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仁君”、“最好的皇帝”、“让敌国为之哭丧的皇帝”、“仁到骨子里”......
在说起宋仁宗的时候,这是最为常见的赞誉之辞。一个“仁”字的庙号加成,使得各类文献在提及宋仁宗时,不吝溢美之词。
在位42年,亦是北宋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宋仁宗称得上是一个守成之君。但要将其捧得上天,那也未免太过。
如何评价一个皇帝的功过是非?在很多强捧宋仁宗的文章里,分析得最多的就是宋仁宗的节俭、宽容、克制等。从私德上来说,宋仁宗是比许多皇帝都要强得多的。可以说,宋仁宗是个好人。
然而,好人就一定是好皇帝么?
我们首先要了解,什么才是衡量一个皇帝“好”与“坏”的标准。
往大了说,是要看其对于民族乃至人类历史的贡献,如奠定了两千余年中央集权制度的秦始皇。往小了说,是要看其治下的社会风气以及人民生活水平,如开创了路不拾遗贞观盛世的唐太宗。
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才能对一个皇帝做出较为公正的评价。
以此为基准,我们再来看看宋仁宗是否够资格称“最好的皇帝”。
内政若行,为何要搞新政?一个优秀的皇帝,在其治下不说什么歌舞升平,但至少要是民生安稳的。宋仁宗一朝,民生如何?
北宋167年国祚,民间各类叛乱约140起。而宋仁宗在位的42年里,就高达50余起。
今盗贼一年多如一年,一火强如一火,天下祸患,岂不可忧!——《再论置兵御贼札子》
从欧阳修的这番话,也能看出当时的一个民生状态。如果人民生活水平都上去了,那些百姓难道是吃饱了没事做,要将造反当娱乐?
侬智高、王则等人于各地举事,虽都被迅速镇压,但这已很明显地说明了民生艰难、民族矛盾等问题。被西夏战火荼毒后的河东、陕西,则以“骨肉流离,田园荡尽”来形容。
从“庆历新政”中,我们也不难看出问题来。新政主张的是澄清吏治、富国强兵、厉行法治,结果才推行了几年,就因触碰了王公贵族的利益而被迫废止。
这意味着什么?如果宋仁宗原本的政策可行,就压根不需要推行新政。而推行新政之后再被迫终止,就意味着一个皇帝的懦弱,而这样的懦弱被冠上了“仁”之美名,也算是皇帝与臣子实现“双赢”了。
你别动我们的利益,我们就给你点赞,毕竟笔杆子在我们手里,仅此而已。
经济极好,但仅限于流水宋仁宗一朝,富不富?必须富!
在位期间,宋仁宗还发行了中国最早的纸币——交子。
既然那么富,为何还会出现民生不稳的问题?因为始终都是入不敷出,钱再多都不够花。
司马光曾评价宋仁宗为“身虽节俭而好施于人”,这是对宋仁宗个人节俭的一个有力证明。但一个皇帝的个人节俭,并不代表他会省钱,尤其是对宋仁宗来说。
冗官、冗兵、冗费,就这3样就够宋仁宗喝一壶了,再加上要跟辽、西夏花钱买平安,到宋仁宗驾崩时,国库已几乎耗尽。
官多,要发的俸禄就多,哪怕他是占着茅坑不拉屎的,也得照发俸禄。兵多,最高峰时达到126万,就算裁减之后也保持在110万的军队规模,光是军饷就差点能把赋税用光。公费多,动不动修个庙建个寺,动不动打赏。经济再好,也经不起这么折腾。
一个人一天赚100块,花50块,他还剩50块。一个人一天赚10000块,花12000块,他倒贴2000块。理就是这么一个理,只能说宋仁宗的交易流水大,但真省不下钱。
宋仁宗钱多,但“藏富于民”什么的,还真没那么一回事。可别忘了,这么多的钱可都是从赋税而来的。再加上土地兼并严重,涝的涝死旱的旱死,王公贵族富到流油,穷苦百姓依旧还是那么多。
还真应了那句话:“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军事羸弱,不提也罢军事不提也罢,重文轻武是宋朝的特色之一。也有人说宋仁宗之所以打不起,是因为燕云十六州的原因。
与其说是这个原因,倒不如说110万的军队规模太上不了台面,应该征够1000万规模,靠着士兵们吐唾沫就能把辽国淹没了最合理。
给辽国交保护费不说,还被“中途加价”搞了个庆历增币,在之前的基础上每年还得多交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
宋仁宗驾崩之后,你说耶律洪基能不哭么?钱袋子啊,数十年不用打仗,年年都有保护费收,结果这“金主”居然死了,万一继位的宋朝新君要重新开打,耶律洪基得多亏啊!能不哭么?
我只听说“敌人越害怕,越说明我们做得对”,没听说过“敌人越为我们感到悲伤,越说明我们做得对”的。
然而对辽国大方的宋仁宗,对待自己的士兵却少了那么点意思。
庆历中,西方用兵......士卒用命被重伤才得钱二千,何其薄!
拼死拼活报效家国,重伤之后就领了2000钱,这还真是有些说不过去。
名将狄青顶住了西夏,搞定了侬智高,依旧没能换来一个安逸的晚年,最后抑郁而终。只能说这是以文抑武的悲哀,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多几个狄青或许也是于事无补。
文化强盛,但文人不是文官四大发明中,就有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术这三个在宋仁宗时得以推广使用,这也是非常给力的。
同时,一直以来的“重农抑商”得以改变,商铺可以随便开了,夜市可以随便搞了。在宋仁宗时期,晚上想上街吃个夜宵什么的那还是可以的,毕竟没有了宵禁制度。
宋仁宗一朝,人才辈出。可以说,这是一个“人才井喷”的时代。
欧阳修、范仲淹、司马光、王安石、苏轼、苏辙、曾巩、富弼、韩琦、包拯等等,宋朝开国后重视文教,在宋仁宗这一朝终于结出了累累硕果。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陈寅恪
宋仁宗所赢得的如潮好评,离不开这文化盛世。
但,我们需要了解一个事实:文人与文官是有所区别的。
文人是文人,文官是文官。对于百姓而言,需要的不是华丽辞藻与锦绣文章。当然,我们不否认这些文人所带来的是文化瑰宝。但百姓需要的是贤臣良相,是辅国栋梁。
张良、萧何、房玄龄等治世良臣,有哪些华丽篇章得以流传后世?那是肯定比不上宋仁宗一朝这些文人大才的。但若要说到治国嘛,那也是没有可比性的。
就这一点来说,宋仁宗的“文治”其实真不算出彩。
宋仁宗之“仁”,更多的只是个人之“仁”。
然而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四种不同境界来看,宋仁宗的确没有那么优秀。
好就好在宋仁宗私德不错,也有自知之明不瞎折腾,算得上一个守成之君,但也无需将其捧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