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酉政变:慈禧从幕后走向台前

小卒话史 2024-10-09 15:44:53

文|小卒话史

说起晚清历史,慈禧太后是绕不开的人物。慈禧是晚清朝廷实际掌权者,不是皇帝胜似皇帝,是一个进入暮年的女王。

慈禧从进宫开始到当上懿贵妃成为太后直至她去世,控制清政府长达48年。封建社会男尊女卑,而且慈禧的家世不算显赫,她是怎么做到一点点控制清政府,而且满朝文武王公贵胄都听命于她,这得从1861年说起。

这一年是农历辛酉年,当时慈禧在北京,咸丰帝死后她发动了一场政变,历史上称为辛酉政变。慈禧自此开始垂帘听政,开始了她的掌权模式。独木难成林,凭慈禧一己之力不可能完成辛酉政变。

1860年8月,英法联军逼近北京,9月23日,咸丰帝以外出打猎的名义,紧急逃往热河避暑山庄。10月6日,英法联军冲进圆明园,把这座皇家园林给烧了。可咸丰帝在热河并不消停,还是继续沉湎于酒色,咸丰帝本来身体就不怎么好,加上火烧圆明园这事,对他打击都很大,到1861年7月份的时候,咸丰帝身体已经快不行了。

咸丰帝跟慈禧育有一子载淳,也就是后来的同治皇帝,此时的载淳才6岁,咸丰弥留之际就在想,孩子尚幼,如何做得皇帝,谁来辅佐是个问题。咸丰最后把怡亲王载垣叫到跟前,又让郑亲王端华,户部尚书肃顺,这些人就是有名的“顾命八大臣”,咸丰帝当他们的面托孤,让他们好好辅佐载淳。与此同时,咸丰颁2枚御印玉赏和同道堂,然后分别交给慈安太后钮祜禄氏和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

咸丰规定,但凡今后国家大事,须经两宫太后两枚御印同时加盖使用才能执行。换句话说,八大臣共议国事,两宫太后都有一票否决权。咸丰希望通过这一互相制约体制,来保证儿子顺利继承皇位并平安执掌大清江山社稷。

咸丰帝这么安排有他自己的想法,自己在位时,朝堂上有三股政治势力让他有所忌惮,头一个就是慈禧太后的势力,那时候她还是懿贵妃的身份,作为载淳的生母,母凭子贵,有自己的党羽,不少人暗中听命于她。慈禧很聪明,也很有政治头脑,更重要的是她有政治野心,犹如当年武则天,皇帝身体抱恙时,她还能代为批阅奏章,很有才华,以她为首的帝后派势力不容小觑。

第二派政治势力是以恭亲王奕䜣(人称“鬼子六”)为核心的势力团体,朝中也有不少王公大臣像豫亲王义道、军机大臣文祥、大学士桂良,还有吏部尚书、刑部尚书等等,这些人形成叫北京派,以奕䜣为核心。

第三派是以户部尚书肃顺、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等,以这些人为首的派别,可以称之为热河派,因为这些大臣是跟着咸丰跑到热河去避难,他们对咸丰帝可谓忠心耿耿。

有政治眼光的帝王不会让一股势力一家独大,也不会任各种势力此消彼长,他必须对各方势力加以干预和制衡,才能保证江山稳固。如何平衡派系,就能充分显示出一个帝王的驭人之术。

咸丰帝知道懿贵妃才能出众,为人处世有头脑而且很霸道,如果日后她专权的话恐朝纲混乱。因为懿贵妃的位置在皇后之下,当时的皇后是钮祜禄氏,就是后来的慈安太后,所以咸丰帝弥留之际将钮祜禄氏叫到跟前,给她下了一道密旨,说自己死后,若懿贵妃专权跋扈,你作为东宫肯定要压她西宫,就拿出这道密旨,以我的名义处死她。

