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第一愤青,落榜后不服气,写下狂妄词作,竟然成为千古绝唱

文森静怡说事阿 2025-02-20 13:50:22

自隋朝起,科举制度便应运而生了,它的出现意义非凡,就像是搭建起了一座桥梁,将底层民众和朝堂上的公卿们连通了起来。也就是说,以往那些出身普通、处于社会底层的民众,有了通过科举考试这条途径进入朝堂为官,从而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与此同时,科举考试还是天下众多学子们用以证明自己学识水平的一个重要舞台呢。各地的学子们寒窗苦读,研习经史子集等各类知识,为的就是能在科举考场上一展身手,凭借自己所积累的学识,在这场重要的考试中脱颖而出,以此来向世人展现自己的学问与才华。

在宋朝时期,有一个很突出的情况,那就是推行重文轻武的政策。这一政策实施后呢,产生了非常明显的影响,文人的地位一下子就蹭蹭往上升,和以往相比那可真是有了天壤之别呢。也正是因为文人的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受到了高度的重视,所以在当时就如同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了一大批极为优秀的、堪称顶级的文人,他们在文学等诸多方面都有着非凡的成就,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呢。

在北宋时期的那众多文人里面,存在着这样一个人,他显得格外特殊呢。

话说有这么一个人,在科举考试当中落榜了,也就是名落孙山啦。按常理呢,落榜之后要么继续苦读,争取下次考中,要么就另寻他路呗。可这人倒好,落榜之后居然胆大包天地写起词来嘲讽朝堂之事。这可不得了,那朝堂之上的皇帝哪能容忍这样的事儿呢?于是啊,皇帝也没惯着他,直接就下了一道旨意,明确告诉他,以后就靠填词去维持生计吧,也算是给他的一个“特殊安排”了。

那么,这位被称作“狂生”的人究竟是谁呢?而且,他又会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惊艳到世间众人呢?

官宦世家

北宋时期有这样一个人,他就是著名的词人柳永啦。柳永呢,出生在一个官宦世家之中哦。他家祖上虽说并没有出现过那种能够掌管一方疆土的封疆大吏,不过呢,也一直都是世代为官的,在官场上也算是有着一定的家族传承呢。

在他诞生之后,就始终处在一种衣食无忧的生活状态之中呢。从他来到这个世界起,就不用为吃穿方面的事情发愁,一直都过着那种生活上有充足保障,不愁吃、不愁穿的日子。

他是在这样特定的生长环境里成长起来的,而这样的环境使得他逐渐养成了乐观开朗的性格。就算是遭遇到来自世人的嘲讽,他也始终保持着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丝毫不把那些嘲讽放在心上呢。

他,打小就是那种被大家称作“天生神童”的孩子呢。就说在他六岁的时候吧,别的同龄小伙伴都还正坐在私塾里,跟着教书先生一笔一划地学着读书认字呢,可他就已经厉害到能够写诗作赋啦,这天赋着实让人惊叹。

由于父亲的官职不断发生变迁,他便一直跟随父亲辗转各地。在这个过程中,他有机会游历天下,从而见识到了各个地方不同的风土人情。

在这个时候,他的创作还一直局限在诗赋的这个范围里呢。一直到他十七岁的那一年,发生了一件挺偶然的事儿。就是在那次偶然的情况下,他瞧见了一首词。

柳永接触到了一种写作方法,那就是将长短句相互结合起来进行创作,而且在创作过程中还搭配上优美的词调。这样的写作方式对柳永来说,那可真是十分新奇。面对这种新奇的写作手法,柳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便开始反复地对其进行琢磨,想要深入了解其中的精妙之处呢。

有这样一种情况,通常别人去学习词曲,那得花费很长的时间才行,得经过长时间的琢磨、钻研,才有可能把作词的章法以及曲调规律给学会呢。但柳永可就不一样啦,他仅仅只用了一天的时间,就一下子顿悟了作词的那些章法,还有曲调方面的规律,这着实是让人惊叹不已呢。

就这样,时间又过去了两年。此时的他,已然年满十八周岁了。而在这个时候,一个重要的机会摆在了他的面前,那就是能够前往京城去参加科举考试,这对于他来说,可是期盼已久的大事呢。

