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F4】沱江两岸守护内江安康祥和的古塔有哪些?

海纳百航 2025-02-09 12:02:56

内江古称“汉安”,历史悠久,名胜众多,古塔是其中的靓丽一群。内江两区三县,内江市区两个塔,威远一个塔,隆昌一座古塔,资中两座古塔。威远隆昌还有四座字库塔。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些古塔:

1、守护内江的双塔-内江三元塔和高峰寺庙塔

内江三元塔与高寺塔伫立在沱江两岸,遥相呼应,巧合的是两座塔的修建时间都是清嘉庆九年(1804年)。关于三元塔名字的由来,有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旧时科举制度称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分别为解元、会元、状元,合称“三元”。如果在乡试、会试、殿试中都取得第一名,即被称为“连中三元”。人们建塔的初衷,即有祈求内江人杰地灵、文运昌盛之意。

内江三元塔

内江三元塔是内江的地标性建筑之一,也是文峰古塔的代表。

内江三元塔,位于内江市市中区三元山;原构始建于唐代,明末毁圮,现有建筑为清嘉庆十年(1805年)重修,八角九层楼阁式,砖构,空心,有蹬道,通高62.7米;属风水塔第一层正面设有圆形石拱门,门楣上方镌刻有三个有力的楷书大字“三元塔”。

2012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内江高峰寺塔

内江高峰寺塔位于内江市东兴区高寺村高峰寺后山,是游客和历史爱好者必访的景点之一。

内江的高峰寺塔,这座古老的建筑瑰宝,坐落在小青龙河与沱江交汇处的高寺山上。高寺山,又称狮子山,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雄伟的自然景观而闻名。

高峰寺塔的建设始于清嘉庆九年(1804年),并在嘉庆十二年(1807年)完成。这座塔由清代的内江举人苏鸣鹤主持建造,与沱江对岸的三元塔遥相呼应,共同构成了内江地区的文化地标。️ 建筑特色:塔高33.3米,共有9层,塔身为石质八面体,八角攒尖顶。每一层都有对称排列的窗户,塔内设有56级台阶,可以旋转至第五层。塔基由两层高大的须弥座组成,其中第二层底座最高。

塔基旁有一座单孔石拱桥,连接着塔身入口处的拱门。这种设计在古塔建筑中较为罕见,可能是为了解决塔基过高,需要通过小桥和石台阶才能到达入口的问题。塔身第一层设有拱门入口,门楣上方雕刻有“二龙戏珠”的图案,阴刻楷书“文昌天子”,展现了古代工艺的精湛技艺。

五星字库塔

在内江市的五星湿地公园里,有一座不起眼的小塔——五星字库塔。这座塔位于五星水库旁的小土坡上,旁边有一棵绿意盎然的大树,仿佛守护着这座古老的建筑。

五星字库塔始建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平面呈六边形,共有五层,座东向西,全石结构,层层收分。塔基大部分埋在土里,塔身的风化和破损十分严重。第一层西南侧的石板破损严重,已经露出一个大洞;第二层西侧开有一个方形焚字孔,孔外嵌有已风化的浮雕,疑似“二龙戏珠”图,孔上方有匾额,但字迹已不可见;第三、四、五层的正面各开一拱券门,门的上方各有一块匾额,分别用“文昌”(篆)、“仓颉”(隶)、“奎星”(真)三种字体书写,估计是对应塔序里的内容,同时也增加了观赏的趣味性。

塔身各层龛门两侧是否都有对联?由于石材风化和条件所限,现在已经无法确认。唯一能看清的是第三层左侧的半幅用篆字所刻对联:“广人间继嗣,秉天上文衡”。

塔身第三层刻有塔序和捐资人信息,第四、五两层则多出留存戏剧故事浮雕和花草、法器等图案。除了刻有塔序前半部分的一块石板外,其余均有不同程度的缺损。幸运的是,在残留的部分里还能读出此石塔是由“新桥首事戴长兴”主理的建塔事宜。

2.资中唐明渡苍颉塔和三元塔“双塔锁江”

唐明渡沱江南北两岸各建一塔,分别为苍颉塔和三元塔,至今尚存。

一方一圆,一黑一白,高耸入云,隔江对峙,紧锁江心,交相辉映,蔚为壮观,很早就有“双塔锁江”之称。

苍颉塔和三元塔,是资中重要的历史人文古迹,也是资中历史文化名城深厚文化底蕴的实物见证,于 1982年经资中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6月又经四川省政府公布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江北岸的“三元塔”,因位于高山观寺院,故也称“高山观塔”,在这里举目远眺,水色云天,绿树青山,古寺古佛古牌坊,尽收眼底。

江南岸的“苍颉塔”,与“三元塔”对应,因其表面呈白色,故又称“白塔”。这一带常常江水如练,江面波光粼粼,四周绿树环绕,风景如画,是春游踏青的好地方。

3,威远白塔

威远白塔位于威远县城东,威远河左岸边的文笔山上。最早建于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为七级塔,清初倒塌。今人所见的威远白塔,又名敷文塔,是清嘉庆丁卯年(1807年)重建的五级塔。

