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珪对北魏的改造(一):有人的地方,就必定要分左、中、右

老易说历史 2024-12-19 11:24:37

这人呐,通常会在抢得盆满钵满、赌中万贯家财之后,突然陷入另一种忧虑之中,会不会今天我抢来的明天又被别人抢走了呢?会不会我昨天赢到的后天又会输出去呢?

拓跋珪在398年完成了对舅爷爷慕容垂遗产的暴力抢劫后,就开始面对“暴发富如何当家”的忧虑了。因为之前从匈奴汉到前秦,几乎每一个胡人政权都没有长久过,这说明它们的统治模式有问题。

总体来说,拓跋珪这个北方大魔王比刘裕那个南方大魔王其实是要更幸运,也是要更全面一些的。因为他因为早年经历中人生贵人层出不穷,先后被苻坚、慕容垂两位大神喂招培养过,除了在打江山的难度方面被稀释了许多之外,在治理经验模板这一块也比刘裕更有拿来主义优势。

拓跋珪在前秦天王苻坚身上学到了什么绝招呢?其实就是“离散部落”这个绝招,这个绝招在咱们中原政权中有另一个名字叫“编户齐民”。其实也就是定居、定产、定业的户籍制度。

这一招的厉害之处在于哪呢?之前已经详详细细给大家介绍过,这里在温习一下。在于对流动资产的控制和监管,资产如果没有可追溯性,别人要挖坑埋你就容易得很了。

拓跋珪从河北打靶归来时,亲自押着数十万河北人口回平城去给自己做农奴和技工。西方的黑奴运动,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了解一下,拓跋珪此举的意思也差不多。

辛酉,车驾发自中山,至于望都尧山。徙山东六州民吏及徒何、高丽杂夷三十六万,百工伎巧十万余口,以充京师

随后,拓跋珪来到繁峙(应县东北),开始给抓来的农奴们分配耕牛和耕田。啥意思呢?这么多免费劳动力,不能浪费了,必须要压榨出更多的剩余价值。繁峙位于大同盆地腹地,土地肥沃、灌溉便利,是理想的生产基地。

二月,车驾自中山幸繁宫,更选屯卫。诏给内徙新民耕牛,计口受田

七月,拓跋珪迁都平城,把北魏的统治中心往南移,更方便遥控河北平原,剑指中原、江淮。关键是,当年慕容垂在慕容宝参合陂之败后征伐拓跋珪而另辟蹊径地打通了平城跟河北平原的一条高速通道,算是再帮拓跋珪打工一次。

这个时候,可能有朋友会问,拓跋珪为何不干脆定都中山或者邺城呢?那样俯冲中原不是更加便利吗?根基问题!拓跋珪虽然可以暂时拿下河北,但是人家慕容家在河北经营如此之久,你拓跋珪真的可以无缝对接吗?没有战略退路呀!

建国、迁都这些事情都完成之后,相当于一个新成立公司在市面上一炮而红,然后又盖了新办公楼,那接下来应该怎么办呢?自然是要解决公司长久可行的分配方案问题嘛,是长治久安的问题、店大欺客的问题嘛!

八月,拓跋珪命令相关部门确定京师的区域划分,标明道路的名称和里程,统一重量和长度的计量单位。啥意思?统一标准,按标准化作业的意思!

八月,诏有司正封畿,制郊甸,端径术,标道里,平五权,较五量,定五度

十二月初二,拓跋珪正式继皇帝位,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天兴,朝野上下全部束发汉化,建祖庙,定礼仪、祭祀之俗,用崔宏之议,自称黄帝后人,崇土德。反正就是把汉人那套司仪流程跟照搬了一下。

但是,就这么搞一个上市庆典能解决问题吗?上市敲钟该敲敲,敲完了还有很多需要关起门来解决的问题。

拓跋珪开始在集团内部推行一刀切的股份改制,彻底离散了诸部成为编户。与此同时又把六州二十二郡的官员和豪族大户二千多家都拆迁到了平城看管,东至代郡(广灵县东北),西至善无(右玉县威远镇),南至阴馆(朔州市朔城区),北至参合陂(岱海)的地区,全都划入京畿范围之内。京师之外的八个方向则设置了八部帅,对未被离散部落分别加以监管。

徙六州二十二郡守宰、豪杰二千家于代都,东至代都,西及善无,南极陰馆,北尽参合,皆为畿内,其外四方、四维置八部师以监之

啥意思呢?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三线城市……先明确概念,然后根据各自的身份和功劳安排定居!然后分级别接受组织监督和约束,人质该交要交,组织上安排的监管人该认得认,别再把自己当成独立子公司的负责认。其实讲白了,也就是安排股东养老和放权的问题!

