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于古建筑世家,从小耳濡目染,16岁正式拜师随父学艺;不满足于家族传承技艺,发奋考入苏州园林技校系统学习理论知识;锐意创新形用结合,用钢筋混凝土为仿古建筑浇筑出足以传世的骨架;不忘初心发扬传统,通过“雕梁画栋”将古建营造技艺发挥到极致;胸怀匠心志在传承,致力于弘扬吴地工匠文化。他叫张喜平,现为苏州园林发展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1987年参加工作以来,主持参与完成的重点仿古建筑工程十数件,在海外也享有盛誉,其中上海豫园商城“天裕楼”工程获得国家建设部颁发的建筑工程质量最高奖项“鲁班奖”。从业29年,四项技术成果获得国家专利,本人获评香山帮古建非遗传承人、江苏工匠、江苏省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技术能手、全国建筑产业“大国工匠”等荣誉称号。
出生世家 随父学艺
张喜平出生于 “香山帮”古建筑世家,从小经常随父到施工现场,耳濡目染之下也喜欢上了这一行当。1984年,张喜平正式拜师随父学艺,白天学艺,晚上带纸筋灰、砖块回宿舍练习砌纹头、塑图案,就这样反反复复到满意为止。经过两年的努力,全面掌握了古建屋面戗脊、泥塑、砖细砖雕技艺。但18岁的张喜平并不满足于此。继承好古典园林建筑营造技艺并将之发扬光大,让古典建筑在现代城市中焕发夺目魅力,张喜平有着更高的追求。1986年经推荐张喜平考入苏州园林技校高级技工班,开始全面系统地学习古建理论知识,课程涵盖建筑史、风水理论、建筑哲学、建筑技艺、施工设计、绘画等等,这些东西恰恰是从父亲那里学不到的。系统的学习让张喜平将技与艺融会贯通,在今后的从业生涯,每每从中获得灵感,受益无穷。
锐意创新 形用结合
1993年张喜平所在的苏州古典园林建筑公司承接了上海市重点工程豫园商城天裕楼改扩建工程。豫园商城是申城最大的仿古建筑楼群,而天裕楼则是豫园商城的主体建筑。工程中恰恰遇到了仿古建筑“形”与“用”出现矛盾的难题。天裕楼的脊顶是十字脊,由两个屋顶九十度垂直相交而成。这样的脊顶四面对称,错落有致,恢弘大气,十分符合天裕楼的定位。但是十字脊顶的造型会导致内斜沟排水不畅,不仅有碍使用功能,还影响建筑物的寿命。26岁张喜平意气风发,不畏难敢创新,一个人闷头钻研,反复试验,终于被他琢磨出了一个可行的办法,创新地采用不锈钢材料制作“簸箕晴落”“穿脊过水”,把内斜沟的雨水通过竖带排到落翼上,在不影响外观的同时解决了十字脊排水难的问题。此工程获得国家建设部颁发的建筑工程质量最高奖项“鲁班奖”,并入选90年代上海十大新景观之一。
在之后的工作生涯中,张喜平用他的专业和钻研劲,不断推陈出新,一次次赋予古典建筑新的时代气息。2007年苏州工业园区重元寺开始建造,体量为江南之最,传统的正脊骨架不能满足要求。张喜平想方设法,吻桩、皇脊钉全部采用方管,外浇灌混凝土,内设钢筋混凝土梁,正脊骨架整个形成一个砼框架,在此基础上砌作正脊琉璃件,提高了正脊的稳定性。2009年在济南大明湖新建的 “超然致远”仿古建筑工程中,张喜平大胆采用新工艺、新材料,屋面瓦件、戗脊采用1.5厚紫铜屋面及铝斗拱,给整个建筑披上了一层金属盔甲,兼顾美观和实用,更为日后的维护节省精力和费用。
不仅如此,张喜平还把融合了现代建筑科技的古建营造技艺带到了海外。1991年张喜平参加新加坡《蕴绣园》工程的建设中,采用水泥砂浆(加铁红粉)、钢筋制作仿真万川式木栏杆,效果完全可以和木栏杆媲美。2003年,应上海市政府中法文化年组委会的邀请,他参加了法国里尔上海街仿真湖心亭工程的施工;2005年,他又参加美国洛杉矶中国园工程的建设。法国、美国的朋友在他完工后,都纷纷竖起了大拇指。
不忘初心 发扬传统
