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编辑 万史浮华
«——【·繁华落尽,一地鸡毛·】——»
这几年,国内掀起了一阵“古镇热”,各地都在热火朝天的搞古镇旅游。
据统计,在过去十年里,全国就新增了大概1700到2450个古镇,平均下来,每年都要冒出来一百七八十个新的。
这么一算,咱们国家平均每个县,差不多都有两个古镇了。
可是,这股“古镇热”来得快,凉得也快。
本文内容和图片均来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部分内容为作品完整存在虚构成分,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
前几年还人山人海的古镇,现在好多都变得冷冷清清,门可罗雀。
以前那些热闹的街道,现在空荡荡的,好多店铺都关门歇业,贴上了“转租”的告示。
有些项目,甚至建到一半就进行不下去了,成了烂尾工程,或者干脆被迫关门,成了杂草丛生的“荒城”。
为什么造成这样的现象,这些失败的古镇,还有翻身机会吗?
«——【·千镇一面·】——»
这些古镇,虽然数量多,但大多数都是照着别人家的模子刻出来的。
这边的古镇是青砖灰瓦马头墙,那边的古镇也是青砖灰瓦马头墙;
这边卖的是臭豆腐、糖葫芦,那边卖的还是臭豆腐、糖葫芦。
就拿张家界那个大庸古城来说,它虽然挨着有名的风景区,可是自己没有啥特色,没有啥吸引人的地方,自然也就留不住游客。
«——【·古镇变“商镇”·】——»
走进许多古镇会发现,这里早已不是你想象中那般古朴宁静,而是变成了一个个大型的商品市场。
两旁的店铺一家挨着一家,密密麻麻,卖的东西也是大同小异:
无非是些所谓的“特产”食品、旅游纪念品,还有那些看起来粗制滥造的仿古工艺品。
更让人无奈的是,很多古镇还引入了大量的连锁品牌,什么全国性的连锁店、快餐连锁店,应有尽有。
让人感觉像是走进了某个城市的商业街,而不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镇。
随着商业化的不断深入,很多原住民不堪忍受喧嚣和高昂的物价,纷纷选择外迁。
原住民的离开,也带走了古镇的“烟火气”,让古镇失去了原有的生活气息和文化底蕴。
传统的邻里关系被打破,社区功能逐渐弱化,古镇变成了一个没有灵魂的空壳。
«——【·疫情来袭·】——»
本来,这些古镇的日子就不好过,结果前两年又碰上了疫情。
疫情一来,大家都宅在家里不敢出门,旅游业遭受了重创,特别是像古镇这种主要靠游客吃饭的地方,更是雪上加霜。
游客数量断崖式下跌,很多古镇的经营状况进一步恶化,甚至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
但即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还是有不少古镇脱颖而出。
«——【·乌镇:老树开新花·】——»
说起古镇的成功案例,那乌镇绝对是绕不开的一个。
它可不光靠着小桥流水、青砖黛瓦这些老古董吸引人,还搞起了文化创新,玩出了新花样。
如戏剧节、艺术展览等,吸引了大量游客。
它还成功举办了世界互联网大会,这可是个国际性的大场面!
«——【·丽江古城:民族风情牌·】——»
丽江古城,这个古镇可是把纳西族的传统文化给玩出了精髓。
它没有像其他古镇那样,一味地模仿古建筑,而是把纳西族的文化元素,巧妙地融入到了古镇的每一个角落。
让游客一走进丽江古城,就能感受到浓浓的民族风情,仿佛穿越到了另一个世界。
而且,丽江古城还特别会抓年轻人的心,它知道年轻人喜欢新奇,喜欢热闹,喜欢与众不同。
于是就打造了独特的旅游形象,把民族文化和现代休闲生活方式结合起来。
搞起了夜生活、民族音乐,还有各种各具特色的民宿,一下子就吸引了大批年轻游客。
«——【·让古镇的灵魂“活”起来·】——»
要想让那些失败的古镇重新焕发生机,就是要深入挖掘古镇的文化内涵,把那些被遗忘的“老底子”给找回来。
每个古镇都有自己的历史、民俗、建筑特色,这些都是古镇的灵魂所在。
好好研究这些东西,把它们融入到古镇的规划中去,继续讲述古镇的故事。
此外,还可以开发一些体验式、互动式的旅游产品,让他们也能在古镇里找到乐趣。
比如,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搞一些沉浸式的体验项目,让游客仿佛穿越到了古代;
也可以在古镇里融入一些现代艺术元素,让古镇焕发出新的活力。
«——【·古镇成功的秘诀:守住魂,玩出彩·】——»
这些成功的古镇,虽然各有各的特色,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
既能守住自己的“魂”——独特的文化和历史,又能玩出新花样,跟上时代的步伐。
乌镇抓住了互联网的机遇,丽江古城打好了民族文化和年轻化的牌,平遥古城守住了历史的根脉,又开发出新的文化体验。
所以搞旅游开发,不能盲目跟风,看别人搞古镇赚钱,自己也一窝蜂地跟着上。
还是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挖掘自身的特色,打造出真正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才能真正留住游客。
否则,到头来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留下一地鸡毛。
信息来源:澎湃新闻,2024-11-17,投资超20亿元、日均游客不足20人,巨资投入的古城为何成了“全国古镇连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