咸丰自以为是这么做就可以安枕无忧,其实他看错人了。慈安太后为人懦弱,不喜欢生事,所以到最后对慈禧完全不构成威胁,但咸丰以为这就足以形成制约了。

如何对付奕䜣呢,这“鬼子六”是他的亲兄弟,当时朝廷很多人认为奕䜣聪明,可是那时候的八旗子弟早已腐败透顶,也就是奕䜣算是为数不多的还能马上射箭的文武全才。咸丰登基后,有段时间内,他还很器重这个弟弟,任命他为军机大臣,但过了两年咸丰又把他废了。西方列强入侵时,咸丰把奕䜣留在北京,奕䜣一开始也很害怕,但是皇命压身,他必须硬着头皮上。洋人觉得奕䜣办事很靠谱,所以很多事情就直接找奕䜣。可咸丰觉得奕䜣所表现出来的才能让他有所忌惮,担心自己死后儿子登基,这位叔叔肯定要使绊子甚至造反,都是易如反掌的事,再想起身边那几位,载垣、肃顺等人,他们是朝中权臣老臣,因此就把载淳登基的前前后后托付于他们。

两宫太后掌管御赏和同道堂两枚御印,两人都拥有一票否决权,由他们制约辅政八大臣,由八大臣主持朝政。咸丰生前建立这套权力体制,让恭亲王一边凉快去。

咸丰帝死后,皇后和懿贵妃都成了太后。按理说载淳是自己亲生儿子,慈禧太后母凭子贵,应该集无尚荣耀于一身、满朝荣宠于一身,但慈禧不这么想,她反而浑身战栗,因为以肃顺为首的顾命八大臣非常骄横,咸丰在的时候,这些人对她客客气气,咸丰一死,她发现八大臣没拿他们孤儿寡母当回事。

慈禧觉得这么下去不是事,决定赶紧扶咸丰帝灵柩回北京。相较于慈安,慈禧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夺了八大臣手里的大权。慈禧确立了两步走:一个是东宫慈安太后,一个是恭亲王奕䜣。

慈禧一想慈安太后为人懦弱,自己随便使点手腕就能将她拉拢过来,而且慈安也对八大臣的专权不满意。慈禧就来到慈安面前,一口一个姐姐叫着,声泪俱下,其实慈禧比慈安还大,就哭诉着说形势不妙,我们孤儿寡母肯定要受欺负,八大臣不除,我们朝不保夕。慈安看慈禧这么情真意切,心就软了下来,说有自己在,肯定会跟慈禧站在一边,不会任由八大臣胡来。就这样,两宫太后完成了阵线统一。

如何拉拢恭亲王奕䜣?由于太后的身份,她不便直接召见,就准备派个心腹过去游说。伺候过慈禧的有大太监安德海,后来有李莲英,后期的小德张。小德张没伺候慈禧几天慈禧就去世了,后来他伺候隆裕太后。当时慈禧就派安德海火速从热河赶往北京去找奕䜣。

奕䜣此时也非常头疼,因为咸丰死后,八大臣只给他报了信,皇帝死后成立一个治丧委员会,可自己居然不在委员会名单之列,就琢磨八大臣可能对自己不利,只知道让自己留在北京处理烂摊子,可后宫的事他一概不清楚。而且自己跟洋人谈判,无非就是割地赔款,到最后自己成了卖国贼,什么屎盆子都会扣到自己头上,所以奕䜣越想越气。奕䜣觉得首先要分清敌我,必须团结真正的朋友,才能合力对付敌人。正在焦头烂额时,安德海找到自己。安德海传达了慈禧的意思,奕䜣当即拍板,行啊。小叔子和嫂子联手,这是一个高招。

接着奕䜣赶赴热河行宫,一是迎接哥哥的灵柩,最主要的是跟嫂子暗中碰头。八大臣一看是亲弟弟来了,也不好阻拦,但他们千不该万不该让奕䜣祭拜咸丰,不该让这对叔嫂见面。

然而就是这么短暂的会面,慈禧跟奕䜣就密谋准备在北京发动政变,包括一些细节,两人都商量妥当。

奕欣自己也在琢磨,如果没有一支可靠的军队,也成不了事。所以奕欣这时候已经把北京卫戍部队的僧格林沁争取到自己这边来。此人是一员猛将,镇压太平军镇压捻军时都立了大功,跟英法联军交手唯一一场胜利就是在天津一带歼灭了500个英法联军士兵,八大臣就认为这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城就是僧格林沁惹的祸,所以僧格林沁非常窝火,也知道八大臣弄权的话准没有自己的好,好在自己手里有兵权,恭亲王一拉拢,二话没说立即跟奕䜣站在一边。

