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热闹的商场中,人们精心挑选着商品,目光往往被那些知名品牌吸引。
当你满心欢喜地买下一件标有熟悉品牌的商品后,却可能发现质量远不如预期。
曾经备受信赖的品牌,从日常衣物到小家电,诸多商品都被贴牌,消费者又该如何辨别真伪?
吊牌生意的“玄机”所谓 “吊牌生意”,即品牌商将商标授权给工厂,让其生产挂有该商标的商品,而品牌方自身几乎完全撒手不管。
如此一来,品牌方无需操心生产线,也没有库存压力,只需出租商标便能坐收分成;工厂则借助品牌的市场口碑,高价售卖产品。
看似双方得利,实则危机四伏。
这其中,商品质量的把控成了大问题,品牌方只关心商标收费,产品的工艺和用料是否达标,根本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内。
而小作坊或经销商为降低成本,多采用廉价材料和粗糙工艺,导致商品质量每况愈下。
消费者出于对品牌的信任购买商品,却在这场游戏中沦为最大的输家。
授权产品真假难辨,售后问题频频爆发。
从网购平台到实体店,“正品” 吊牌成为商家吸引顾客的法宝,但翻看用户评价,“质感差”“寿命短” 等抱怨比比皆是。
消费者花费真金白银,换来的只是品牌溢价的幻影,而非真正的品质保障。
更为可悲的是,这种模式不仅坑害了消费者,也在逐渐拖垮品牌自身的信誉。
差评不断积累,口碑崩塌,曾经的品牌形象也将荡然无存。
这看似简单的 “授权生意”,实则是品牌信任滑坡的开端,并非品牌发展的助推器,而是埋葬品牌价值的深坑。
万物皆可贴牌曾经,南极人以保暖内衣打响品牌,收获良好口碑。
如今的南极人已不再局限于布料与针线的天地,从服饰到家纺,从家电到零食、生活用品,仿佛没有什么领域是南极人不敢涉足的。
在购物平台上搜索 “南极人”,众多挂着其吊牌的商品如潮水般涌现,仿佛这个品牌无所不能。
可这些商品真的都出自南极人之手吗?答案恐怕令人失望。
品牌授权让南极人舍弃了经营多年的生产与销售环节,摇身一变成为专注于 “卖吊牌” 的企业。
核心产品保暖内衣已不再是重点,取而代之的是横跨多个领域的低成本贴牌商品。
保暖内衣的名气带来了吊牌的溢价效应,于是各类小作坊与经销商纷纷趋之若鹜,争着与南极人签约。
哪怕是从未涉足的领域,只要缴纳授权费用,就能挂上南极人的商标。
这种 “万物皆可贴牌” 的商业模式,为南极人带来了丰厚的收入,但也埋下了不小的隐患。
对南极人而言,轻资产运营的确让品牌在短期内获利颇丰,甚至一度被誉为 “电商明星”。
在疯狂扩张的背后,却是品牌对质量管控的逐渐失控。
小到袜子,大到家电,授权商品的品类不断增多,可授权商的质量水平却参差不齐。
部分商家为抢占市场、压缩成本,不惜采用最廉价的原料和工艺,致使消费者怨声载道。
从耐用性差到质量不过关,这些问题一点点侵蚀着品牌的信任基石。
令人感慨的是,南极人的贴牌模式引发了跟风潮。
被贴牌“绑架”的品牌们当南极人开启 “吊牌生意” 并从中获利后,众多品牌纷纷效仿。
从北极绒到恒源祥,从俞兆林到花花公子,乃至浪莎、雅鹿等老牌企业,都踏上了这条道路。
这些品牌曾以出色的品质和巧妙的营销策略,在消费者心中占据了重要位置。
贴牌经营的兴起,让它们逐渐背离了最初的坚持,甚至被这门生意所 “束缚”,难以自拔。
北极绒是较早意识到 “吊牌经济” 潜力的品牌之一,曾因物美价廉备受消费者喜爱。
可自从转型成为吊牌商后,市场上的北极绒商品不再局限于保暖衣物,而是拓展到了床上用品、鞋袜,甚至厨房用具等领域。
批发市场中的众多杂牌货,贴上北极绒的吊牌后,便能身价倍增,但其质量却未必能与之匹配。
