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8日这一天,长沙人可能不会忘记。湘江科学城一口气签下36个大项目,总投资加起来有415亿元。这数字放在整个湖南来看都算得上是大手笔,更别说其中还涉及超过一万亩土地的拆迁腾退。从地图上看,这片位于湘江西岸、跨长沙湘潭两市的区域,正在经历一场翻天覆地的变化。
拆出来的科技新城站在湘江科学城核心区,眼前全是脚手架和混凝土搅拌车。就在一年半之前,这里还住着30多个村组、将近一万户人家,现在却变成连片的大工地。根据官方公布的消息,征拆过程中采用了“货币补偿加安置房”的方式,光核心区就腾出超过一万亩土地。被拆迁的村民多数搬进了白泉TOD综合体附近的安置房,那里正在建设科学家公寓和全球美食街,说是要搞成“24小时都热闹”的地方。

腾出来的空地也没闲着,平均每天砸进去1.5个亿。最显眼的要数湖南钢铁技术研究院的工地,还有中车集团的新研发中心。不过要说投资最大的,还得看湖南师范大学和湖南大学的新校区——前者一期砸了56亿,后者更是豪掷100亿,两个学校加起来能塞进去两万多个学生和老师。
大学校园里的科技革命湖南师范大学这次搞的新校区有点意思。大家都知道这学校文科厉害,可新校区偏偏要搞人工智能、量子科技这些工科专业。从曝光的规划图来看,教学楼长得跟科幻电影里的实验室似的。马路对面就是湖南大学的新地盘,听说要建95万平方米的校舍,重点研究半导体和生命医学。这两所211大学突然转型搞工科,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是在给长沙培养工程师——按照省里规划,到2028年得新增10万高端技术人才。

除了大学,这块地方还吸引了7家世界500强的研发中心。彭先觉院士带着团队搞的“先进聚变研究所”特别引人注意,他们研究的“Z-箍缩混合堆”技术,说是能用核聚变解决能源问题。还有丁洪院士和王秋良院士合作的质子肿瘤治疗项目,已经在搭建设备生产线了。照这个势头发展,三年后这里的总产值估计能冲到800亿。
住在科技城里是啥体验为了让科技人才安心搞研究,政府把衣食住行都考虑到了。地铁3号线要往南延伸到湘潭,5号线往西接到梅溪湖,云巴电车像蜘蛛网似的把各个园区连起来。教育配套更是下血本,长沙市一中新校区明年就要开学,从小学到高中全包圆,旁边还规划了3所国际学校。
最让人期待的是中央绿轴公园,设计图上看像个超大号的生态走廊,两边分布着实验室、商场和住宅楼。负责规划的人说,以后科学家下班走十五分钟就能到家,路上还能顺便买菜接孩子。不过现在周边还是一片工地,超市餐馆都没开业,住在这里的拆迁户偶尔抱怨:“安置房盖得比工厂慢,过渡费也不见涨。”
钱砸下去的问题也不少这么大动作难免有争议。有些村民拿着补偿协议找记者,说安置房建设比原计划晚了三个月。产业规划方面也有人担心——武汉光谷的生物医药、合肥科学岛的量子通信都已经形成规模,长沙现在重点搞智能网联汽车和航空发动机,能不能拼得过还是未知数。省社科院的专家提醒:“别贪多嚼不烂,集中精力做好三四个领域更靠谱。”

还有个隐忧是钱不够用。虽然这次签了415亿的大单,但比起武汉、合肥每年上千亿的科技投入,长沙的研发经费强度还差着0.5个百分点。更别说南边还有个融城片区在搞奥体中心和国家医学中心,两边都在抢资源。
长沙的双城记有意思的是,就在湘江科学城热火朝天搞建设的时候,河对岸的南部融城片区也没闲着。那边计划投资139亿建奥体中心,还要搞国家医学中心。这种“东西两边同时开花”的架势,既显示出长沙冲击新一线城市前列的决心,也让不少人担心会不会分散了精力。

从最新发布的科技城排行榜来看,长沙已经冲到全国第12名,比去年进步了5个位次。不过要真想和武汉、合肥组成“中部科创铁三角”,湘江科学城这415亿的投资只能算是个开头。有知情人士透露,后续还有更多院士团队项目要入驻,光是今年就要再引进3个世界500强的研发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