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出租屋死亡”文章多处细节被辟谣,作者会受到处理吗?

周兆成律师 2024-08-22 18:07:51

随着更多细节流出,果然,那篇“外地女孩死在出租屋”的文章,除了性别和死亡之外,其他都是编的。

作者试图描述一个从重男轻女的贫困家庭走出来的优秀女孩,凭自身努力考入北京名校,结果考编时遭遇黑幕,找工作屡屡碰壁,最终在家庭和社会的双重压力下出现精神问题,在出租屋活活饿死的故事。

这里边集合了太多时下流量热点:城乡流动、阶级固化、学历贬值、读书无用、考公黑幕、就业紧张、男女对立……等等。

而作者本人,则被塑造成了一个慈悲为怀的道德楷模形象,自己房子成了凶宅蒙受巨大损失,还在同情女孩生前遭遇;对方家属麻木冷漠、以怨报德,自己还愿意支付人道主义补偿,给他们买面包路上吃。

结果呢?

经过记者实地探访,这里边最能撩拨情绪的细节,全都是虚构的:

一是学历,死者根本不是北京名校毕业生,而是专升本到了一所普通一本;

二是家境,死者母亲的确给她转过1万房租和1千生活费,但并不是东拼西凑找人借的,家庭条件远远没到作者暗示的那种家徒四壁的地步;

三是考编,死者生前的确多次报考,但最好成绩是笔试25名,没有进入过面试,压根不存在作者所说的笔试第一面试被刷的情况。

四是家庭,作者描述的死者父亲,麻木冷漠,因为是未出嫁的女儿不愿将其埋入祖坟,而是打算找个地方把骨灰扔了,事实是父亲打算将骨灰投入河流,这也是当地习俗,与性别无关。

除此之外,作者推测死者大概率是被饿死的,并称民警也有相关暗示,这一点大概率也是脑补出来的。

事实上,民警只是排除他杀,由于未做尸检无法确定具体死因,除此之外并没有给出多余的结论——

作者之所以把事发地放在西安,并逻辑跳跃地把死因归于饥饿,而非自身心理或生理疾病,无非是想炮制另一个爆点——21世纪,名校毕业生,在一线大都市饿死了。

潜台词也呼之欲出:这个社会出问题了。

我们并不怕有人揭露问题,毕竟暴露问题才能解决问题——

但你不能虚构问题啊,大家讨论来讨论去,结果发现大前提是被编造的,那不是浪费公共资源吗?更甚者,这种疯狂制造焦虑、渲染悲观的东西大行其道,会不会加剧群体撕裂?煽动大家的不满情绪?软化年轻人的奋斗意志?

那么问题来了,作者到底为什么要这么做呢?这么做对他有什么好处呢?

我思来想去,如果不是立场有问题的话,那大概是“反思癖”作祟。

公共讨论中,总有一些人,凡事都喜欢上升到制度或环境,无论啥事儿,都要剥离掉当事人的自身因素,一门心思挖掘深层次的社会原因,非如此,无法显示其洞若观火、思想深刻。

他们的一大特征,就是喜欢在一个事件中,抓取一些次要的背景因素,强行建立因果关系,然后把偶发事件渲染成“常态”;把个体悲剧夸张为“现象”。

就比如这个事儿,一个本科毕业的贫家女孩,在三线小城的出租屋去世,虽然原因不明,但作者先入为主地认为,一定是被社会逼到绝境了——于是强行从家境、教育背景、求职经历找原因。

勉强拼凑出了一个版本又觉得说服力不够,于是写文章的时候,大笔一挥,把所有矛盾推到极致,吸引眼球的同时,凸显自己的见解深刻、道德高尚。

有人质疑记者,你们之所以要证明作者造假,不就是想说这姑娘死得活该死得不值一提吗?

事实上,恰恰是作者这么认为的,如果他觉得原本的故事悲剧性足够,就不会这么费尽心思编造了。而把一个姑娘去世的悲剧强行扣上这么多社会议题,甚至编排对方父亲要把骨灰随手扔了,究竟是谁对受害者更残忍呢?

这里边,那个最初发布的机构也有很大问题。

事实上,本文是作者投稿的,账号编辑根据作者提供的聊天记录做了大致核实就刊发了出来。

在引起广泛质疑后,账号编辑本该进一步核实调查,却一边删贴,一边一口咬定确有其事,同时还上了一番“道德价值”:

“对于常人逻辑无法理解的人和事,我们应该有更深切的承认、悲悯和迟到的祝福”,还说“希望更多的人们能理解呵护来自普通人的善念。”

这也是“反思癖”患者的另一个特征,用的词儿都很大,但实际上啥也没说。

你跟他谈事实,问是不是?

他跟你谈道德,说:“甭管是不是,做人首先要善良。”

然而,这种善良,自我感动有余,改善现实不足,是典型的“伪善”,百害而无一利。

同时,我猜测他们之所以火速删帖又道德绑架,其实是拿准了警方不可能透露死者隐私,想要做成“稀里糊涂落锤计”,果然不久后咸阳警方只证实了确实有人去世,对其他的未做回应。

这也是让人后怕的地方,这种非虚构叙事一般真的会有20%的事实成分,而只要证实了这20%为真,剩下的似乎就不证自明,很容易就能被糊弄过去。

我认为这种比猫一杯虚构的“小学生巴黎丢作业”严重多了:

一来,触碰的都是最敏感的社会神经;

二来,核实成本巨大,即便最终证明是假的,过程中也必定占用媒体资源,使真正重要的议题无法被讨论;同时会瓦解社会信任度,下次真正发生类似悲剧,必定要花费更大的代价自证。

目前,当地正在组织对此事细节核实调查,我认为,一旦证实恶意造假,应当比照猫一杯事件的性质进行追责,该道歉道歉,该罚款罚款,否则,你让被封号至今的“猫一杯”如何甘心呢?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