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体育学院,一所靠“抓小偷”牢牢锁死热搜的学校,每年有不怕挨打的选手来挑战,也次次都要靠警察叔叔来救。
成体还有更多迷惑行为,像是老师 用周易算出逃课学生学号;最帅教练是个练出麒麟臂的小姐姐;还有至今没看懂的第27棵银杏树下等你……
图源:@成都体育学院微校园
总之,就是跟别人家的学校不一样!
毕竟除了体院,没有一所学校有这么多横冲直撞的少年肉体以及不断挥发的汗臭……
1. 很多人不知道,体院其实有两个校区。 体育系、运动系、武术系三个男生占比最大的系在大一、大二的时候会被发配去 航空港 ,像极了不被疼爱的“灰姑娘”。
其他的学生都在 一环路菊乐路口 ,享受坐拥城中黄金地段的优待。
2. 成体很小, 前门走到后门,只要三五分钟,整个学校逛一圈也不到半个小时 ; 成体又很大,有两个操场,两个室外篮球场,两个网球场,还有足球场,排球场,综合体育馆,球类馆,游泳馆,武术馆……
3. 刚进学校的时候,校门口是五环颜色,很体育精神,和校歌“你的青春是燃烧的火焰, 你的风采辉映五环 ……“相呼应。等到了毕业时候被统一成了银色,看起来像 加了五块杠铃片的杠铃 。
4. 一条道直通后门,连通菊乐路和武侯祠大街,每天无数的路人从这里通行,最高频次出现的就是外卖小哥。
后门是一扇古色古香,钉着门钉盖着黛瓦的朱漆大门, 出门就是南郊公园、武侯祠、锦里 。 体院的娃儿每天吃完饭,就能时不时去4A级景区散个步,喝杯茶。
5. 体院的建筑风格带着一丝 后现代主义的审美,后门边的 “白宫”作为学校地标建筑 ,出现在每个体院人的毕业照上。
6. 学校里有一个掷铁饼者的雕塑,大家都会喊他“饼哥”。原来摆在通往宿舍的路上,每次和闺蜜走过就会发生 “看,你的饼哥!” “不,是你的饼哥~” 这种对话。
现在的饼哥从原来的白色石膏晒成了一身古铜,被搬到了操场边上。
7. 健美比赛期间的体院,迎面走来 一排仿佛雕刻过的肌肉 ,红着脸躲避的时候忍不住用眼角的余光偷偷打量,让人可以丢掉思考的本能。
图源:@成都体育学院微校园
8. 运动系、体育系都不会忘记曾经 被 “死亡早操” 折磨了整整四年, 每天准时见到清晨6点的成都。
图源:@成都体育学院-校学生会办公室
9. 别人的学校大到可以迷路,我们学校有连成片的球场,帮助缓解眼疲劳。
10. 刚进学校的时候没见过世面,总能接到 “我在操场发现一个帅哥,你快下来看” 的电话。
一个学期之后,任何一个好看且精壮的汉子从身边走过,内心都波澜不惊。
11. 体院 男女7比3 ,而且全靠外语系、新闻系、艺术系拉高女生数量。运动系 跟老师打招呼的阵势,看着像打群架。
可是 1000个人里只有40个女生的体育系 师兄说了,他们只喜欢长得乖的艺术系妹妹,但是知道自己没戏就纷纷跑去外校搞联谊。以后请看到新闻系优秀的单身女孩子们,好吗?
