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战况,俄军猛攻库尔斯克北侧,乌克兰“胜利计划”遭美国嘲笑

碳基生物关怀计划 2024-10-17 20:18:41

根据俄罗斯国防部当地时间10月16日消息:

自8月6日乌军入侵库尔斯克以来,截至当日,俄军已经在库尔斯克方向消灭超过2.355万名士兵。

武器装备方面,则摧毁了160辆坦克、100辆装甲运输车、75辆步兵战车、934辆装甲战车、639辆汽车、189门火炮、9套防空导弹装置、37个多管火箭弹发射装置(其中包括9套海马斯火箭弹发射装置)、48座电子对抗站、22辆工程车辆以及9座反炮兵战雷达。

过去24小时内,俄军在库尔斯克方向消灭了超过350名乌军士兵,顺带摧毁了2辆坦克、3辆步兵战车、16辆装甲战车、7辆汽车和5门迫击炮。6名乌军投降。

过去24小时内,俄军在特别军事行动区消灭了1820名乌军士兵。

视角切到库尔斯克方向。

当地时间10月16日,俄军最新军事行动是在发生在乌军阵地北侧,沿着流比莫夫卡前进,俄军昨日成功解放了两处阵地,对西北侧的乌军构成了三面包围局面。

如上图所示,现在仍处于西北侧的乌军形势非常危急,其后方咽喉处最窄处仅有1290米,俄军随时都可能切断乌军后路。

值得一提的是,库尔斯克最近天气不佳,持续多日的大雨和多雾天气,使得双方无人机和火炮的效率大打折扣,后勤补给也变得困难起来。

总的来说,恶劣天气对于俄军更为有利一些,俄军不管是在后勤补给,还是在绝对人数上,都有着明显优势,而乌军稍微延迟一点后勤补给,要么意味着被歼灭,要么意味着得赶紧撤退。

下面来看看,乌军那些在库尔斯克沦为废铁的装备:

乌军在8月初能够在库尔斯克方向长驱直入,这些都得益于当时乌军拥有数量众多的装甲车辆以及机动车辆,很显然,在俄乌的持续打击之下,乌军俨然成了北约制武器的“运输大队长”。

上图中的美制MaxxPro装甲车、美制M113装甲车、美制斯特赖克轮式战车、法制VAB装甲车,以及美制M119榴弹炮,不过是库尔斯克战场的一角。

当地时间10月13日,德国政府宣布,在提供完此前承诺的最后一批装备之后,德国将再也不会向乌克兰提供包括豹-2主战坦克在内的任何大型军事装备。

根据《商业内幕》近日报道:

自乌克兰入侵库尔斯克以来,乌军在库尔斯克已经损失了约40辆豹式主战坦克,尽管豹式坦克以威力强大、效率高、装甲厚而著称,但是他们并非无敌的。

数据显示,俄军在库尔斯克共计摧毁160辆坦克,其中有约40辆为豹式主战坦克,其他不乏来自美国和英国的坦克。

由于乌军的糟糕战绩,导致坦克中接近“神作”的豹式主战坦克,现在可谓名声一落千丈,这简直不是在为德国武器做宣传,这简直是要气死德国啊。

当地时间9月16日,泽连斯基进一步公布了“胜利计划”,并表示其中有5大关键点,以及3个秘密附件。具体内容为:

乌克兰近期需要得到不设条件加入北约的邀请加强乌克兰的防御能力。其中包括进一步武装乌克兰,加强其军事力量,解除对武器使用的限制和继续乌克兰在俄罗斯领土上的军事行动乌克兰提议在其领土上部署一个全面的非核战略威慑方案,以保护乌克兰免受来自俄罗斯的军事威胁提议乌克兰与美国、欧盟和其他盟友签署一项协议,允许共同投资和使用乌克兰的自然资源在战争结束后,乌克兰武装力量可以用来加强北约的安全,取代目前驻扎在欧洲的部分美军

泽连斯基此前遮遮掩掩的“胜利计划”,难怪迟迟没有公开,说实话,不喝上几瓶伏特加,根本说不出这么好笑的计划。

如果把“胜利计划”其中第三条单独拿出来,也可以理解成,这是泽连斯基在搞“卖国入北约”,资源什么都是美西方国家,乌克兰人民则得到数不清的军火,随时准备去为了美西方国家卖命。

泽连斯基怎么想并不重要,他假酒喝多了,不经大脑思考的话也不是第一次听,真正重要的是,美西方国家到底怎么想,尤其是美国怎么想。

根据美国国务院10月16日消息:

在线上记者会上,美国常驻北约代表朱莉安娜·史密斯被问到,泽连斯基在“胜利计划”中要求获得加入北约的邀请,美国的立场是什么?

史密斯回应说:“关于邀请,我认为北约在这个问题上的立场已经非常明确,北约还没有讨论过在短期内(向乌克兰)发出邀请,我们还没有到这一步。”

看看美国政府的最新表态,再看看拜登上周拒绝参加赴往德国听取“胜利计划”,如果从9月底泽连斯基赴美算起,1个月时间过去了,美国依然没有表达出对“胜利计划”的支持。

美国都无法理解和接受的“胜利计划”,欧洲国家自然也提不上什么兴趣,泽连斯基敢于公布“胜利计划”的具体内容,这真是觉得被美欧嘲笑还不够,得让全世界都笑笑,才算心满意足。

泽连斯基最好还是看看前线的战况,有时间去往美欧闹笑话,不如躲在基辅地堡里好好睡一觉,梦里面什么都有。

0 阅读:512
评论列表
  • 2024-10-18 01:03

    说好的库尔斯克战役已经结束了呢。

碳基生物关怀计划

简介:主要推送国际内容,欢迎你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