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殿奎:六十年代的秦城监狱,为何给战犯供应鱼翅和海参

怪味胡 2024-06-27 08:38:37
引言

何殿奎,曾在功德林监狱的基层工作,秦城监狱投入使用之后,他也跟着调到了秦城监狱工作。本文来自“怪味胡豆史”首发于头条号,禁止其他作者洗稿和搬运,发现了肯定举报!

1976年,何殿奎被提拔为监狱管教科的科长。虽说是科长了,但是,何殿奎说这个职务也只是名义上的,待遇是科长的待遇,但做的工作和以往一样,还是和大家伙一样工作在一线。

秦城监狱里面的四个监区(201/202/203/204)都有各自的负责人,何殿奎负责的204监区属于专门关押高级囚犯的一个监区。

这篇文章,咱们就从何殿奎的角度,去看看六十年代的秦城,是怎样的生活待遇。

六十年代的秦城

1955年,这一年分了几路人马在北京周围进行实地考察,看看哪个地方适合修建新监狱。最后选址定在了燕山东麓,小汤山附近的秦城村。也是因为坐落在秦城村的缘故,这所新监狱也被称之为“秦城监狱”。

1960年,在苏联人的援助之下,秦城监狱正式投入使用。

这新监狱刚建成的时候,只有四栋白色的监楼,在1967年的时候才又进行了扩建,增添了六栋新的监楼。

首批进入秦城监狱的囚犯,是从功德林那边转送过来的,这第一批的“住客”,在秦城每个历史阶段,待遇是最好的一批了。1960年春季的一天,功德林那边召集战犯们全体集合,宣布明天就要全体搬去秦城了,让大家伙赶紧收拾东西。

一听到这个消息,很多人都兴奋起来了,要知道功德林的条件着实是很糟糕,年久失修,牢房里面的环境显得有些潮湿。而且,对于这个新监狱,他们都知道大概情况的。因为在修秦城监狱的时候,功德林的战犯们分批次的也安排过去参与劳动,只不过当时没有告诉是在修建监狱,但到了工程后期,明眼人也能看出来这不就是监狱的造型嘛。

在修建的过程中,他们实实在在看到了新监狱的环境,那边不仅有着优越的环境,伙食也不错,因此得知要全体转去秦城,这心里自然是开心的。

第二天下午3点,来接他们的车子缓缓行驶而来,上车以后,战犯们看着渐行渐远的功德林,不少人情不自禁的高喊着:

“别了!功德林!”

秦城监狱的条件确实比功德林好了太多,再也不用住大通铺了,这里都是单人间牢房,而且面积也不小,从15平方米到25平方米不等。每一间牢房都有白色的大玻璃,这玻璃的材质是特制的,只能透光,牢房里面的人是看不到外面的情况。

牢房里还有单人卫生间,虽然面积不大,但足够一个人使用了。卫生间的设施也很好,不仅有洗脸台,还有一个抽水马桶,为了方便使用,都是采用脚踏式设计。

随着战犯们一同过来的,还有不少原来功德林的工作人员们,何殿奎就是其中一个。

他来到秦城监狱之后,专门负责204监区的工作。这204监区属于高级监区,关押的战犯级别都是少将以上。

204监区只有一栋监楼,是三层的青砖楼房,整体呈现一个倒的“U”字。每一层都有15间牢房,牢房都是联排设计,牢房的对面就是灰白色的墙体,每一层楼都有沐浴间。重要的囚犯安排住在二楼和三楼,其余一般的囚犯就安排在一楼。

这204监区的部分牢房里面,铺着地毯,还配有当时很少见的洗衣机。这些洗衣机自然是进口的了,因为我国第一台洗衣机出现是在1962年,是沈阳日用电器研究所研制出来的。

204监区的伙食也是很好的,在六十年代初的时候,这204监区的伙食标准,是每个人每一个月30元,不管级别大小,都是统一的30元。其他三个普通监区的伙食待遇不是这么多了,而是少了一半,每人每个月是15元。

这每月30元在六十年代是个什么待遇呢?

当时行政27级(9级办事员)一个月的工资是30元,204监区战犯们给予的标准待遇,就相当于是一个9级办事员的待遇。

那么,一日三餐吃的是什么呢?