所谓“畿内”,是屯田区。也就是核心经济区。

天兴初,制定京邑,东至代郡,西及善无,南极阴馆,北尽参合,为畿内之田

畿内的八个方向,各安排一个大夫管理屯田之民,各有属官,谓之“八部大夫。”这是片区负责人,任命的都是好同志!

四方、四维每面各置一人,以拟八座,谓之八国。大夫掌部民,各有属官,常侍、待诏值左右,出入王命

至于畿外的八个方向,不好意思,因为还不能确定你们是否跟中央一条心,属于军事管理区。

其外四方四维则置八部帅以监之

其实也就是“畿内搞发展,畿外搞战斗”的意思。

然后便是劳动分工的问题了,劳动分工的问题对于分配者来说,其实也大致是亲疏关系的问题。《官氏志》将北魏统治下的各部落划分为“宗族十姓”、“内人诸姓”和“四方诸部”三个成份:“宗族十姓”就是拓跋部自己人的“帝族十姓”;“内人诸姓”是拓跋力微时代(220—277)的外部种族归附参股者;“四方诸部”是魏晋时与鲜卑拓跋部保持朝贡关系的四方部落。

啥区别呢?就是亲戚、世交、朋友的区别!

当初,因为拓跋珪刚复国便过于理想化地去想打散股东,让股东变员工,差点让拓跋珪王位不保。这么多年,拓跋珪一直咽不下这口气,通过十多年的灭独孤、并贺兰、屠铁弗、吞后燕,终于可以店大欺客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了。现在给他们定岗位级别是说一不二。

为啥说拓跋珪的“离散部落”是草原政权的一大进步呢?大家想一想当下的一些乡镇企业最终出路就明白了。全是股东,带头人根本没法玩,只有把话语权集中到少数人手中,才有出路。

纵观“五胡乱胡”,其实前面的几胡皆是败于此!匈奴汉,因为没有处理好屠各部跟六夷的关系,最后分崩离析;羯人赵,因为没有处理好汉人和杂胡的关系,最后被冉闵两边吃差价;鲜卑燕,因为没有解决鲜卑贵族对汉人集团的极端压榨而祸起萧墙,最后被民族主义者苻坚摘了桃子;氐人秦,因为搞虚假的民族繁荣而没有注意“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最后让各族人民借鸡生蛋。

关东杂胡和草原诸部在一系列血与火的杀戮下最终被拓跋珪的霸道真气整合成了一个整体,相当于通过阶级固化完成了中央集权。至此,关东的大多数杂胡和他北魏的加盟诸部就此被逐渐改造成了编户,每个单元都有固有的编号和标签了。

这就从此把这原来各部落的部众们纷纷编户成了一个统一的称谓被中央控制,这个被整编的新组织,成为了后世所说的“代人集团”。啥叫“代人集团”?你们孩子的学校是不是有“家委会”?“家委会”就是北魏的“代人集团”。

所谓的“代人集团”,其实核心山有两个意思:关系上:它是一个囊括他拓跋本部“宗族十姓”,和拓跋力微时代(220—277)参股的“内人诸姓”,以及魏晋时期和拓跋部保持朝贡关系的“四方诸部”为核心主体;经历上:跟着拓跋珪参与了灭后燕之战的功勋集团。兼顾了背景和功劳。

都说儒家思想中推崇三六九等的等级制度,所以贻害千年,但这何尝不是一种更加偏激的等级制度呢?咱们很多朋友别的本事没有,倒是一不如意就破口大骂的本事很是让人钦佩!恰如他们不满社会阶级分层,从满清电视剧中学会了“奴才”两个字,开口闭口谁都是奴才……殊不知,在后世的满清,只有满人才有资格自称“奴才”,而蒙汉等没能入旗的人连想当奴才的资格都没有。

讲白了,咱当初在老家集资创业的时候,谁当时没有赶上趟,那后面就真的很难赶上趟了。即便你再有能力和水平,某个管理岗位可以给你,但是在身份上,你很长时间都只能是个“外人”。

比如此时“畿外”的南部帅,就对一个辖区内的养马功能性部落进行日常监管,这个部落的酋长,叫尔朱羽健。尔朱羽健也带着1700族人参加了拓跋珪的灭燕行动,但并没有被吸收到代人集团中。只不过尔朱羽健家族出了一个后人叫尔朱荣,将彻底改变北国格局,此乃后话。

高祖羽健,登国初为领民酋长,率契胡武士千七百人从驾平晋阳,定中山

看完拓跋珪定都平城之后的第一个大招,大家会想起汉民族的一些什么历史往事呢?老易的第一印象是刘邦的“白马之盟”。啥意思呢?阶级固化的意思,咱们这帮从最初走到如今的老兄弟才是一家人,咱们立好规矩,关起门来玩自己的,谁也不让他们进入我们这个小圈子,如有不长眼的,共击之!

