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将一生只打一次胜仗,换中国三百年无人敢犯,一句名言千古流传

弟兄历史 2025-02-20 13:47:06

有这么一个人,他这一辈子就打了一回胜仗呢。可别小看这唯一的一次胜仗,就因为这,汉朝的老百姓都把他当作英雄来看待啦。而且,不光当时的人认可他,到了后世呢,还有不少人是他的“超级粉丝”呢,对他那是相当的推崇。更有意思的是,他当初说过的一句话哦,一直流传到现在,都已经变成大家公认的至理名言啦。

然而,他最后的结局实在是不怎么样,可以说用“自作自受”这四个字来形容是再恰当不过了。他走到这般田地,完全是因为自己之前的种种行为导致的,最终落得这样不好的结果,也只能说是咎由自取啦。

人们不禁会问,这位名将最终的结局究竟是怎样的呢?究竟是什么原因致使他落到了这般结局?

只打一仗,功成名就

有这样一位将领,他叫陈汤。在最开始的时候,陈汤不过就是一个整天无所事事的穷人呢,生活状态可以说是比较窘迫,没什么正经事儿可干,也没什么特别的作为,就处于那样一种比较平凡甚至有些落魄的境地。

好在当时有富平侯对其颇为赏识,这才让他获得了能够进入朝堂的机会。那个时候呢,富平侯手中是拥有举荐名额的。富平侯见到陈汤这人十分聪明,而且处事还很圆滑,于是就把其中的一个举荐名额给了陈汤呢。

陈汤当时可谓是大喜过望,满心欢喜地就静静地等着朝廷来传唤他的那一天呢。可谁能想到,就在这个时候,他的父亲却突然病逝了,这一下可就把他给难住了,让他面临着一个极为重大的抉择:到底是按照规矩回家去守丧呢,还是继续留在这儿等待朝廷的任命,这可真让他犯了难。

就这样,他做出了一个有违孝义的抉择,把父亲离世的消息给隐瞒起来了,而且还写了封信,在信里表达希望母亲可以理解自己所面临的那些不容易之处。

他可真是厉害,居然把大众都给瞒过去了,而且就连推荐他的富平侯也没能察觉出异样,被他成功瞒住了。然而呢,纸终究是包不住火的,后来事情还是暴露了出来。这一暴露可不得了,陈汤直接就被抓进了大牢里。而那位推荐他的富平侯呢,也因为受到了这件事的牵连,落得个家产被没收的下场。

富平侯心里那叫一个气愤,可又没办法,只能硬生生地咽下这突如其来的倒霉事儿。唉,这可不就是赶上了,只能说是时运不济,命该如此咯!

陈汤所犯的罪行其实还没到要被判处死刑的程度,大概也就是名声受到了些损害罢了。就这样过了几年的时间,他就被从牢狱中释放出来了。后来呢,在另外一位官员的帮扶之下,陈汤又有了重新进入朝廷当官的机会,这一回啊,他担任的是郎官这一职务呢。

郎官这一职位呢,其实就相当于侍从的角色。在这个岗位上,要做的往往都是那些最脏最累的活儿呢。陈汤这个人呢,他心里对自己当下的这种状况可不满意啦。为啥呢?因为他,是有着远大志向的,在他心里,自己以后那肯定是要出人头地的,怎么能一直干着这样又脏又累的活儿呢,所以他对现状就有了诸多的想法。

可你看啊,一直以来,心中怀揣着理想,想着要朝着那个目标努力前行呢。然而到现在,都还没来得及真正朝着自己的理想迈出哪怕是小小的一步,就先被这长安的社会给来了重重的一鞭,就好像一盆冷水无情地浇灭了刚刚燃起的热情之火。这时候不禁要问了,他难道就会因为这一下子,从此就悄无声息地沉寂下去,再也不做挣扎、不去努力追寻理想了吗?

