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贵州凯里 “多人脚踹小学生还让其下跪学狗叫” 这一令人揪心的事件在网络上曝光后,迅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12 月 16 日,一段视频在网上流传开来,画面中,一名女孩无助地坐在地上,双手紧紧捂住耳朵,然而多名男孩却丝毫不留情面,用脚不断地踹向女孩。更过分的是,视频中还传来拍摄者恶劣的话语 “叫啊,学狗叫,汪汪汪。喊你趴下、喊你跪下”,逼迫着女孩做出屈辱的行为。如此恶劣的行径,发生在本应充满纯真与友善的小学生群体之间,实在是让人触目惊心,也难怪此事一经曝光,便在网络上掀起了轩然大波,大家都对女孩的遭遇深感痛心,同时也对这些施暴男孩的行为感到无比愤慨,纷纷要求相关部门严肃处理,给女孩及其家人一个公正的交代。
在这起令人揪心的事件发生后,凯里市教育局迅速采取了行动。据南都记者了解,12 月 20 日,涉事学校凯里市第十六小学已经组织双方家长进行调解,旨在通过沟通协商,妥善处理此次事件带来的矛盾与影响。而且就在前一天,学校还积极组织了老师以及涉事的家长一同前往派出所,配合相关工作,目前正在等待最后的处理结果。
除此之外,教育局方面也展现出了严肃对待的态度,表示会对涉事小学的整体情况展开深入调查,包括学校日常的安全教育工作是否落实到位、校园氛围营造以及学生之间相处引导等方面的情况,力求从根源上了解此次事件发生的背景因素,避免类似恶劣情况的再次出现。
辖区派出所也在第一时间介入到此次事件当中。西门派出所工作人员回应南都记者称,目前正在对该事件进行调查处理。鉴于此次打人的男生均为小学六年级学生,考虑到他们的年龄尚小,心智发育还不成熟等因素,所以秉持着以教育为主的处理思路。毕竟对于这些还处在成长阶段的孩子来说,让他们认识到自身行为的错误,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才是更为关键和长远的解决方式,希望通过这样的处理,能让他们真正意识到自己的问题,避免今后再出现此类伤害他人的行为。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此次贵州凯里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其根源是多方面的,并非个例那么简单。
一方面,“小群体文化” 在其中起到了一定影响。小学生们正处于渴望融入集体、寻求同伴认同的阶段,部分孩子为了能在小群体里建立起自己的 “地位”,证明自己的 “强大”,会选择通过欺负他人这种极端行为来展现所谓的 “能力”,获得他人的关注与认可,就像这次事件中那些对女孩施暴的男孩,可能是想通过这样的方式在他们的小圈子里显示自己的 “威风”。
另一方面,孩子个人内心问题也不容忽视。有的施暴者可能由于自身存在自卑情绪,例如在学习成绩上不够理想,或者在与同学相处中感觉被忽视、不被认可,为了发泄这种负面情绪,转而将愤怒和不满发泄在更弱小的同学身上,通过欺负他人来获得一种心理上的 “补偿”,找到自己的 “价值” 所在;还有些孩子可能过度自负,当看到别的同学某方面比自己好或者得到了更多关注时,便心生嫉妒,采取暴力行为去打压对方,捍卫自己心中的 “优越地位”。
同时,缺乏家庭关爱也是一个关键因素。家庭本应是孩子温暖的港湾,是他们学习爱与被爱、懂得尊重他人的第一课堂。然而,现实中有些孩子可能来自父母长期忙碌、疏于陪伴的家庭,或者是家庭关系不和谐等情况,导致他们内心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不知道如何正确地与他人相处,容易将情绪用暴力的方式宣泄出来。而且,若家长没有给予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孩子对行为的对错缺乏清晰认知,就可能盲目模仿看到的一些暴力行为,比如从电视、网络等渠道接触到的不良画面,他们以为这样做是 “酷” 的、是可以的,进而在校园里实施暴力行为。
总之,这些复杂的心理和成长环境因素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校园暴力滋生的温床,值得我们去深刻反思并加以重视,为孩子们营造健康成长的环境,从根源上去避免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
在这起贵州凯里的校园暴力事件发生后,相关部门秉持着以教育为主的处理思路,这样的方式从表面上看确实是比较理性的,毕竟涉事的都是小学六年级的孩子,年龄尚小、心智发育还不成熟,引导他们认识到自身行为的错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对其长远发展来说至关重要。
然而,这种处理方式也存在值得探讨的地方。当下的教育体制在面对校园暴力时,常常只是做了表面处理,看似通过调解、教育让事情暂时平息了,但可能很难触及到核心问题。比如,仅仅是组织双方家长进行调解,对涉事孩子进行一番口头教育,却没有深入去挖掘孩子们实施暴力行为背后深层次的心理原因,没有针对这些根源性的问题制定个性化的引导和纠正方案,那很可能这些孩子只是在当下知道自己的行为不对,却不明白为什么不对,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依旧有可能重蹈覆辙,再次出现伤害他人的行为。