重建的威远白塔层数减为五层,砖构,空心,内有盘旋蹬道,通高16米;属文峰塔;

2007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威远的三座字库他桃李村字库塔

桃李村字库塔,位于内江市威远县庆卫镇桃李村,属文风塔。

坐落在一块土里,现已被樱桃树环绕。据《威远县志》记载,此字库塔建于清咸丰六年(1856年。塔高约6米,底层棱边长1.1米,往上逐级收小,造型别致。每一层分别刻有“字库”“文昌”“惜字敬纸”等,书法考究,字体精美。

威远临江寺字库塔

威远县镇西镇临江寺村四组的临江寺字库塔。塔位于距临江寺院不远的山沟里,构造、形状与桃李村这座大体相似,只是所题刻的字、词、联等要简洁一些。

这座字库塔的塔基高约1米,六面六棱,雕刻有六兽足,塔基上沿似乎有兽纹,但已风化。兽足和兽纹组成了一个六足桌面,字库塔就立于其上,造型极为独特。塔身一层高约1米,正面设有焚字孔,对侧设金钱孔,左右楹联为“虎卧龙跳”、“鸾翔凤舞”,上方匾额写着“字库”二字。二层为文昌宫,上方匾额为“文昌”,左右楹联为“堂嗣禄权衡”、“司文人主宰”。三层为仓颉宫,上方匾额为“仓圣”,左右楹联为“千秋字汉宗”、“百伐文章祖”。四层为魁星阁,上方匾额书有“魁星”二字,左右楹联为“文光射斗牛”、“剑气(疑)冲云霄”。楹联对仗工整,均为楷书,字迹厚重。

威远黄泥村字库塔

黄泥村字库塔位于内江市威远县镇西镇黄泥村的石中路边,以前这里曾地处山沟里面,因修石中路而有幸呈现在世人面前。该字库塔 为四层建筑,整体保存较好。同时字库塔旁边类似房屋的封闭式小建筑

5,隆昌云峰古塔和天运塔云峰塔

云峰塔云峰塔 ,位于城南五里土地坎云峰关内,始建于明成化年间(公元1465年至1487年),历经几百年风吹雨打而倒塌。

清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重建,进士耿履端作重建云峰塔落成碑记。塔门正上方匾内楷体大书“云峰塔”三字,由知县张聘三题字。

云峰塔为砖砌,外墙通体皆用白石灰涂抹,因此“云峰塔”也称“白塔”。塔内有天开文运字迹和重建云峰塔落成碑,碑高约1.8米,宽0.8米,文昌关圣川主观音奎星神像。

2022年当地以云峰塔为中心修建了一个森林公园~

天运塔

近年来,隆昌开发牌坊文化。在北关牌坊建设了一个塔--天运塔。

天运楼陨石博览馆位于隆昌标志性建筑物——天运楼内,馆内设有天文观测、陨石展览、科普研学、互动体验等项目。

在陨石文化的基础上,天运楼陨石博览馆利用天运楼的地面9层进行布展,馆藏展品涵盖目前中国及其他国家发现的石陨石、铁陨石等两百余件 [1]。

夜晚的天运塔灯火璀璨,是隆昌的地标。

隆昌龙市镇福庆寨字库塔

福庆寨,这座昔日四川隆昌的古寨,曾是隆昌境内的重要堡垒,仅次于云顶寨。福庆寨公交站附近大约50米后,一块巨大的石头映入眼帘,上面矗立着福庆寨字库塔。

福庆寨寨始建于清朝咸丰年间,村民们为了抵御匪寇而集资建造。寨子高三丈,长十里,共有七座寨门。如今,字库塔所在的北侧,昔日的寨墙依然可见。

字库塔的建造材料原本是青石,但经过百余年的风雨,青石已被村民们取走他用,只剩下塔下的小部分,使得字库塔显得格外独特。

福庆寨字库塔呈六边形,残存四层(原为五层),座北朝南,塔径层层内收,但层高保持不变。塔基与青石合为一体,原本就是直接在青石上开槽为基。

塔身第一层北面设有进气孔,第二层南面设有焚字孔。从焚字孔观察塔内部,焚烧字纸所需的石梁已不见,塔壁上仅留有几个石槽。孔上方嵌有扇形匾,匾上字迹已模糊不清,但从残留的笔画来看,应为“惜字库”三字。第二层其余面则保留有捐资人名单。

第三层的每一面都刻有一个字,分别是“开”、“禄”、“文”、“运”、“福”、“天”。最有趣的是“开”字,虽为异体字,但却用了简体字的“门”,并且还将“门”字的“丶”刻作蝙蝠状,显得非常别致。

第四层只有两面还基本保留,都是图案精美的浅浮雕花草。

2 阅读:33
海纳百航

海纳百航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