自拓跋硅定都平城后,原来的加盟各部被编户剥离了原来和酋长领导们的关系,失去了原来家乡的籍贯和草场,从此以“代人”的身份从此团结在了以平城为核心的拓跋皇权周围。小作坊直接被并入集团产业了,以后你们没有小作坊主了,都是集团公司的核心员工,一切听集团公司的统一安排。

咱们曾经说过游牧政权的天然BUG,那就是跟中原的周王朝一样,本质上是联邦制,对于天子来说,永远难以解决“你小弟的小弟不是你小弟的问题”,唯有用中央集权的模式拧成一根绳,才能把扩张意愿和利益捆绑扩大化。对于北魏来说,经过这么一次洗筋骨伐髓,只要北魏君主一声令下,无论是北伐柔然还是南征刘宋、还是西平夏凉、还是东讨北燕,只要利益承诺到位,底下的人都是一片哇哇叫,不会有中间的分包老板从中作梗。

拓跋珪这一套,后世尽得其精髓的是满清,什么满八旗、蒙八旗、汉八旗,那真是等级森严加分工明确呀!

那么,拓跋珪这次秩序改造背后有什么后遗症呢?显而易见,那就是容易形成尾大不掉的利益集团。你拓跋珪是刘邦,是吕雉,万一在你子孙后代手里出了几个周勃、陈平,也得掂量掂量一下后果。

大家别看,也别惦记着后面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北魏尽管口口声声要走汉化之路,其实汉人此时在北魏的地位并不高。崔浩都是汉人的光杆司令,充当着旗帜作用。其余的实权大佬都是出自代人集团。

据康乐先生统计,在北魏一朝,代人集团的成员平均占有88%的中央文武要职以及80%的地方首长之职;如果算北魏南迁之前,这个数字则为中央93%,地方86%。就算孝文帝后来力推汉化,他南下的最关键核心基础,也是将从平城迁来的代人们全部填补中央禁军。

以代迁之士皆为羽林、虎贲

说到底,天下是谁跟我一起打下来的,这笔账一定要记清!这一点上,刘裕就远不如拓跋珪!

但是,北魏这种改造和设计,就真的能够平安无事地脱胎换骨吗?自然不能!为啥呢?因为持股比例的问题,你拓跋部眼下自然是牢不可破的第一股东,但是你限于自身的体量,你并不对其他股东有压倒性优势。你占股51%且不说,但如果你只占股40%,那你就永远有被掀翻的风险。且看代人集团最后是怎么掀翻拓跋部的吧!

北魏自此之后变成了“得代人集团着得天下”!拓跋焘后来之所以能席卷北境,在于解决协调好了代人集团的利益分红和政治出路;后面那些牛逼哄哄的太后们之所以能做的稳当,在于获得了代人集团的鼎力拥护;西凉移民之所以最终开启了汉化,在于帮助皇权和代人们都解决了钱袋子的增量问题……而劳苦功高、久享大名的三朝元老崔浩之所以后来死时被侮辱的惨到了极致,在于他自始至终没看明白自己的背景和族裔。

最后,咱们想聊一个成语叫“一视同仁”。其实广泛意义上是没有一视同仁的,有人的地方就一定分左、中、右,比如你亲爹就是你亲爹,你继父就是你继父,隔壁老王就是隔壁老王……没办法说你就可以一视同仁,即便你有这种格局,你妈也不一定会答应。

咱其实也是个打工人,有时候,很多给人打工的朋友喜欢跟咱得瑟,说他老板对他如何如何好,如何如何信任他,把他当成自己人……咱不能说别的,只能默默地祝福他们。

还有一些朋友说,他到老婆家亲戚那边去,结果但凡有点正式的场合,都不让他上桌,问我该如何是好?如何是否?你或许只能活成你老婆一个人的自己人,你老婆家的自己人就别惦记了,你永远跟崔浩一样是个外人。

最后,简单地总结一句,拓跋珪对北魏的这次改造,是一次常务会议的议题,而不是代表大会的议题。各中差异,望诸君自行分辩!

0 阅读:14
老易说历史

老易说历史

一个沉浮于世事的人说点接地气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