话说他从老家钱塘出发,来到了杭州这座城市。一到这儿,就立刻被当地那秀丽无比的风景给深深吸引住了。而且呢,杭州柳巷里的酒楼,处处是莺歌燕舞的热闹景象,这一番热闹繁华的场景,使得他完全陶醉其中,心里是半点想要离开的念头都没有了呢。

他原本是要去参加科举考试的,可没想到在赶路的过程中出了些状况,行程被耽误了,结果就没能赶上这次的科举考试。

他并未参加科举考试,然而在杭州这片土地上,凭借自身所具备的学识,成功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好友。

就在此地,他挥笔写下了一首《望海潮》。凭借着这首词,他可是一举成为了被无数人顶礼膜拜的“词圣”呢。你瞧这影响力,当时好多人都想要亲手抄写这首绝妙好词,结果因为需求太大了,愣是把杭州当地的纸和墨的价格都给买得涨上去啦。

或许仍然会有一些人难以想象得出这首词受欢迎的状况究竟到了何种程度。打个比方来说吧,这首词可是已经被收录进了语文课本当中,而且还成为了高考的必选考点呢。这就足以说明它在语文学习以及考试体系当中所占的重要位置,也能从侧面反映出它受重视的程度,由此可见其受欢迎程度确实不一般。

如此一来,便能够明白这首词在当时给文人们所带来的那种强烈的冲击效果。

柳永正是凭借着这首词,在当时一举成为声名远扬、威震天下的文人呐。

北宋时期,对于文人来说,作诗赋词那可是一项必须具备的能力呢。在那个时候,文人要是不会作诗赋词,就好像缺了点儿什么重要的本事一样,作诗赋词已然成为他们生活、社交以及展现才华的重要方式啦,是文人群体所普遍掌握的一种基本素养哦。

大家知道吗,在以前科举考试的时候,要是有考生能在正式参加科举考试之前就获得了一定的名气呢,那可就不一样啦。在之后进行科举考试的这个过程当中,主考官对这样有了名气的考生往往就会另眼相看,会更加看重一些呢。

就拿当时的苏轼还有王安石来说吧,在参加考试之前,他们可就已经是声名远扬、名震天下啦。而到了正式考试的时候呢,凭借着自身的卓越才华与深厚学识,他们更是在众多考生当中脱颖而出,最终成功地拔得头筹,取得了极为优异的成绩呢。

那么柳永是不是能够像这两个人那样,毫无阻碍地步入仕途呢?

仕途不顺

北宋又一次举行科举考试的时候,他恰好是二十五岁。

在得知相关消息以后,柳永便提前做好了准备,早早地就踏上了行程,动身前往京城。他此行的目的十分明确,那就是要去参加在春天举行的科举考试,期望能在这场考试中一展身手,实现自己的抱负呢。

无论是他自己也好,还是其他一同参加考试的考生也罢,大家心里都一致觉得,就这次考试而言,他那是妥妥地有很大把握能夺取第一名的桂冠。就算运气稍微差那么一点儿,没能成功考取第一名,可按照他的实力来说,那也绝对能够在放榜的时候看到自己的名字赫然在列,顺利地金榜题名呢。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进行考试的时候,宋真宗竟然突然下达了一道命令。他指出,在最近的这一段时期当中,民间所流传的诗词里面出现了许多所谓的“淫诗艳曲”。基于这样的情况,他认为应当对当下的词风加以整肃,使其回归到正统、端正的状态。

皇帝已然下达了相关命令,在此情形之下,那些负责审卷的主考官们在开展工作时,便依照旨意行事。他们对众多考生的试卷进行细致审阅,一旦发现有考生在答卷中写了“浮夸词句”,就毫不留情地把这些考生从榜单拟定的范围内给剔除出去了。