八大臣错就错在没有夺兵权,就连咸丰身边的御林军的领队胜保都非常反对肃顺,也跟奕䜣走得很近。就这样,奕䜣很容易掌握了兵权。

外有兵权,在紫禁城还有一帮王公大臣拥戴他,这边还有两宫太后的支持,因此,发动政变易如反掌。

1861年9月23日,咸丰帝灵柩从热河起身走了5天。28日,两宫太后按照事先密谋,先行赶到北京。在德胜门外,众大臣跪地迎接两宫太后。

慈禧的轿子一落地,就开始痛哭流涕,说众大臣辛苦了,自己孤儿寡母八大臣不拿自己当回事,说他们分明就想篡位,又说了这些天的遭遇。慈禧的那些说辞也得到了旁边慈安太后的默认。

慈禧的这番操作,使得这群留守北京的王公大臣一边倒地拥护她。因为这些人当中也有不少跟八大臣有嫌隙,不想他们手中权力太大。这时候慈禧自己写了个折子,当然也是自己批,毕竟载淳还年幼没有正式登基。她准备擒拿载垣、端华两人,还没等抓这他们,肃顺扶着咸丰的灵柩也刚刚赶到,慈禧顺势拿下这三人。

紧接着,两宫太后又下一道懿旨,赐载垣和端华两位亲王上吊自缢,肃顺则斩立决。肃顺临死不跪,对奕䜣破口大骂,直言他是幕后主使,又责怪自己一时鬼迷心窍,让奕䜣抢了先。

辛酉政变一结束,六岁的载淳登基,确立同治年号,“同治”也就是一同治理。

在慈禧看来,两宫太后辅佐小皇帝一起治理国家,毋庸置疑,两宫是核心,皇帝还小,而两宫太后的核心又是慈禧。可奕䜣却想“同治”是自己跟两宫太后一起辅佐皇帝,对于两个嫂子而言,自己肯定是核心。所以,当时双方各怀心思,互相利用。

辛酉政变后,奕䜣如梦初醒,发现自己想多了,他原以为慈安不谙国是,慈禧不过一个弱女子,而自己是先皇亲弟弟,又手握重兵,可没想到这两个女人这么有心机,并着手垂帘听政。奕䜣想做最后努力,他尝试改变这种政治局面,而且还要合情合理名正言顺,否则也会成为众矢之的。

奕䜣让豫亲王义道和军机大臣文祥拟一道奏折,那边又让胜保拟一道奏折,一起建议两宫太后垂帘听政,意思就是他让两宫太后主持大局的,这是奕䜣自保策略,也是借坡下驴,不得已而为之。

可是当慈禧垂帘听政后,奕䜣发现慈禧不简单,虽然隔着一道帘,但言语中透着杀气。奕䜣眼看控制不住局面,可慈禧的弄权才刚刚开始,她把八大臣收拾了,眼前最大的敌人就成了奕䜣。慈禧此时不给奕䜣单独见面的机会,她直接召见军机大臣文祥。

慈禧写了第二道折子,虽然是奏请皇帝,可还是自己给自己批,她借用皇帝的口吻说奕䜣专权骄横、徇私舞弊,虽然查无实据,但肯定事出有因,说白了就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就这样奕䜣的所有职务被一撸到底,就当闲人给养起来。

甲午海战之后,形势大乱,朝廷无人可用,无奈之际又把奕䜣给请出来,让他继续收拾残局。不过那时候的奕䜣已经被慈禧收拾得毫无棱角,没有什么作为。

慈禧通过辛酉政变,联合慈安太后和奕䜣除去八大臣,迅速开启垂帘听政的模式,通过自己的手段,最后又扫除当初辛酉政变时的政治合作伙伴奕䜣,慈禧走了这极其重要的两步,逐渐控制了晚清朝廷大局,同时,也加速了清朝走向覆灭的步伐。

(图片源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0 阅读:41

小卒话史

简介:品读历史、分享历史,感悟不一样的历史往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