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视频原图
首都北京,儿子不满妈妈与媳妇争吵,硬要妈妈从自己家里搬出去,还威胁,不搬出去就报警!妈妈拍着心口痛哭:儿呀,你住的房子是我花了一辈子积蓄370万买的呀,搬出去我去哪,怎么活呀!儿子不为所动,认为妈妈给自己买房子是风俗习惯,是自愿赠与,自己想怎么处置就怎么处置。妈妈万般无奈向法院起诉,法院这样判了!
根据公开的视频资料,单亲妈妈杨某(52岁)早年丧夫,独自抚养儿子小杨长大,并送儿子出国留学,盼着儿子将来有成就,自己也有个稳定的依托。
理想是丰满的,现实却很骨感。小杨并没有学到独立生活挣大钱的本事,只能回到国内找了份收入不高的工作,和妈妈挤在老旧的小区里生活。
看着儿子的现状,杨妈妈急在心里,愁在脸上。

图片来自网络与本文无关
2017年,小杨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却又为没有婚房整天唉声叹气。
杨妈妈爱子心切,一狠心卖掉自己唯一的东城区住房,分12次转账共计370万元给儿子,为他购买通州区一处120平米房产。
儿子要求,房产证写自己名字,杨妈妈同意了。
杨妈妈觉得自己这么对儿子,小俩口一定感恩孝顺,自己可以安享幸福晚年。
其实养老这事吧,万不能只指望着孩子,一旦一无所有,把什么都给了孩子,碰上个孝顺的,还好点,碰上不孝顺的,那可就惨了。
所以,老伴、老宅、保命钱才是最重要的底线。
可是,杨妈妈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她还是太乐观了。本来嘛,儿子是自己带大的,倾注了自己的一切。
与儿子儿媳共同生活没几天,家庭的矛盾就跟雨后的春笋般一点点冒了出来。
先是打扫卫生不干净,后是做饭口味不一,再是休息规律不一样,再就是带孩子…一点点鸡毛蒜皮的小事,都会演变成家庭大战。
杨妈妈和媳妇,好言好语交流不了,就冷战,后来开始了破口大骂。
杨妈妈看着儿子,越来越陌生,那么乖巧听话的儿子,怎么就愿意跟蛮横不讲理的媳妇站在一起,跟自己作对呢?
终于,在一次无可挽回的家庭大战后,儿子儿媳带着孙女搬离了这套房子。
那一天,杨妈妈拜会着撕成两半的全家福,哭红了双眼。
撕裂的亲情如同破碎的圆镜,再也难以还圆。儿子一走,就是3年没联系。
杨大妈每天盯着手机,等来的却是儿子托亲戚传话:"妈,您搬出去吧,这儿是我家。您孙女要上学”
这是我花钱买的房子,搬出去我到哪去住?
房子是你买给我的,登记的也是我的名,你必须搬出去。
“三天内搬走,否则法庭见”。
儿子的话,像钢刀一样,一下一下剜在妈妈的心上。
杨妈妈心寒至极,将儿子告上法庭,要求返还370万元购房款。
法庭上,小杨主张“父母为子女购房是传统风俗,属于赠与”,但法院经审理后根据转账留言等证据认定为借贷关系。主要原因:
1、购房款实际由杨妈妈出资。并在给儿子转账时,备注“购房款”,部分附言“记得还”;微信聊天记录显示杨某多次强调“这钱是借你的,以后要还”。
2、小杨未能提供母亲明确表示“赠与”的书面协议或聊天记录,仅以“习俗”抗辩,法院不予采信。
3、没有明确的赠与合同及意思表示。根据《民法典》及司法解释,亲属间大额资金往来若无明确赠与合意,默认推定为借贷。
4、小杨失联3年,未与杨妈妈联系,未尽赡养义务反而要求其腾房,显失公平。
5、杨妈妈作为无房老人,若认定赠与将导致其晚年无着。
法院援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强调子女不得因财产问题逃避赡养责任。最终,北京东城区法院于2025年4月判决小杨全额返还370万元本金。
在此,给广大老年朋友提个醒,数据显示,中国60%父母为子女购房掏空积蓄,超40%子女认为“父母出钱天经地义”。为儿女奉献的同时,不妨“自私”一点,多想想留给自己点保障。
杨妈妈倾尽所有却忘了留条后路,儿子把亲情当筹码却寒了妈的心。都说血浓于水,可当爱变成了债,这亲情啊,就像那摔在地上的瓷碗,碎片扎进肉里,疼得人喘不过气。#单亲妈妈370万为子购房后被拉黑:一场亲情与法律的双重拷问 #
各位友友们,这事儿您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