果不其然,他最终还是落榜了。这落榜本就够让人失落的了,可更糟糕的是,他还受到了其他考生的嘲笑呢。那些考生的做法,无疑是在他本就受伤的心上又撒了一把盐。

在经历了这件事情之后,他就一下子对科举考试没了兴致。从那以后呢,每天都在花街柳巷里来回晃悠,把大量的时间都耗费在那儿啦。而且,还热衷于给那些歌伎们写词、作曲呢。

在那段时期,只要坊间有新曲子冒出来了,那些长得最漂亮的歌女们呢,就会欢欢喜喜地抱起自己心爱的琵琶,然后专门去找柳永,请柳永为这些新曲子填上合适的词儿呢。

柳永这人,向来是来者不拒的。只要他心情不错,就会马上提起笔来,为那些有需求的人填好所谓的“艳词”呢。填好之后,这些词就可供那些歌女拿去吟唱啦。

要知道,在当时那个情境下,一旦这些歌女拿到了词曲呢,那她们成为当时的“花魁”的可能性是相当大的哦。一旦成了“花魁”,就会受到一大批文人的热烈追捧呢。

在最夸张的那种情形下,他写的一首词竟然有可能同时和四五首曲子搭配起来呢。这是为啥呢?原来啊,他所创作的词有着非凡的魅力,能够历经漫长的时间而一直流传下去,始终被人们传颂、喜爱。可与之搭配的曲子就不一样啦,随着时间不断推移,曲子往往会渐渐被淘汰掉,没办法像那些好词一样一直留存于世。

慢慢地,他所创作的那些词,开始先是在花街柳巷之中传唱流传,后来呢,就逐渐传播开来,进入到了寻常百姓的生活当中,被广大百姓所知晓了。

在那个时候,有外族的官员前来进行拜访活动。当这位外族官员见到柳永本人之后呢,不禁发出了由衷的赞叹,他说道:“要知道,只要是有井水存在的地方,就都能够听到柳永所创作的歌词呢。”

他心里头憋着一股愤懑之情,就想找个方式抒发出来。于是呢,他很随意地就写下了一首《鹤冲天·黄金榜上》。可谁能想到呢,这原本只是他随笔写下的用来抒发内心那种愤懑情绪的东西,居然成了一首像是在“吐槽”的作品。

没想到居然又一次火爆起来了,而且这热度还蔓延开去,传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各个地方呢。

不仅落榜的那些文人墨客对其极为喜欢,而且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就连整个朝廷里的文武官员们也都纷纷参与其中,竞相抄阅呢。

特别要提到词里的“忍把浮名,换作浅斟低唱”这句话,它生动地描绘出了这样一种情形呢:在仕途上遭遇挫折之后,满心都是那种无可奈何的感觉,没办法,只能选择通过饮酒来消解内心的愁苦,个中苦楚尽在这词句之中了。

由于其传播的范围极为广泛,一路蔓延开来,最后竟然传进了那戒备森严、深邃神秘的皇宫之中,进而传入了皇帝的耳朵里。

尽管皇帝嘴上什么都没说,可从其神色当中还是能明显看出他对此是抱有不满情绪的,那不满的样子就那么隐隐地流露了出来。

接下来进行了两次科举考试,柳永参加了这两次考试,然而结果都不尽如人意,他都被毫不留情地刷了下来。要知道,柳永的才华其实是很出众的,他没能通过科举考试这件事,就连朝中的官员们知晓后,都纷纷为他感到惋惜不已。

传说在第四次科举考试的时候,那可是到了放榜之前的关键阶段呢。当时的主考官做出了一个十分大胆的举动,要知道这举动可是有可能会惹得皇帝生气的,可即便如此,他还是毅然决然地把那个人的名字给写了上去呢。

话说在科举考试放榜之后,相关人员将那写满了中举士子名字的金榜呈送到皇帝跟前,以供皇帝审阅。皇帝呢,便开始逐一审视那金榜之上的一个个名字。当他的目光落到“柳三变”这三个字的时候,只见皇帝的眉头一下子就紧紧地皱了起来。略作停顿之后,皇帝伸出手拿起那御笔,毫不犹豫地把“柳三变”这个名字给划掉了。

此外,皇帝还特意对主考官讲道:“他既然热衷于填词这件事,那就让他去写一辈子的词好了,还来参加什么科举考试?”