早上七点开始吃早餐,供应的早餐一般都是稀饭馒头搭配一小碟咸菜,偶尔会换成油条。中午和晚上这两顿正餐,一般都是一荤一素加一个汤。除此之外,每周早上会供应一次牛奶,和一个苹果。每个月会供应一盒固体饮料,一盒里面有12小块,与之搭配的是两种口味的方糖,一是白色原味的,一是咖啡色的咖啡味。

刚开始的一段时间,204监区还少部分供应鱼翅和海参。当然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吃到的,一般是给生了大病,身体正处于康复阶段的战犯,给他们补充营养的。因为监狱里面的厨师不会发鱼翅,因此,还特意把刘家雄给调了过来。

这刘家雄是个乙级厨师,原是在北京饭店工作,当时会发鱼翅的厨师很少,技术好的就更是少之又少,恰好刘家雄懂这门技术,就给他从北京饭店调了过来。

何殿奎可没见过鱼翅,这可是个稀罕物,在他的观念里,鱼翅这东西很是精贵,是富贵人家才吃得起的,普通人怕是一辈子都见不到这稀罕物。他第一次看到泡在盆里的鱼翅,还误以为是粉丝呢,惹来刘家雄的调侃,打趣他不识货。

除了伙食之外,秦城监狱其他方面的条件也相当的不错。

因为牢房是背阴的,因此,监狱里面的供暖是早于市政供暖的,结束供暖也比较晚,一直供到四月份才结束。在监楼的房顶上,做了很厚的隔热瓦,这隔热瓦和天花板之间的空间很大,足够一个人弯着腰通过。屋顶上还安装了很大的抽风机,专门用于通风。不得不说,苏联人的这些设计,在当时确实是比较先进和实用的了。

说到这里,为何会给战犯们供应鱼翅和海参?为何会给战犯们这么好的优待?

答案就很明显了,就是为了让他们更好的接受改造,尽快的融入正常的社会生活。要是条件不好,一味的折磨,那就不是改造了。

一向不接受访问的他,为何两次接受了访问

干了多年的监狱工作,而且又是在功德林和秦城这两所监狱工作的何殿奎,于九十年代初退休以后,就过着自己低调的生活。但是呢,因为他曾经的工作经历,难免会有不少媒体记者找上门,但多年特殊工作,养成了他谨慎的性格和作风。因此,何殿奎轻易不接受访问的,尤其是外国媒体,那直接没得商量,直接回拒了。

不过,在2010年的年初,何殿奎接受了《中国新闻周刊》的访问,并且在两年以后,年仅八十岁的他,又再次接受了访问,一向对媒体避而远之的他,为何前后两次接受了访问呢?

要知道,周刊的记者之前就无数次,通过各种渠道和人,想采访何殿奎,毫不意外的,都被回拒了。以至于,后来何殿奎同意采访的请求后,反倒是让记者觉得有些不现实了。等见面以后,记者都不用询问,就晓得为啥他会同意接受采访了。

记者第一次见到何殿奎的时候,这个年近八十的老人身子骨还很硬朗,记忆力好得让年轻人都服气。

在正式访问之前,何殿奎就拿出某个文摘报上的一篇文章,只见那上面被他用红笔划上了很多的着重线。何殿奎对记者说,这篇报道上面有多达九处不实的内容。他指着那篇文章,把里面虚假的内容都告诉了记者。说到后面,这个老人越说越激动,越说越来气。

“我看到媒体上刊登的一些文章,对历史人物虚假的所谓纪实,那是误导,是不真实的,是不负责的”

何殿奎看到媒体上这些不实的“纪实文学”,就会很生气,长此以往下来,他就不吐不快,就想站出来告诉人们一些真实的情况。

原来是基于这个原因,他这才接受了周刊记者的采访。

何殿奎退休之后,就住在北京金融街的一个老旧小院里,毗邻着热闹的金融街,这个老旧的小院落倒有些闹中取静的悠闲。在院子的外墙上有个大大的“拆”字,说明这个小院落正面临着拆迁的命运。

小院子里面有不少住户都搬迁了,记者去的时候,何殿奎楼下的住户也搬走了。

没想到何殿奎却没受什么影响,想来他对这个老旧的小院子颇有些感情,能住一天是一天。记者看到他的卧室里,还购置了一台新电脑,询问之下,原来是老何特意买来学习如何上网的。看来哪怕是年近八十的人了,这学习的心态依旧很年轻。

在采访的过程中,时不时会被一阵“啊啊”的声音给打断,一听到这声音传来,何殿奎就立马起身去老伴在的那间屋子。他的老伴在30年前因为一场车祸导致瘫痪,如今已经瘫痪在床30年了。这三十年来,都是何殿奎在精心照顾着,老伴只要发出“啊啊啊”的声响,何殿奎就去帮她穿衣服或者是上厕所。

当年忙于工作的何殿奎,退休之后,也能静下心来,和老伴安安稳稳的度过余生。

本文来自“怪味胡豆史”首发于头条号,禁止其他作者洗稿和搬运,发现了肯定举报!

0 阅读:1

怪味胡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