教育本应是全方位的,除了关注孩子们的学业成绩,更要注重他们的身心健康以及价值观的塑造。在很多国家,学校早就引入了反校园暴力和心理辅导课程,通过专业的心理老师,运用科学的方法去帮助那些有暴力倾向或者遭受过暴力伤害的孩子,引导他们正确地处理情绪、与他人相处。而我们目前在应对校园暴力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处理机制,真正从根源上去解决问题,让每一次的处理都能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正确引导,避免校园暴力事件反复出现,切实为孩子们打造一个安全、和谐、充满关爱的校园环境。
校园暴力事件的频发,无疑给我们的教育敲响了警钟,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当下教育工作中的侧重点。在很多时候,学校往往将过多的精力放在学生的学术成绩上,关注着考试分数、升学率等指标,却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以及价值观的塑造,而这恰恰是预防校园暴力的关键所在。
国外在这方面有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做法。比如欧盟一直在推进社会情感能力课程进校园,通过课堂教学、团体讨论、角色扮演、游戏活动和项目式学习等丰富多样的方式,帮助学生学习并掌握诸如良好的自我认知能力、情绪管理能力、社交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和科学决策能力等,当学生普遍拥有这些能力时,校园欺凌发生的概率就会显著降低。墨西哥更是将社会情感教育纳入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体系,内容涵盖学会认识自我、具备同理心、具备情绪调节能力、与他人良好协作等,旨在营造互相关爱、和谐、包容的学习环境。
还有像美国多所公立学校实施提升学生心理复原力的项目,指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采访、小组讨论和头脑风暴等方式学习如何倾听、谈判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关爱他人,进而减少暴力行为,同时也有利于提升心理韧性,减少欺凌行为对学生的伤害。爱尔兰学校积极了解学生诉求,鼓励学生建立学生会,建构学生之间亲密的伙伴关系,增强学生之间的相互理解。
我们也应该认识到,通过引入类似的相关课程,能够让学生在面对人际交往中的问题时,有更正确的处理方式,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的情绪,懂得如何去管理情绪,避免因为一时冲动或者负面情绪的积压而选择用暴力手段去对待同学。而且,培养学生的同理心也至关重要,当他们能够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感同身受他人的痛苦和处境时,就不会轻易去实施伤害他人的行为。学校作为育人的重要场所,应当承担起这样的责任,全方位地关注学生成长,塑造学生积极健康的价值观,从根源上减少校园暴力发生的可能性,为学生营造一个安全、友善、和谐的校园环境。
在校园暴力事件中,社会舆论所起到的作用不容小觑。媒体作为传播信息、引导舆论的关键力量,其报道方式和引导方向对整个事件的发展以及后续影响有着深远的影响。
当校园暴力事件发生后,媒体及时、准确地报道真相是非常必要的,这能够让社会大众第一时间了解事情的全貌。然而,在报道过程中,必须要秉持客观、公正、理性的原则,避免过度渲染、夸大事件影响,更要防止对受害者造成二次伤害。比如有的媒体为了追求所谓的 “眼球效应”,将受害人被欺凌的视频不加处理地推送出来,完全忽视了对受害人隐私的保护,或者在报道中放大旁观者的冷漠等负面因素,却没有对受众进行正确的引导,这些做法都可能会给当事人带来更大的心理创伤,甚至影响他们对人生观、价值观等层面的认知。
媒体更应该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通过对校园暴力事件的深度报道,引导社会大众理性地去探讨背后的原因,让大家认识到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比如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教育的侧重点偏差等,进而引起整个社会对校园暴力问题的高度关注。同时,媒体也可以宣传一些正确应对校园暴力的方法,鼓励学生在面对欺凌时勇敢地站出来,及时向老师、家长或者相关部门求助,引导旁观者不要做冷漠的看客,而是要积极地去制止暴力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