在利益的驱使下,北极绒逐渐被海量的授权商品所淹没,原本清晰的品牌形象也变得模糊不清。
恒源祥同样放弃了多年经营的生产线,将重心转向品牌授权。
曾经的 “羊毛制品专家”,如今成了卖吊牌的典型代表。
市场上不仅有恒源祥的毛衣,还有围巾、床品,甚至电器类商品,这些贴牌商品质量良莠不齐,但凭借恒源祥的名号却能以高价出售。
恒源祥对授权商品的质量监管不力,导致消费者对其逐渐失去信任,这种转型虽在短期内带来了利润,但却消耗了多年积累的品牌价值。
国际品牌花花公子的加入更是令人惊讶,原本以优雅与奢华著称的它,如今其商标出现在了保暖内衣、童装以及一些日常家居用品上。
大多数消费者并不知晓,这些商品与花花公子原品牌已几乎毫无关联,只是一些中小作坊支付授权费后生产的贴牌货。
这种短视的商业策略,致使花花公子在中国市场的口碑大幅下滑。
俞兆林、浪莎、雅鹿等品牌也紧随其后,试图通过贴牌经营分一杯羹。
俞兆林从最初的保暖内衣领域扩展到男女装、家纺、居家用品等,市场上授权商品泛滥,质量大不如前。
浪莎曾凭借高品质袜子赢得市场,但贴牌策略使其产品从袜子延伸到内衣、家居服,甚至毛毯等,且因质量问题屡屡登上消费者投诉榜。
雅鹿在经营困难时选择授权贴牌以维持生存,如今也陷入了与贴牌商的纠葛之中。
贴牌经济犹如一把双刃剑,虽降低了品牌方的投入成本,但也割裂了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信任。
吊牌成为了品牌与消费者沟通的唯一纽带,当吊牌背后的商品质量无法保证时,这条纽带迟早会断裂。
无论是国内的南极人、恒源祥、俞兆林,还是国际的花花公子、皮尔卡丹等品牌,都面临着同样的困境:
吊牌生意曾让它们获利颇丰,但如今却将它们牢牢地束缚在贴牌模式的 “战车” 上,重新树立品牌声誉,似乎成为了它们难以跨越的难题。
而在这一过程中,真正受伤的不仅是品牌本身,还有那些花费高价购买吊牌商品的消费者。
贴牌模式随着时间的流逝,质量问题接二连三地出现,消费者的耐心渐渐被消磨殆尽,贴牌模式的弊端也日益凸显。
南极人、恒源祥等品牌试图摆脱 “吊牌王” 的标签,但这条转型之路谈何容易。
南极人收购了多个国际品牌的商标使用权,期望借助新的市场开拓增长空间。
但想要改变消费者对其低端贴牌的固有印象,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品牌授权商鱼龙混杂,授权商品的低质量问题屡屡发生,导致市场对南极人的整体认知难以转变。
与此同时,重新恢复自有生产线、加强质量把控,需要投入高昂的成本和精力,且这些投入短期内难以见到成效。
撕掉贴牌标签的关键在于恢复品牌信誉,这不仅需要时间,还需要策略的支持。
品牌方不仅要制定严格的授权规则,还必须对授权商品的生产、销售进行全面的监督和整改,这意味着品牌必须在盈利与品控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点。
对于早已习惯高毛利、低投入的品牌来说,重新投入巨资打造自有生产体系并承担相应风险,无疑是巨大的挑战。
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是多年积累而成的,一旦这种信任被透支,重新建立将困难重重。
当消费者发现新品牌依旧是旧模式的延续时,品牌声誉的重建将更加艰难。
也许,贴牌模式带来的短期红利终究只是 “竭泽而渔”,当吊牌背后的光环褪去,品牌能否回归品质将是真正的考验,这不仅是贴牌品牌面临的难题,也是整个市场生态需要深刻反思的问题。
那不得不提飞利浦了
不劳而获贴个牌就赚钱,[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