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人形机器人正逐渐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从央视春晚的精彩亮相到资本市场的热烈追捧,人形机器人仿佛一夜之间成为了科技赛道上的“流量密码”。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上海市智元机器人数据采集中心,探寻人形机器人背后的故事。
时间回溯到2023年2月,智元机器人在上海市张江机器人谷正式成立。这家备受瞩目的公司在成立短短时间内就已完成多轮融资,公司估值超过70亿元人民币。这背后,既有资本市场的大力推动,也有大语言模型技术突破为其智能化发展提供的技术基础。
在智元机器人4000平方米的数据采集中心里,一场关于人形机器人的数据采集大戏正在上演。这里搭建出家居、餐厅、工业、商超、办公五大类场景,包含超过两百个细分场景的任务。数百名数据采集员头戴VR眼镜、手持操作手柄,忙碌地指挥着机器人进行各种动作。
就拿厨房场景来说,一名数据采集员手持操作手柄,指挥着机器人用一只手在调料架上拿起鸡精调料瓶,另一只手轻轻打开调料瓶盖子,小心翼翼地捏起瓶内的小勺,将鸡精撒入锅中。之后,机器人又将调料勺放回调料瓶,盖上盖子,把调料瓶放回调料架。这样看似简单的动作,却需要反复采集不同位置、不同姿态的数据,才能让机器人更加智能和灵活。
在奶茶店场景下,同样是这些数据采集员,他们精心布置场景,采集机器人奶茶制作、送餐、收拾桌子等一系列过程。为了让数据更加丰富和真实,他们不断变换物品的位置,模拟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比如,在采集机器人扫地数据时,会故意将垃圾摆放在不同位置,让机器人手臂上的吸尘器去吸取。
智元机器人的数据采集工作可谓细致入微。据相关负责人介绍,数百条数据能实现比较好的倒水效果。为了让机器人掌握倒水技能,采集过程中会不断更换水壶、桌面、光照等条件,调整拿放位置及倒水姿态。经过大量的数据采集和训练,智元机器人的模型训练取得了显著成效。
2024年12月,智元机器人对百万真机数据集AgiBot World进行了开源。这个数据集相较于Google的Open X-Embodiment,长程数据规模高出10倍,场景范围覆盖面扩大100倍,数据质量也从实验室级上升到工业级标准。
在量产方面,智元机器人也取得了重大突破。2024年1月初,公司对外宣布通用具身机器人累计下线达1000台。在上海临港量产工厂内,200多名工人操作着不同的程序组装人形机器人,一些已经下线的机器人还需要进行最后的测试。该工厂年产能达到了数千台,后续还有进一步扩大产能的计划。
目前,智元机器人已交付的机器人主要用于工业生产场景和一些展馆内机器人导览介绍等交互服务场景。在工业生产场景中,机器人主要从事“PPT”工序,即Pick(抓取)、Place(放置)和Transfer(转运)。据制造部总经理张绍政介绍,在汽车制造、3C制造等场景下,机器人可以替代一些重复、机械的工作,需求量庞大。
展望未来,智元机器人对人形机器人的发展有着清晰的规划。公司计划今年走通G3阶段产品的技术路线,明后年继续向更多场景与任务拓展,并对G4阶段的产品进行布局。智元机器人研究院执行院长、具身业务部总裁姚卯青预计,人形机器人走向家用市场大约需要5年时间,届时价格可能在5万元这一级别,能从事取放东西、泡杯茶、拿快递等常见家庭工作。
从全球范围来看,各国都在人形机器人行业发力。中国凭借庞大而完整的零部件供应链、数量庞大的工科人才和专家队伍以及政府的大力支持,在人形机器人产业中具有明显优势。国信证券机械首席分析师满在朋认为,2024年是国内外人形机器人的原型机发布大年,2025年有望成为真正的量产元年。中信证券也表示,随着技术成熟,人形机器人市场需求将大幅提升。
人形机器人的发展虽然面临硬件与软件上的瓶颈,但前景依然广阔。相信在中国这片充满创新活力的土地上,人形机器人产业必将大有作为,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便利和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