柳永被皇帝亲口剥夺了“仕途”,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他接下来又应当往何处去呢?这确实是摆在柳永面前的一个难题。

奉旨填词

要是普通的文人听到皇帝说出这样的话,那肯定早就被吓得赶忙磕头,承认自己的过错,而且从此之后就再也不敢去触碰词曲创作之类的事儿啦。

柳永可就与众不同啦。只见他潇洒地一甩衣袖,就此告别了汴京城。之后呢,他便与那些娇俏的美女们相互为伴,一同登上小船,顺着水流南下而去。就这般开启了自己游历三川五岳的行程,去尽情领略那大好河山的风采啦。

据说柳永往南而去的时候,苏杭那个地方的歌女们可都坐不住啦。她们纷纷朝着柳永抛出了橄榄枝,为啥要这样做呢?其实就是盼着能够有幸得到柳永专门为自己写的一首词呢。要知道,柳永的词在当时那可是相当受欢迎的,能得到他写的词,对这些歌女来说,无论是名气还是身价那可都能大大提升。所以她们才会如此热切地想要争取柳永为自己作词哦。

就这样,柳永彻底放下了经史子集那些正统学问,不再将心思放在上面。从那之后,他每日都穿梭、徘徊在花陌柳巷之中,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全投入到为那些歌女们创作填词作曲这件事上啦。

柳永在当时颇受歌女们的敬重呢。那些歌女,对待柳永可真是十分热情友好。她们不仅会慷慨地赠送金银财物给柳永,而且有时候,还会因为柳永而相互争风吃醋起来,足见柳永在这些歌女心中有着不一般的地位。

在当时,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倘若有哪位歌女一心想要在苏杭之地声名远扬、威震四方的话,那就非得求得“三变之词”不可。这里所说的“三变”,便是柳永,柳三变。在那个时候的苏杭乐坛,仿佛得到柳三变的词成了歌女们成名的关键因素。要是哪个歌女得不到柳三变所写的词,即便她原本已经有了不小的名气,可在众人眼中,那也不过是徒有其表、空有虚名罢了,根本算不得真正在这苏杭地界上有实打实影响力的名角儿。

时间就这么一年又一年地过去了,不知不觉间,许多年的光阴悄然流逝。等到他年满五十岁的时候,不禁静下心来回想自己这一路走来的人生历程。这一回想,却让他不禁有些失落,因为他发现自己这大半辈子,竟然好像没有做出什么能够称得上是了不起的成就。仔细琢磨琢磨,原来自己这么多年来,几乎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填词作曲这件事情上了呢。

话说当时啊,正赶上宋仁宗大赦天下,并且还广开恩科呢。这恩科,可是给了众多学子一个难得的入仕机会。柳永呢,得知了这个消息后,心里就萌生出了一个想法,那就是去参加科举考试,想着说不定能凭借自己的才学在科举之路上闯出一片天地来呢。

就这样,他把原来的名字柳三变给改了,改成了柳永,随后便去参加了这一回的恩科考试。

也不清楚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有可能是皇帝把他给忘了呢,也说不定是因为他改了名字的缘故,反正这一回,他总算是成功地通过了科举考试,得以及第啦。

在科举考试中金榜题名之后,他便依照朝廷的旨意,前往苏杭一带去赴任啦。到了那儿,他就担任起了当地的父母官一职,肩负起管理一方、为民服务的重任呢。

在那段时间里,他一直都是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做事呢。对待百姓,他的态度十分宽容,总是设身处地为大家着想。而且呢,他还多次提起笔来写词,然后把这些写好的词呈上奏章,目的就是想要向皇帝好好地说一说民间那些百姓们正遭受着的艰难困苦,希望能引起皇帝的重视呢。

在随后的十六年时间里,他始终致力于为老百姓争取各项利益,一心扑在为民众谋福祉这件事上。经过这漫长的十六年的不懈努力,他凭借着自己的付出与担当,成功地成为了一名深受百姓认可的合格的父母官,切实履行着守护一方百姓的职责。

也许是因为上了年纪,身体状况欠佳,已经不复当年的精力与活力了;又或许是皇帝心里头啊,始终对他还留存着某些看法和意见呢。反正不管他在自己的岗位上怎么努力地去做事,怎么尽心竭力地表现,一直以来就是没能得到提拔晋升的机会。

最终,在他六十六岁那一年,他选择辞去官职,回到家中过起了闲居的生活。

时间过去了三年,最终因身患疾病而离世了。

在北宋时期,有这么一个人,他年少的时候那可是相当桀骜不驯。当时的科举制度是很受重视的,可他呢,居然毫不避讳,公然写词对科举进行讽刺。而且,他还奉旨填词呢。就因为他这些特立独行的做法,在后世,人们都把他称作是北宋的第一“狂生”啦。

0 阅读:6
文森静怡说事阿

文森静怡说事阿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