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红9——9毫米毛瑟驳壳枪的来龙去脉

晨曦中的温暖如初 2024-12-12 11:24:15

毛瑟C96手枪的口径,占绝对多数的是7.63毫米,发射7.63X25毫米毛瑟手枪弹,即如下图这个枪这个弹:

因为毛瑟自动手枪并没有被德国选作制式手枪,7.63X25毫米毛瑟手枪弹也就不是德国的制式手枪弹。德国的制式手枪是鲁格P08,制式手枪弹是9X19毫米帕拉贝鲁姆手枪弹,就是下图这样的枪这样的弹: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陆军手枪不敷使用,不得不向毛瑟厂紧急订购一批毛瑟C96手枪,但提出要求,不用7.63毫米毛瑟手枪弹,而要用9毫米帕拉贝鲁姆手枪弹。毛瑟厂接下了这个订单,也接受了军方的要求,于是,改变口径为9毫米的毛瑟手枪得以批量生产。

最初生产的9毫米版本的毛瑟手枪,外形上与7.63版本的几乎一模一样。当然枪号和铭文是不一样的了。

二者最明显的区别,就是表尺的分划了。当时毛瑟手枪的大量生产型是7.63毫米M1912型,史称战时型。该型手枪的表尺分划是50~1000。

而改口径为9 毫米的毛瑟手枪史称M1916型,该型手枪的表尺分划是50~500。

那个年代,即使是资本主义文明已经高度发达的德国,当兵的也多是粗鲁之人,仅仅凭这样小小的区别,往往并不能引起他们的足够注意,这便导致了经常有将子弹装错的情况。针对这个问题,前线一些单位便使出一记土招,即在9毫米毛瑟手枪的枪柄处刻印一个阿拉伯的“9”字,以提醒枪手,避免子弹的误装。

上图即在握柄处刻了“9”字的毛瑟9毫米C96手枪。

这个握柄处的刻字“9”并没有像后期常见的那样涂上颜色,字也小,不太醒目。

因为是前线各部队自行刻印,并没有统一规格,也有字体较大的,有的字靠上,有的字偏下,啥样都有。

受战场上各部队单位在枪柄上自行刻印“9”字行为的启发,后来德陆军干脆向毛瑟厂家提出要求,要求厂家在9毫米毛瑟手枪出厂时就刻印这样的“9”字,厂家接受了这样的要求。

1917年后出品的9毫米M1916毛瑟手枪,由厂家按统一的规格在手柄处刻印“9”字,并涂以醒目的红漆。

再看右视图:

就因为这个刻印在枪柄处大大的红色的“9”字,该枪便有了“大红9”的俗称。

有资料显示,一战时的德军共向毛瑟厂订购了150000支9毫米毛瑟驳壳手枪,定货是1915年,首次交货是1916年。但直到德军在一战中战败,这个数字也并未完全兑现,而只是交付了137000余支(一说135000余支)。

战败后,因为凡尔赛条约的限制,德国不能装备枪管长度超过100毫米的手枪。9毫米毛瑟手枪和当时的7.63毫米毛瑟手枪的枪管长度一样,也是140毫米,属于禁品。

可战争结束了,短命的魏玛共和国的警察还是需要手枪的。无奈,便将9毫米的毛瑟手枪按凡尔赛条约的限制进行局部改造,将枪管改短至99毫米,并取消了可调后瞄具,更之以固定瞄具,作为警用手枪装备警察,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改型手枪:

这便是经过了局部改造的“大红9”。

当年这个凡尔赛条约,执行的并不认真,尤其对于手枪这样的轻武器,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比如条约规定德国的手枪口径不能超过8毫米,可德国人根本不理他们,9毫米毛瑟手枪的口径并没经过改造,甚至连枪柄上红色的“9”字都没有去掉。

这枪的改造并非由毛瑟厂实施,而是由其他的不知名小厂进行的。

又过了几年,那个凡尔赛条约更加显得没有约束力,德国人对“大红9”的改造也更加敷衍,后来干脆连可调的表尺也不愿意去改了。

只是缩短了枪管,其他依然如故。

再看另一面:

这便是“大红9”的简要历史了。我也只知道这么多。

需要说清楚的是,“大红9”是外来的俗称,是改开以后从外刊外网翻译进来的。旧中国很少有9毫米的毛瑟手枪进入,也从没有“大红9”的俗称。

0 阅读:7
晨曦中的温暖如初

晨曦中的温暖如初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