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永《真草千字文》高清墨迹本

丹青书道 2024-07-22 11:17:09

智永和尚,其生卒年虽不详,然为南朝时期一代高僧,法名智永,字乃法极,出自书圣王羲之的七世孙,系王徽之第五子后裔,故里位于会稽山阴,即今日浙江绍兴之地。因其佛学修为深厚,被尊称为“永禅师”。智永和尚承袭家学,书法造诣非凡,将先祖王羲之的墨宝《兰亭序》奉为传家之宝,携至云门寺妥善保存。云门寺,古称永欣寺,内设有书阁,智永禅师于此阁之上,潜心书法二十载,留下“退笔冢”、“铁门槛”等佳话,传颂至今。

智永和尚的书法艺术,历来备受推崇。乐安薛氏赞其:“智永精妙地传承了家法,成为隋唐书法学习的典范”;都穆在《寓意编》中赞誉:“智永的真草千文真迹,气韵生动,堪称神品,位居天下法书之首”;解缙以“智永如瑶台雪鹤,独立高标”来形容其书法之卓越;韦续在《九品书人论》中评价:“智永的正草书法,居于品上之列”;《宣和书谱》编纂者宋人亦称:“智永笔力遒劲,真草兼备,充分继承了祖风”。唐代张怀瓘在《书断》中评价:“智永法师继承远祖王羲之的遗风,专注精研,其真草书法各擅胜场。其书风平和,如平途良马,大海宁静,既有道家风范,又得王羲之书法之精髓。智永兼善众体,尤以草书为佳,其气韵虽不及欧、虞,但精熟超越羊、薄。”张怀瓘将书法分为神、妙、能三品,智永之行书列入能品,而隶书、章草、草书均入妙品,足见其书法成就之高。

然而,也有观点认为智永的书法过于固守王氏家法,缺乏创新精神。例如,李嗣真在《书后品》中指出:“智永书法虽精熟非凡,但遗憾的是缺少新奇之态。”对此,苏轼在《东坡题跋》中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智永禅师的书作骨力沉雄,体态兼容众妙,其精深造诣至极,反而呈现出一种疏朗淡雅的风貌。如同欣赏陶渊明的诗,初看似散淡不羁,但反复品味后方能领悟其奇趣所在。”苏轼进一步阐释:“智永禅师意在保存王氏书法的典型,使之成为各家学习的典范,因此刻意沿用旧法,非不能创新求变,而是其意境已超越常规。将其书作置于欧、虞之下,实非公允之论。若还有人质疑其作品为临仿之作,那更是低看了智永的书法成就。”

智永和尚的《真书千字文》对日本书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早在唐代,这部作品便随着归化僧人和遣唐使的脚步东渡日本,成为日本书道发展的重要参照。目前传世的智永《真书千字文》主要有两本,一本是唐代传入日本的墨迹本,另一本则是保存在陕西省西安碑林的北宋董薛嗣昌石刻本。

《真草千字文》在北宋宣和内府时期仅存七卷,而到了南宋至今,仅剩一卷传世。现存《真草千字文》的墨迹虽开首两行有所残缺,但其余部分保存完好;缺失部分已根据“关中本”补全。所谓“关中本”,是薛嗣昌在大观三年根据长安崔氏所藏真迹摹刻上石,亦称“陜西本”,原刻石至今仍存于西安碑林,其精工之极,令人无复遗恨,虽与墨迹相比略显差异,但仍是上乘之作。

智永的《真草千字文》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这部作品是他在晚年以《千文字》为蓝本,用真、草两体书写的四言文章,便于初学者诵读和识字。此类文章古已有之,而以梁武帝命周兴嗣所撰的千字文最为著名,许多名人的书写作品也因此流传下来。从书史的发展角度来看,智永的《真草千字文》在规范作用上超越了东汉蔡邕所书的《熹平石经》。

《真草千字文》法度严谨,笔笔不苟,其草书各字分立,运笔熟练,飘逸中不失古韵,其书风温润秀劲,兼而有之。宋代米芾在《海岳名言》中评价:“智永临集千文,秀润圆劲,八面具备”。苏轼亦评:“精能之至,返造疏淡。”此书不仅代表了隋代南书的温雅之风,更继承并总结了“二王”正草两体的结体和草法,从体法上确立了其典范地位。

智永《真草千字文》墨迹本(传)

0 阅读: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