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古代没人敢伪造圣旨?你看圣旨第一个字是啥,一般人怎么造?

百年战争录呀 2025-02-05 16:26:07

汉元帝时期,陈汤奉命前往西域抵挡匈奴。他来到西域后发现,此处敌情发生变化,匈奴面临的情况不容乐观,处于众叛亲离的局面。

之前那些帮着匈奴的小国,也已转投大汉。若是此时出兵进攻匈奴,必然是大获全胜。

陈汤跟当时的将军说了自己的计划,将军认为他说得不错,但是在出兵之前,将军要向朝廷请示一下。

但是陈汤觉得战机稍纵即逝,已经来不及请示,于是他找出来一份之前的圣旨,谎称朝廷已经准许他们的计划。

陈汤为什么不造个假的顶用?为何非得拿以前的呢?

圣旨发展史

众所周知,我国有四大发明造纸术、活字印刷、指南针以及火药。而造纸术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一个。

一直到东汉时期,蔡伦才发明了纸,在此之前,平常人们就只能用竹简。只有王这个层次的人,才有财力使用绢帛。

在三皇五帝时期,那时候的人与人之间传递消息,少不了要亲自跑一趟,就算是王,身边也不过是多配上几个传令兵。

后来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战争推动了科技的进步,竹简和绢帛出现。尤其是竹简,几乎每个国家都在使用,有很多重要的事情也需要竹简记录。

比如一个人的罪行,如果这个人恶贯满盈,无恶不作,那么这个人就是“罄竹难书”。但是竹简的缺陷也很明显,那就是太笨重了。

每天给王传来的消息那么多,一捆捆竹简摆在王面前,像一堵墙一样,不仅运输困难,而且储存起来也十分费力。

于是王和身边的人就开始想办法,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竹子?

之后他们就想到了身上穿的布。这些布可不是一织出来就有各种颜色的,还需要后续的染色才行。

那既然在染色之前是白的,那用墨在上面写字岂不是很方便?

经过王的试验后,他发现这些布料写字确实可行,于是他便让所有的官员都用布料,也就是绢帛来传递信息。

但是这样就又出现了一个问题,一般人家穿的都是粗麻衣服,这种布料根本不适合写字,只有那种昂贵的绢帛才适合。别说平民了,就算是一般的官员都用不起。

有人向王反映了这个问题后,王这才反应过来,他也只好不再强制官员们使用绢帛。官员们嫌贵不用,但是王又不怕贵,所以王就一直使用绢帛。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他颁布了一系列“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

与此同时,他才正式将自己发布的这些政策称为“制诏”,他也为圣旨的编写制定了标准格式以及书写规范。

秦始皇自称“始皇帝”,因此他下发的命令必须得与其他人不一样。他将自己发布命令的圣旨染成了明黄色,也正是这个举动,让圣旨变成了皇权的象征。

到了汉朝之后,圣旨的用料越来越豪华,而民间却依然连最基本的绢帛都用不起。

东汉的宦官蔡伦是个管理宫廷档案馆的宦官,他在自己的日常工作中,深刻地感受到了“帛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于是他便研发出了纸。

