。
【译文】
北宋名相王曾,罢免了丁谓的宰相职位,贬为崖州司户,大快人心。三国时东吴最后一位君主孙皓降晋,被押解到洛阳。晋臣贾充责问孙皓残暴无道,使用酷刑。孙皓回答,这些刑罚是用来处罚弒君的不忠之臣的。贾充无言以对,大大折损了颜面。
【注释】
(1)曾:王曾,字孝先,宋代益都(今山东省昌乐县)人,北宋名臣。
(2)除:免除。
(3)丁谓:北宋人,曾任宰相,跋扈(bá hù)专权,喜欢逢迎巴结。
(4)皓:孙皓,字符宗,孙权之孙,东吴末代皇帝。
(5)折:折损。
(6)贾充:原三国时魏国臣子,后依附司马昭,二人共谋指使成济杀死了魏帝曹髦(máo)。
【人物故事】
1.曾除丁谓
丁谓,江苏长洲县(今苏州)人,宋真宗时官至宰相。年轻的时候,他和孙何一起拜访当时担任长洲县令的著名文学家王禹偁(chēng)。王禹偁看了丁谓和孙何的文章,大为震惊,认为“自韩愈、柳宗元之后,二百年才有这样的杰出人才”,就当即赠诗一首:“二百年来子不振,直从韩柳到孙丁。如今便可令修史,二子文章似六经。”从这首诗中我们不难看出,王禹偁对丁谓和孙何是寄予厚望的。
后来两人一起参加科举考试,孙何中了状元,丁谓名列第四。孙何没有辜负王禹偁的期望,在任职期间,能够积极向宋真宗建言献策。而丁谓就大不同了,他将心思完全放在了个人的功名利禄方面。
宋真宗天僖年间,寇准任宰相,一时政治清明,但丁谓看不惯,就将其排挤出权力中心。寇准被贬至雷州,这时正担任宰相的王曾认为罚得太重,他说:“丁大夫,寇准只是有些失言,不至于如此吧?”丁谓回答说:“居停主人不要再说了,你也免不了有这一天。”居停主人本意是房东,因为王曾先前曾将一套宅院借给寇准住过,丁谓就称他为居停主人。丁谓的回答让王曾大感意外,寇准先前曾向时任丞相的李沆(hàng)极力推荐过丁谓,李沆当时就对寇准说过:“丁谓确实很有才干,但你看他的为人,能让他身处高位吗?”王曾这时终于意识到李沆对丁谓的认识是很深刻的。
丁谓这样威胁王曾的时候,显然是没有预料到他自己最终会栽到王曾手里的。王曾入朝为官前是北宋第27位状元,而且是在乡试、会试、廷试中全拿了第一的,这样的考试天才在古代是极为罕见的。
王曾年轻时施恩不图回报,行善不居功自傲。
宋真宗咸平年间,二十多岁的王曾以乡试的贡生身份赴礼部应试,居住在京城。有一天,他经过甜水巷,听到一对母女哭得非常悲哀。王曾询问邻居,得知那位母亲因为欠官府四万枚钱,无力偿还,只得将女儿卖给商人来偿还债务。如今那位母亲就要远去他方,无法再见到女儿了!王曾听说后,告诉那位母亲,可以把女儿卖给他,就将定金支付给了那位母亲,并约定三日后带走她女儿。可是过了约定的时间,却不见王曾前来。母女俩找到王曾所住的旅馆,发现王曾已经走了。就是那一年,会试、廷试,王曾都考了第一名。
王曾中状元后,回到了家乡青州。府官听说王曾回家,就命令老百姓吹吹打打到城外迎接。王曾听到这个消息,就换了衣服,骑了毛驴子从别的城门进城。很快就来拜见府官,府官吃惊地说:“我听说您来,就派人出城迎候,守门官还没来报告,您怎么就到这里了?”王曾回答说:“我侥幸得了个状元,怎么敢惊动大人和父老前来欢迎?您这样做是增加我的过失,所以,我改换姓名,瞒过欢迎的人群和守门官直接来拜见您。”府官不由赞叹地说:“您称得上是个真正的状元公啊!”
王曾才学丰富,沉着稳重,很受宋真宗的赏识器重。宋真宗死后,宋仁宗继位,当时有民谣说:“欲得天下好,莫如召寇老;欲得天下宁,拔去眼前丁。”通俗地说就是:要想天下美好,就把寇准召上来;要想天下安宁,就把丁谓赶下去。后来丁谓与宦官雷允恭私自改动宋真宗陵穴的位置而隐情不报,王曾察明真相后,宦官雷允恭被处死,丁谓也最终被罢去宰相职位,贬为崖州司户。
2.皓折贾充
贾充,魏国大将贾逵的儿子。贾逵文武兼备,很受曹家父子曹操、曹丕和曹叡(ruì)重用。甘露五年(260年),魏国第四代君主曹髦(máo)忿恨司马昭独揽朝政,集合了宫里的卫兵和一些奴仆,准备除去司马昭。曹髦带着人到了南阙,只见贾充带着几千人士兵前来迎战。曹髦亲自用剑拼杀,众人感到和皇帝打仗非同小可,都准备逃跑。跟随贾充的太子侍从官成济问贾充说:“此事该如何处置?”贾充回答说:“司马公养着你们,就是为了今天!还用问吗?”成济听了这话,壮了壮胆,便上前杀死了曹髦。曹髦死后,司马昭召集群臣商讨如何向众人交代此事,陈泰建议杀掉主谋行刺的贾充,司马昭不愿意,只诛杀了成济兄弟二人。
西晋建国后,要实现一统天下,还得将吴国灭掉。晋武帝让贾充做大都督总指挥,带领杜预、王浑等部下一起作战。接到任命后,贾充上书推辞道:“现在西部边疆还不稳定,北方的幽州和并州也要加紧防备,所需人力和物资很多,已经让百姓困苦不堪了,再加上庄稼收成又不好,确实不是进行征战的时机。而且我也已经老了,实在不能担此重任。”
“你不去,我自己去!”晋武帝很不高兴。
贾充一看形势不妙,才不情愿地出发了。当军队以破竹之势横扫吴国的重重堡垒时,贾充又上书说:“江淮地区湿气太重,兵士会受不了,还是以后再说吧。”杜预听到贾充又上书打退堂鼓,立刻也上书晋武帝:“胜利在望,不可功亏一篑!”果然没过几天,孙皓就投降了。
贾充在这次作战时的种种表现并不让晋武帝满意,但晋武帝后来在犒赏部下的时候,依然将帛八千匹,以及八千户的封地赐予了他,毕竟他是拥戴过自己称帝的功臣。
东吴最后一位君主孙皓,残暴无道,投降晋朝后,被押解到洛阳。贾充质问孙皓为何用剥皮、挖眼等酷刑来对待臣子,孙皓回答,那些刑罚都是用来处罚杀害君主的不忠之臣的。贾充听了孙皓的话,默然不语,他知道孙皓是在讽刺自己当初作为魏国大臣,却参与杀害了魏帝曹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