以钢筋混凝土骨架,以金属为盔甲,注重仿古建筑的实用性是为创新。那么,用最简单的斧凿锯锤,将木石泥水变为雕梁画栋,以形传神,则是香山帮匠人六百多年传承的精髓。 “无雕不成屋,有刻斯为贵”,对张喜平来说,这是他不管怎么创新都丢不掉的“本”。从业20余年,张喜平把香山帮的泥塑和雕刻技艺研习到了极致。
“和一般的泥瓦工不同,古建筑的泥瓦工可不光是‘力气活’。整个过程就是一个艺术创作,要有工笔白描基础,还要懂得人体结构的比例。如一匹马的图案,不仅要研究好它的构图,还要研究它奔跑的姿势,这样才能将这匹马塑得好。”张喜平告诉记者。
张喜平的泥塑和雕刻技艺可以说是童子功。在园林技校又系统地学习了美术,这对于他审美的领悟和技艺地提升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去过上海“豫园”的人应该都会对涵碧楼印象深刻。二层小楼木构材质均为缅甸上乘楠木。梁枋上雕刻了140幅图案,其中43幅采用浮雕手法,雕刻的是全本《西厢记》,叙事分幅明确,人物栩栩如生;《百花图》雕刻有牡丹、梅花、百合、水仙、月季等一百种花卉,各呈其妍、欣欣向荣。如此精美的雕梁画栋,在豫园内也仅此一座,故又被称为“楠木雕花楼”。《西厢记》和《百花图》的绘画稿就是出自“泥瓦匠”张喜平之手,随后的深浮雕也是张喜平与雕刻工人一起完成。通州香光寺大雄宝殿的《团龙喷水》、《丹凤朝阳》泥塑精品,上海龙华寺木牌楼屋脊的鱼吻、竖带上天皇泥塑,苏州香山工坊《和合二仙》、《万象更新》,也都是张喜平的作品。透过匠人粗糙却灵巧的双手,古典建筑俨然成了“凝固的诗,立体的画”,变得愈发有生命活力。
胸怀匠心 志在传承
2009年9月28日,苏州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作为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次年张喜平获评“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作为非遗传承人,张喜平坦言,“传”的意义更大于“承”。据了解,目前在古建筑行业里,高级技师不超过50人,技师在300人左右。一个好的古建人才出师要10年,这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样样都要学要懂,属于厚积薄发型工作。但从传承的角度来看,传统的口口相授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近年来张喜平致力于弘扬吴地工匠文化,传授技艺。2007年苏州市技师协会组建古建筑专业委员会,张喜平担任会长,举办多期古建职业(工种)技能培训班,亲自担当授课老师,把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传授给更多的同行。2011年张喜平被授予古典园林建筑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授课之余,还编写了古建筑木工、瓦工、假山工、油漆工高级技师技能鉴定规范。同时主编的《苏州园林营造技艺》专业书籍,为技艺传承奠定了扎实基础。近年来,张喜平还被聘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实践导师、苏州大学实践导师、苏州旅游与财经学院客座教授,走进大学课堂,将这门技艺展现给更多的年轻人,希望他们对古建行业感兴趣,对古典建筑和文化感兴趣,也能提升“泥瓦匠”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和社会地位。“我会做好传承人,将自己从老一辈香山匠人继承下来的建筑手艺尽可能地传承下去,将自己推陈出新的‘新工艺’、‘新造型’也传承下去,继续保持住苏州香山匠人独特的造园艺术与文化。”张喜平说。
大熊哥哥
为大师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