并不是这样的,扬名立万的绝佳机会已然摆在眼前啦!当他把汉朝所面临的重重危机都了解得清清楚楚之后,便毅然决然地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铤而走险,踏上出使西域的征程,去和西域那边的匈奴展开交涉。

在汉元帝当政的那个时候,汉朝的处境可不太安稳,一直面临着来自匈奴方面的威胁呢。其中有个郅支单于,特别嚣张,老是在汉朝的边境地带惹是生非,就好像时不时地都要来踩上汉朝一脚,故意给汉朝制造麻烦。即便汉朝派出使者前往西域,想要去解决这些问题,可结果呢,却根本没起到什么作用,还是没能让边境的这种糟糕状况有所改观。

当时的情况是,之前派出的使者压根没起到什么作用,面对这样的局面,汉元帝和一众大臣那是愁得不行,完全想不出别的好法子来应对了。没办法,思来想去,最后只能又安排官员动身前往西域,心里就盼着能和郅支单于好好谈上一谈,看看能不能把事情给解决咯。

有这么一项重要的任务,最后就落到了陈汤和甘延寿两人身上,可他们在当时是不太受待见的。为啥会这样呢?主要是因为其他那些官员,都特别害怕惹上麻烦,毕竟在那种情况下,一旦出了哪怕一点点差错,那可就不得了啦,很可能连自己的小命都得给弄丢了,所以都不愿意去接这个任务呢。

陈汤也没办法,只好认了命,随后便和甘延寿一同带着一队人马前往西域了。在出发之际,甘延寿特别叮嘱陈汤,行事一定要万分小心,不管做什么,都得听从朝廷的安排才行,只有这样,才能平平安安地活下去呢。

然而,陈汤可不这么认为。在他看来,当下无疑是一个极为难得的好时机。要是能够趁着这个机会,一下子就把匈奴大军给彻底捣毁,那他可就很有可能会成为像冯奉世那般了不起的大英雄啦。

就这样,他把自己心里的想法和盘托出,讲给了甘延寿听。他还着重提到,当下的郅支单于那边正深陷内乱的困境之中呢,忙得焦头烂额的,压根就没精力去留意汉朝军队这边的动向。所以,这可是个绝佳的时机,正好能够趁着他们毫无防备的当口,直击他们的要害之处呢。

甘延寿并不赞同相关做法,因为他心里很清楚,要是最终失败了的话,那他们肯定是要受到朝廷严厉责罚的,到那个时候,所面临的情况可就远远不是仅仅被关起来这么轻松简单的事儿了。而面对甘延寿如此坚决的态度,陈汤没办法,也只好再去另外想别的办法、做其他的打算了。

谁也没想到,隔天甘延寿居然病倒了。而就是这一情况,恰好给了陈汤一个机会。只见陈汤当机立断,马上下达了进攻匈奴的命令。在一番激烈的交战之后,陈汤成功将郅支单于斩杀。

就在这个时候,是在陈汤的率领之下呢,有两支军队展开了行动。其中一支军队负责去吸引匈奴大军的注意力,把他们的目光都给吸引过去,好让他们无暇顾及其他。而另外一支军队呢,则悄悄地来到了郅支单于的大本营所在之处啦。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郅支单于不知道怎么回事,出现了疏忽大意的情况。结果呢,他手下的大军并没有在大本营的附近驻守呢。而就是因为这样的一个状况,反倒给汉朝军队创造了一个绝佳的机会,让汉朝军队能够出其不意地去进行偷袭啦。

郅支单于当时正在睡梦之中呢,结果就这么被人给斩杀了,他到死都没弄清楚到底是被谁给杀掉的。

消息传到了朝廷之中,皇帝以及众多大臣听闻之后,皆为此事而深感惊叹不已。不过呢,想到陈汤在此之前的一系列做法,这可让皇帝犯了难,到底是该对他予以处罚呢,还是应该给予奖赏呢?着实让人有些纠结。

英雄还是急功近利者?

话说在汉朝时期,陈汤带领着汉朝的大军出征作战,一番征战之后,成功地将郅支单于给斩杀了,这在当时可算得上是一件大功啊。毕竟郅支单于是匈奴的重要首领,能将其斩杀,对于汉朝边疆的稳定等方面有着不小的意义呢。可是呢,陈汤在这过程中却犯了一个很严重的过错,那就是他伪造了圣旨。要知道,在封建王朝时期,圣旨那可是代表着皇帝的旨意,是极为庄重且神圣的东西,伪造圣旨这种行为可是违背了封建礼制,是对皇权的大不敬,按照当时的律法,是应当被治以大不敬之罪的。

当诸位大臣吵得热火朝天、不可开交之际,在那遥远的西域之地,陈汤送来了一封谏书。彼时,大臣们正争得面红耳赤,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场面一度十分混乱。而远在西域执行相关事务的陈汤,在这个时候送来了这么一封谏书,打破了朝堂上这吵闹不休的局面。