12 . 运动专业的天天上课都要在操场上撒丫子奔跑;其他系别也被安排了 大量的体育选修必修课 ,什么排球、篮球、网球、足球、健美操、游泳全都会被安排一遍。
甚至还要学 运动项目竞赛规则 ,有兴趣的话还可以考几个项目的裁判证。
13. 当然运动系也还是要上文化课的,只不过进了教室之后,用什么姿势“听课”就不太好说了……
图源:体育系学长Chris
14. 和多到让人分不清的操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学校的教学楼,只有A教、B教两栋。
15. A教楼下还造了座 全国高校唯一的体育史专题博物馆,也是目前国内唯一 以中国古代体育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 。馆内的讲解员,全都是学生志愿者。
16. A教一楼是医学系的地盘,不透光的铁门里锁着泡在福尔马林里的标本,每次走过都能闻到一些味道。
也正因为这样,医学系大概是入校以后最神秘的系,仿佛从来没有看到这些教室开过门的样子。
17. 攀岩墙是整个学校最硬核的存在 ,路过时不时能看到有人吊在上面攀爬。可作为运动绝缘体,整整四年都没去体验一下,现在想想觉得浪费了大好资源。
18. 住了三年的九舍被我们叫做 “一环路酒红色女子单身公寓” ,空调是毕业之后才装的,一天都没享受过,实名羡慕一下学妹们了。
宿管胖嬢嬢是嘴硬心软的典型代表,每个门禁后晚归的夜晚,拍门把她吵醒就少不了一顿数落“你们这些女娃耍撒子耍这么晚嘛!还喝酒!真的是……“
19. 水房边的美发室也是令人匪夷所思的存在,里面维持着90年代理发店的样貌,洗剪吹染烫都只有一个阿姨一手包办。 去洗过几次头,手势娴熟价格公道。
20. 每到饭点都是选择犹豫者们的噩梦, 光是学校里面的食堂就有10个 。
五层楼的这栋是小食堂,每层都是不同风格,一楼的太阳饼、二楼的拉面、还有三楼的铁板烧是现在想起还会流口水的味道……
出了“体院林宥嘉”的奥星主打各种面。
再往前走是藏很深的世纪园,做家常炒菜, 一般四五个人A下来在15-30块左右 ,可能是怕运动量大的孩子吃不饱,每份菜的分量也是扎扎实实的。
21. 如果选择出校门吃,这道题更难答,每次都站在十字路口,靠石头剪子布来做决定。
往后门走有凭体院学生证能打折的钦善斋,皇城坝小吃,愿意走远一些的还能去耍都。
往前门直走就是刚进校就接触到的 “初代网红”婆婆冒菜 。
22. 在不少体院人心里婆婆冒菜后来慢慢被燃灯寺街上的 好实惠冒菜 取代了,15块钱装一大脸盆,除了实惠之外,味道也是在线的。
23. 再往前走到七道堰, 满江红串串见证了一届又一届体院人 的社团聚会,学生会团建,同学聚餐以及毕业的喝醉。
要是想吃得隆重一些,隔了五十米就是鸡茅店,每次家长来,喊上闺蜜们一起吃饭的时候十有八九第一餐都会选在那。
24 . 没有在大东北撑到哭的体院人,不足以谈人生。
大东北在西南民大的后门,可是却意外变成了体院“代代相传”的传统。师哥师姐们攒的局就特别爱往那带新人,每次去都能撞上几桌校友,据不靠谱的观察,运动系的男孩子偏多。
25. 学校大门口沿街的奶茶铺,面馆、米粉店已经换了几轮,一路走到 大石东路社区,四哥还在!
但凡班里有一两个四川、重庆的同学, 总是会被她们带到四哥那里去科普一下“国粹” 。
26. 以前入夜后的社区会变成一个小夜市,摆满各种摊摊,烧烤、辣鸡面、炒米线、抄手……从熄灯前一小时开始就忍不住会各种约人一起去吃夜宵, 十一点过后基本就变成了校友包场 。
可 现在再去,发现只留下了一家,到了 九、十点钟也依然陆陆续续有学生赶来。
卖辣鸡面和豇豆面, 店主是以前“帅哥抄手”的帅哥 ,他说抄手没卖多久,后来就转做起了面。
同样是辣鸡面,还是更喜欢推着车的夫妻做的。拿着塑料矮板凳在黑漆漆的小区通道,打着电筒找鸡肉,被辣到不停哈气还忍不住要多加一两。
27. 小区门口的冷串串倒是还一如既往地在摆,每次走过的时候也没少买,可突然一时之间也说不上有多少特别。
看着眼前在修的一环路,最惦记的还是一度和城管斗智斗勇,随机开张的 绝代双骄炒河粉 。
28. 刚进学校的时候发现一整个新闻系只有三个班,心头还一紧。直到第一次去演播厅上课,才发现虽然系不大,配套的资源都还是可以。
不过以后就没有新闻系了,只有新闻与传播学院。
29. 第一次学剪片子,走进 非编教室看到全套配苹果的时候隐约记得还是wow出了声,上来就学Final Cut的操作也让人觉得自己很洋了。(掐指一算也已经好多年前了!)
30. 明明是学校人单力薄的系,可是从新闻艺术节到全媒体技能大赛,全员参与一点一滴完成的汇报演出舞台,让人第一次体会到了什么叫高光时刻。
31. 总是觉得学校这也不好,那也不好。可是再次看到墙上淳朴至极的成体精神,看着年轻的小朋友笑笑闹闹的走进教学楼,突然忍不住有点鼻酸呢。
32. 再过两年,学校就要搬去三岔湖的新校区了。 不想说“成体,再见”,也说不口“新成体,你好!”
如果现在熟悉的一切都没有了的话,就再也找不回属于我那四年的成体了……
今日编辑 | 后悔没在体院耍朋友的大毛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