当时蔡伦研发纸张的目的,就是为了“偷懒”。他作为宫廷档案官的官员,为皇帝运送奏折也是他的工作。

每次运送,都得拉上一车,卸车的时候都把人累得够呛,于是他才想发明一种面向平民的绢帛。但是纸的出现,并没有对圣旨产生丝毫影响。

皇帝们该怎么用绢帛还怎么用绢帛,而且玩的花样更多了。

唐宋时期,圣旨按照书写的事情不同,分为七种:一曰册书,二曰制书,三曰诏书,四曰敕书,五曰诰命,六曰御札,七曰敕牓。

这七种圣旨之间,并没有什么外表上的差别。

到了明清时期,根据官员官职大小的不同,皇帝给他们下命令时用的圣旨也不一样了。

一品大员拿到手的圣旨,用的是玉轴;二品官员收到的圣旨,用的是黑犀牛角轴;三品官员的圣旨,是贴金轴的。

三品以上大员的圣旨拿出去也能卖不少钱呢,只不过卖了会掉脑袋。

三品官员以下,四品、五品官员用的是黑牛角轴,这档次看起来就没那么高了。

而且五品官员是一道分水岭,在五品以上官员的圣旨上,皇帝会盖上“制诰之宝”,而且使用的材质也比较珍贵,是御用的“提花织锦”。

这种材质制成的圣旨是彩色的,有三色、五色、七色等,品级越高,使用的颜色也越多。

而五品以下官员的圣旨上,皇帝只会盖上“制敕之宝”,而且使用的材质也不那么高档了,就是普通的材质。

这圣旨上有这么多门道,要仿制起来,还真是不容易。

一旨值千金

想要仿制圣旨,首先得有制作圣旨的材料。前边我们刚说了,明清时期的圣旨材料高档且昂贵,而且还是御用的材质,一般人根本拿不到。

就算是民间想仿制,那也得费一番心思。因为制作圣旨所用的“提花织锦”制作工艺也不是一般的复杂。

古代的皇帝们为了维护皇权的尊贵,什么东西也得是独一份的皇家专用。瓷器里有官窑,这布料上也有御布。

官窑有自己的窑口专门烧制,所用的工艺也与民间不一样,提花织锦亦是如此,民间也织不来这种有着十几道工序的复杂织锦。

想要搞一块皇宫里的御布,就像是从皇宫里搞一件官窑出来一样,不仅难度极大,而且得手之后,还很容易被发现。

一旦发现有宫里的东西流落到民间,这可是牵扯到很多人的大案子,不知道要死多少人。

为了方便追究责任,甚至连制作圣旨的工匠也得在宫廷的监管之下。每个工匠制作的圣旨,能查到每个人头上。万一出了什么差错,这个工匠恐怕难辞其咎。

要是再赶上皇帝心情不好,这就是掉脑袋的祸事。

先是严格把控材料,再是严格把控工匠,这第三道保险,就在这圣旨本体之上。

圣旨所用的提花织锦,上面一般都会绣上一些复杂的纹饰,比如祥云瑞鹤之类的,各个朝代都不一样。

这些绣在圣旨上的花,只有宫里几位经验丰富的宫女才能绣得出来,其他人根本不会绣。

最常用的一种手段是,在圣旨的两头,各绣上一条银色的龙,用来彰显圣旨的真实性。毕竟龙这种神兽,一般人可不敢乱动。

作为从古到今,一成不变的中华民族图腾,龙形的图案可是不能随便做的,只要做上了龙,死罪肯定免不了的。

因此,在圣旨上绣龙,既能让圣旨看起来更美观,又能彰显皇权地位。当然最重要的一点,还是要利用龙这个象征,来让那些准备伪造圣旨的人望而却步。

伪造圣旨的时候,如果不绣上龙,一看就能看出来是假的;如果要绣上龙的话,在制作的过程中可就要小心了。

一字可防伪

在一些影视剧中,圣旨的开篇第一句,一定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句话仿佛成了圣旨的定式,不管哪个朝代,不管什么情况,总是这一句。

但是实际上,这句话在一些特殊的时代才会使用。

首先把这句话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说:“遵循天意登上帝位的皇上说”。

这句话的由来是战国时期的一种“五德始终”学说,有些学者认为,天下朝代的更迭,都是上天按照五行相生相克给安排好的,所以谁来当皇帝,都是上天选出来的,也就是“遵循天意登上帝位”。

这种说法在秦汉时期还比较流行,自汉朝灭亡之后,这种说法就不太流行了。

但是到了明朝,朱元璋手下的刘伯温十分推崇此道,因此朱元璋也开始信奉“上天赐皇位”的说法。

明朝有应天府和顺天府,还有一座奉天殿,也就是从明朝开始,“奉天承运”才回到了圣旨上。

因此,只有在秦汉时期和明清时期,圣旨的开头才会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其他朝代的圣旨开头只有俩字。

要是这圣旨是皇上亲自写的,那这两个字就是“制曰”,要是请宰相代写的,那就是“诏曰”。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不光用处有讲究,念法也有讲究。按照它本来的意思,这句话应该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但是为什么太监们宣旨的时候,总是在皇帝前断句?

难道不该在皇帝之后断句吗?这是因为这句话原本是出自戏文里的,为了唱戏的时候有韵律,不得不这么断。

这种事在戏文里很常见,读起来也确实比较舒服,于是后来的各种影视剧也就将错就错,一直这么传下来了。

而之所以要重点提这句话,是因为这句话里的“奉”字,便是古代圣旨的“防伪水印”。

其他的字都是后边写上去的,唯独这个“奉”字,是早就绣好的,而且必须位于右上角第一朵祥云上。

总而言之,想要伪造至高无上的圣旨,不但要有皇家的材料,还有皇家的工匠,还要懂得皇家的规矩。

这三个步骤哪个都不能少,而且每个步骤都十分艰难,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怪不得陈汤要拿以前的圣旨了,因为以前的圣旨有“防伪标志”,不怕被拆穿啊!

但是话又说回来了,要真能靠权势私下完成这些步骤,那伪造一道圣旨的意义其实已经不大了,完全可以直接逼宫登基了!

0 阅读:10
百年战争录呀

百年战争录呀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