他把出兵这件事所涉及的利害关系,还有那种到了迫不得已必须出兵的缘由,都一一详细地阐述了出来。在表述的过程中,言辞恳切真挚,那诚恳的态度真的是让人不禁为之感动。而其中最为亮眼、最能打动人心的,当属最后那一句“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当这话传进汉元帝的耳朵里时,汉元帝心里那叫一个舒坦,感觉无比舒心呢。

就这样,汉元帝当时并没有对他做出惩罚的举措,不但如此,还赏赐给他诸多物品呢。而且,他最后还被封了侯位呢。

就只是因为这一场仗,陈汤便一举成为了汉朝百姓心目中的英雄,那可真是备受大家的推崇呢。你瞧,这一仗的影响可不小,郅支单于在这仗之后被打败死去了,而这件事让匈奴人呢,一下子就收起了之前想要进攻中原的心思,转而决定好好地休养生息一番啦。

按理说,陈汤立下的功劳那可是相当大的,照常理来讲,他本应该能拥有一个美好的晚年时光才对。可是呢,让人不解的是,他最后的结局却十分凄惨,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话说在汉元帝离世之后,汉成帝刘骜登上了皇位。这时候的陈汤呢,依然保有侯爷的身份。这么多年下来,他大概也积攒下了极为丰厚的家产,说是万贯家财也不为过呢。可即便如此,陈汤身上贪财这个毛病却依旧没改,还是老样子。

汉成帝下达了给自己修建陵墓的指令,就在这个时候,陈汤主动站了出来,积极表示愿意去帮忙负责监工的相关事宜呢。

表面上看,陈汤扮演着监工的角色,可实际上呢,他在背地里干着挪用国库银两的勾当,并且把那些从国库挪出来的银两,全都偷偷地装进了自己的腰包之中。

不过在这之后呢,事情就暴露出来了。陈汤被匡衡给举报了,这一下可惹恼了汉成帝,汉成帝特别生气,当即就把陈汤的侯位给剥夺掉了,而且还不只是这样,甚至连他的俸禄也给降低了呢。

事实上啊,在这起事件当中,陈汤可不仅仅是把皇帝给得罪了,就连当地那些有权有势的豪强大族,也都被他给招惹了。

他提出建议,要在霸陵这个地方去修建食邑。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提议,是因为霸陵此地经济十分繁荣,在这儿修建食邑的话,能够获取大把的钱财呢。

汉成帝心里琢磨着,要是能让自己的国库变得充盈起来,那可再好不过了。所以当听到相关提议的时候,他立马就答应了下来。可实际上呢,要修建食邑的话,那就势必要让当地那些住户都搬走。这么一来,当地百姓的利益可就会受到损害啦。

要知道,这个地方的百姓大多都是些豪强大族呢,他们的背景那可相当深厚,厉害到甚至能和朝堂之上的大官攀上关系。当遇到某些事情的时候,他们心里是一万个不愿意的,于是就把这满腔的怒火一股脑地全都发泄到了那个被他们视作罪魁祸首的人身上啦。

就这样,那个项目被迫停了下来,而陈汤在朝堂之上的处境变得极为艰难。他不管着手做什么事情,都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阻碍,前行的每一步都显得格外艰难,诸事都难以顺利开展下去。

然而,即便是处在这样的情况之下,陈汤却仍旧没有丝毫悔改之意。他凭借着自己曾经立下的功劳,毫无顾忌地对朝堂上的诸多大事进行干涉,其行为甚是过分。而且,他竟然还妄图去扰乱汉朝和周边各个国家之间原本和谐或者正在发展的关系,这种做法实在是令人难以接受。

仅仅靠着他的一张嘴去说,汉成帝又怎么可能轻易相信呢?于是,汉成帝专门安排人展开了一番调查。经过这一系列的调查之后,汉成帝直接下达命令,把陈汤给关到了牢房之中。

汉成帝最初的想法是马上把陈汤斩首示众。然而,有一部分大臣持有不同的看法。他们觉得呢,陈汤在过去可是立过大功的,当年就是他成功斩杀了郅支单于,这一功绩可不小呢。要是现在就把这样一位功臣给杀害了,那外界会怎么看呢?这势必会对皇帝的威信产生不好的影响。在这些大臣的观点影响下,汉成帝最终没有选择将陈汤斩首,而是改为将他流放到其他地方去了。

