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道藏》记载:"养生之道,贵在顺应天机。"
龙门派掌门张至顺曾说过一句影响深远的话:人之所以伤生,不在于外在环境,而在于心念难安。
这句话引发了诸多道家养生家的关注。到底什么是养生最大的忌讳?
为何张至顺会说出这番话?背后又蕴含着怎样的养生智慧?
乾隆年间,一个深秋的夜晚,龙门派掌门张至顺正在后山的静室中打坐。
"师父,您说的养生之理我还是不太明白。"一个年轻的弟子恭敬地问道。
张至顺睁开眼睛:"说说看,你有什么不明白的?"
"人人都说熬夜伤身,过度劳累折寿。可我看您经常通宵打坐,反而神采奕奕。这是为什么?"
张至顺笑了笑:"你看那边的烛火。"
弟子转头望去,烛火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却始终不灭。
"烛火虽然整夜燃烧,但只要心神安定,就不会耗损太多。反之,即使是白日里的烛火,心浮气躁,也会很快燃尽。"
弟子若有所思:"您是说,伤身的不是时间长短,而是心神不宁?"
"不错。"张至顺站起身来,走到院中,"你看这些树木,有的树叶已经枯黄,有的依然青翠。这是为什么?"
"莫非是因为根基不同?"
"正是。《道德经》说:'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婴儿虽然整日啼哭,但心无挂碍,所以不会耗损元气。"
弟子问道:"那什么是最伤害身体的?"
张至顺指着水缸里的水:"你看这水,表面平静,但底下却在不停流动。人心也是如此,表面看起来在休息,实际上心念纷飞,这才是最伤身的。"
一阵秋风吹过,落叶纷纷飘下。
"你看这些落叶,"张至顺说,"有的飘得远,有的落得近,不是风力不同,而是叶子的分量不同。人的心念也是这样,越是放不下的人,心神越是容易受损。"
弟子恍然大悟:"原来如此!那该如何让心神安定呢?"
张至顺拿起一片落叶:"你看这片叶子,它不会想着要飘到哪里,也不会担心自己飘得够不够远。人心若能如此,自然就能安定。"
这时,远处传来钟声。
"你听,"张至顺说,"这钟声响了多久?"
弟子仔细回想:"好像...好像记不清了。"
"这就对了。心无挂碍,时间长短都不重要。反之,心有所系,片刻也觉漫长。"弟子正要继续请教,只见张至顺突然凝神观察院中的一棵古松。
"你知道吗?"张至顺缓缓说道,"这棵松树活了几百年,经历过多少风雨,却依然挺立。它告诉我们一个养生的重要秘密,这个秘密就藏在......."
"这个秘密藏在心念上。"张至顺说,"《黄帝内经》讲:'恬淡虚无,真气从之。'松树之所以能长寿,就在于它心无所求,随遇而安。"
"《抱朴子》中说:'心为神舍,神宁则寿。'心念不安,比熬夜更伤身。就像这松树,不会因为季节变化而焦虑,不会因为环境改变而烦恼。"
张至顺继续解释:"《修真十书》有言:'心病甚于形病。'很多人以为熬夜伤身,却不知道心念难安更伤身。一个晚上的熬夜,或许只损耗一点元气;但一刻钟的心念纷扰,却能耗尽半月的修为。"
"《云笈七签》说:'心安茶禅一味,性定山水两忘。'你看这松树,不管春夏秋冬,都保持着同样的姿态。人心若能如此,虽终日劳作,也不会太过疲惫。"
弟子问道:"那该如何让心念安定呢?"
"《道德经》说:'致虚极,守静笃。'要学会放下。"张至顺说,"人之所以心神不宁,都是因为放不下。放不下名利,放不下得失,放不下是非。就像这松树,不会因为别的树长得比它高而焦虑,不会因为落叶比别人少而烦恼。"
他拿起一根松针:"你看这松针,又细又轻,却能承载露珠。心若能像松针一样轻盈,自然就能安定下来。"
"《周易参同契》讲:'性定情逸,道之枢机。'心念安定,才是养生的根本。不是要你什么都不想,而是要学会不执着。就像这松树,虽然经历四季变化,但始终保持本心。"
张至顺指着远处的山峦:"你看那些山,不会因为云遮雾绕就失去自己的位置。人心也应该如此,不要被外界的变化所影响。"
"《太上养生论》说:'心安则身安,心静则神清。'养生的关键,不在于吃什么、练什么,而在于心念是否安定。就像这松树,不会因为风雨来临就惊慌失措。"
弟子恍然大悟:"原来养生最忌讳的是心念不安!"
"正是。"张至顺说,"《道藏》中讲:'心为万事主,神为万灵基。'心念不安,就像泥水搅动,再好的东西也会变浑浊。心念安定,就像清水沉淀,自然就能看清本质。"
他继续说:"《养生要论》云:'心清气爽,万虑皆忘。'现代人最大的问题,就是心里装得太多。装得越多,失去的也就越多。就像这松树,之所以能长寿,就是因为它心无旁骛。"
这番话流传下来,影响了无数人。它揭示了一个重要的养生真理:真正伤身的,不是外在的劳累,而是内在的心念难安。养生之道,贵在心安。只有心念安定,才能真正达到养生的境界。
张至顺的这个道理,不仅是养生的智慧,更是人生的真谛。心念安定,虽处繁华而不乱;心神宁静,虽经风雨而不惊。这才是真正的养生之道。
狼头
张道长的八部金刚功值得一练
海底针
道理是对的,但肯定不是张至顺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