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公安县有一个关木匠,名叫关廷福,年轻的时候和其他工匠一起干活,没有什么名气。
文学家袁中道的家族中有一个雇工病死了,这个雇工也来自一个有权势的家族,他们诱使雇工的儿子作证,向官府告状,想敲诈主人一大笔钱。
关木匠当时正拿着斧头和凿子,刚帮人盖完房子回来,听说了这件事,就连夜进城。到了早上,他私下里叫雇工的儿子出来喝酒,带他出城,大约走了四五里路,又请他喝酒。雇工的儿子喝醉了,关木匠就在一个破庙里让他过夜。
也就在那天下午,县官开庭审讯了两家的官司。可是关键证人不见,雇工家突然找不到他们的儿子了。
县官问:“你们告状时说有儿子可以作证,现在他在哪里?”雇工家无法回答。县官认为他们欺骗了自己,反而定了他们的罪。
第二天,雇工的儿子回来了,可是案件已经审判完毕,没有什么用处了。人们知道这是关木匠干的,袁氏家族都非常感激他,村里的人也开始知道有关廷福这个人,竟然如此仗义。
在村里的柞林潭边,有几百亩麦田,最初是袁氏家族的财产,可是有一个姓周的人却声称那是他的产业,连续几年打官司。
袁家无奈,厌倦了官司纠纷,就以很低的价格卖给了一个姓霍的人。于是霍、周两家又发生了激烈的争执。
在麦子成熟的时候,周家找了几十个壮汉去收割。周家几十号人带着刀枪气势汹汹扑入麦田,与霍家人打斗得非常激烈,霍家人少,许多人被打倒在地,眼看就支撑不住了。
正当霍家情况危急的时候,关木匠帮人伐木回来,正好路过这里,看到这种情况,感到非常不公平,认为周家人欺人太甚,心中非常愤怒,挥起手中的斧头不要命地砍杀过去。
这些纠纷其实都和关木匠毫无关系,可是他就见不得不平事,一见到必挺身而出。
周家人看到关木匠勇猛无伦,大惊之下全都逃跑,而关木匠已经杀死了周家的领头人。
出了人命,霍家害怕了,知道周家一定会向官府告状,估计关木匠会逃跑,他们将独自承担罪责。于是急忙叫廷福来喝酒,他一到,霍家就关上了门不让他出去。
关木匠笑着说:“不用关门,我为你家打抱不平,杀人致死,罪责我自己承担。如果逃跑,那就不是男子汉了!”
果然周家向官府告了霍家的状,但却没有提到关木匠,只想找霍家的麻烦。
县官审讯两家的官司时,不想关木匠却从旁边站出来说:“杀人的是我关廷福。周家强霍家弱,我一时看不过去,拿起斧头杀了他们,大丈夫自己做的事自己承担,怎么能把灾祸带给无辜的人,霍家没有罪!”
县官了解他的性格后,非常赞赏他的壮举,极其同情他,这样的性格太可爱了!然而他的下场也必然极惨,就在审讯中不断暗示他,要他把主谋推给霍家,自己不过只是听命于人的从犯而已。
可是关木匠始终没有改变他的说辞,坚称是自己作主杀人,县官这就没有办法了,只能按照法定他的死罪。
此后每年审讯,上级官员都怀疑这个判决,犹豫要不要判他死刑;总共经历了十几次审讯,可是关木匠始终没有改变他的供辞,最终死在了狱中。
瞧瞧看,关木匠一介家夫,大字不识一个,也不知道什么是义气和侠义。但他打抱不平,至死不屈,极有男子汉气概。现在的士大夫们遇到小小的利害冲突,就把责任推给别人,以减轻自己的责任,更何况是生死关头呢!那些就是所谓读遍天下书的人。
袁中道赞赏关木匠,可这里的乡亲们说:“他只是个囚犯而已,不值得一提。”
袁中道气愤地说:“士大夫们慷慨就义,人们就称他们为忠臣,为义士;而对这样打抱不平的人,只说他是个囚犯,囚犯,可他的行为才是真正的义士仪客!”
--出袁中道《王木匠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