一开始是在敦煌,之后又到了安定,经过一番辗转,最终回到了长安。

流放这种刑罚所带来的苦楚,那可是相当难熬的,就算是那些勇猛无比的将领碰上了,往往都觉得难以承受呢。毕竟要背井离乡,去到那偏远艰苦的地方,生活条件极差,还得忍受精神上的折磨,真不是一般人能扛得住的。而那些平日里就习惯了偷懒耍滑的文官呢,就更不用提啦,他们向来养尊处优,哪里经受过这样的磨难,估计面对流放之苦,更是会叫苦不迭喽。就说陈汤吧,想当年呢,他也曾是个满怀壮志的青年,那时候或许还能咬着牙忍受一些艰难困苦。可如今呢,时光流转,他早就已经不是当年的那个他啦,也不再具备当年能忍得了苦的那种劲头喽。

陈汤经历了千里的奔波,终于回到了长安。此时的他,全然没了往昔那意气风发的模样,整个人看上去就像是一个对自身形象毫不在意、邋里邋遢的糟老头子呢。

此前发生了一些事情,导致陈汤陷入了极为不利的处境。在那之后,他几乎得不到任何人的欢迎与认可,大家对他都很冷淡,甚至是排斥。这使得他不管做什么,行动起来都受到诸多的限制,仿佛有一道道无形的枷锁束缚着他。就这样,陈汤在这样压抑的状况下生活着,内心满是愁苦与郁闷,最终带着这些负面情绪离开了人世。

最终来看,陈汤对于朝廷而言,其贡献其实就只有斩杀郅支单于这么一件事罢了。在这件事之外呢,他所收获的就全都是骂名了。也就是说,陈汤一生在朝廷相关的作为当中,能算得上功绩的仅有斩杀郅支单于这一项,而除此之外的种种表现,都没能给他赢得好的名声,反而是招致了诸多的指责与负面评价。

话说在当时那个时期,王莽这人呢,一心想要撺掇汉朝的王位,为此他可是绞尽脑汁地想办法为自己增添筹码。而在这其中呢,有一个人对他来说那可是算得上大恩人了,这个人就是陈汤。王莽为了能让自己的行为显得更合理些,就一个劲儿地努力往汉朝的关系上靠,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给自己谋取更多的支持与合法性呢。

陈汤可是一位当之无愧的大英雄,对于某些人来说,陈汤那可算得上是自己的恩人呢,而且从整个汉朝的角度看,他也是汉朝的大恩人。既然如此,按常理就应该对陈汤的后代给予封官加爵的待遇嘛。在当时那种情况下,王莽呢,他动了心思,通过买通朝中不少的官员,又获得了皇太后的大力支持,就这样一步步运作下来,最终成功地登上了高位。

一直以来,王莽对于陈汤的看法始终未曾改变,那便是认定了“他是大汉的功臣!”从开头到结尾,王莽心里就是这么认为的,陈汤在他眼中就是为大汉立下功劳的重要人物。

结语

陈汤原本只是一个穷小子,可经过了十几年的时间,他却一步步成长为了一位大英雄。他留下了一句极为著名的话语——“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句名言历经岁月流转,一直流传了千百年,直到如今,它已然成为了“寸土不让”这一坚定决心的代名词,每每提及,都让人感受到那份捍卫国土的豪迈气概与坚定意志呢。

然而,仅仅过了几年的时间,一个曾经的大英雄就一步步沦落成为了罪臣。最终的结局呢,是被流放至千里之外,而且最后只能在长安这个地方一直到老死,实在是令人感慨万千呢。

你瞧,出现了这样的反转情况,真的会让人忍不住发出感叹呢。名利这东西啊,就好比是一把双刃剑哦,它有着两面性。一方面呢,它能够起到一种推动的作用,促使一个人去努力奋斗,进而有可能成为众人眼中的英雄,收获荣耀与赞誉。可另一方面呢,它也可能会让人在追逐的过程中逐渐迷失了自己,一不小心就深陷到那无尽的深渊里头去了,而且还没办法从中挣脱出来呢。想想还真是既可悲又可叹!

1 阅读:23
弟兄历史

弟兄历史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