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方对华鹰派突然辞职,王沙会谈完后,美国要对中国换个打法?

田田评国际 2023-05-16 15:46:07

中美在维也纳的对话,已经过去了好几天。回顾王毅主任与沙利文会晤的种种细节,也能发现一些有趣的地方。比如说,美方为了表明对那次会议的高度重视,负责亚太地区事务的官员几乎悉数到场,比如说国务院亚太事务助理国务卿康达,有“印太沙皇”之称的坎贝尔,还有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中国事务主任杜如松,这些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

【这张照片上,沙利文旁边坐的就是坎贝尔】

之所以说是“几乎”,是因为还有一个人没有出现,那就是美国国务院的第二号人物,副国务卿舍曼。这让各方都感到意外。因为她在美国国务院内,几乎全权负责制定对华政策。这么重要的会谈,舍曼本不应该缺席。

最后还是布林肯揭开了谜底,在中美维也纳对话后,他宣布,舍曼即将于6月退休。

这就很有意思了,舍曼虽然已经74岁,似乎已经到了该退休的年龄。但她作为美国国务院内仅次于布林肯的实权人物,一般情况下,任期是跟着美国总统来的,也就是要干满4年,等到大选之后,美国政府班子改组,成员大换血,才会自动离任。这种核心决策人物中途退休的情况,反而比较少见。除非是个人健康或其他不可控因素,但美国政府并未说明具体原因。

【美国副国务卿舍曼】

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舍曼的退休,本质上更像是为离职找的一个比较体面的借口。更何况,虽然是退休,但舍曼的替代人选还未确认,显然过程很仓促。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布林肯需要为自己物色一个新的副手,负责美国国务院具体的对华事务了。

既然年龄问题也不构成最主要的原因,也不见得有多大说服力,那就还得从政治层面找。首先要看,舍曼何许人也?她是美国内部为数不多的资深女性外交官,政治生涯长达三十多年,先后在多位总统和国务卿底下做事。多年来,参与了美国政府大量重要的外交政策决策,经常作为官方发言人,对外界概述美国对中国的政策,当然,仍然是要竞争不要冲突那一套说辞。舍曼也得到了布林肯毫无保留的信任,对华政策这部分,几乎完全下放了职责。因此,在对华政策制定这块,舍曼的话语权不是一般的高,也在中美关系的发展过程中,扮演一个比较有影响力的角色。

当然,不仅是中美关系,在舍曼的从政过程中,她还先后与俄罗斯跟伊朗打交道。俄乌冲突爆发前,她还与俄罗斯的代表会谈,最后不欢而散。

【舍曼是美国务院内仅次于布林肯的实权人物】

那么舍曼又是什么样的外交风格?我们只要看,拜登政府上台以来,不管是中美,还是美俄,又或者是美伊关系,都在肉眼可见的恶化,就能得出一个大概的结论。中俄伊在各个方向上的合作关系愈发密切,舍曼推动的外交政策或许也有一份力。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舍曼自从开始负责对华事务后,美国对中国采取了创纪录的制裁、出口管制和其他不友好行动。今年2月,她在美国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作证时明确表示,国务院正在将其工作“现代化”,并将会“继续从军事、外交、经济等层面反制中国”。

【正常情况下,舍曼的任期是跟着拜登走的】

这些都表明,舍曼制定的对华政策,不是一般的强硬,她虽然是在民主党政府当差,但用的仍然是特朗普时代的打法,总体上可以归为“极限施压”那一套。特别是,此前中美之间出现所谓的“气球风波”时,负责处理相关事务的,真是舍曼。后来的发展,我们都知道了,本来中美之间好不容易出现的对话积极氛围,被美国那边不理智、不专业的应对方式打散得很彻底。那之后,中美关系一直处于低水平运行的状态,这期间美方不断放风说有意安排布林肯重新访华,也可能是出于舍曼的建议,但中方始终没有答应,这就是一个很明确的信号。

那从这个角度来看,舍曼之所以没有出现在中美维也纳对话中,倒也情有可原。一个比较有说服力的解释就是,舍曼主张的对华极限施压的政策,已经不符合这次中美对话的基调,甚至不排除这样一种可能性,早在中美这次对话开启之前,舍曼很有可能已经被边缘化了。那对于一个政客而言,其主张不被广泛接受,政治生涯确实也算是走到了尽头,选择退休也是情有可原。

【舍曼的强硬方针,已经行不通了】

不过,舍曼的退休,并不能代表美国对华政策,将在短期内迎来一百八十度的转变,也不必指望新的国务院二号人物上来,会对中国换个打法。她的离开,更多是表明,拜登政府多少已经意识到,过去极限施压的套路,面对中国已经很难再取到预期的效果。特别是,在台海、俄乌、双边合作等领域,美国都有与中国保持沟通的硬性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一味主张对华遏制到底的舍曼,显然很难把握中美博弈的尺度。过去中美关系的恶化,也证明了这一点。或许这才是她“退休”的根本原因。

0 阅读:146
田田评国际

田田评国际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