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产品都要有一个购买的理由,这样才可以变成大众追捧的产品。
3月21日,一段关于“AR”“VR”的讨论引起广泛关注。
视频内,脱口秀演员鸟鸟与科技大V差评君分别从AR、VR出发,一人将AR称为“赛博母亲”,感谢其随时随地的信息关爱;另一人则认为VR是科技平权的最佳代言,至少在VR世界,钓鱼佬永不空军。
时至今日,AR、VR这两项曾经被相互比较和赛马的技术,已跑出了自己的路径。
一边是VR在2016年迎来了自己的“元年”,仅国内就产生了超过3000家创业团队。后续时间内,由于技术不成熟、体验差、应用场景受限等问题,VR行业一度陷入蛰伏和静默状态。另一边,诞生于90年代初期的AR技术从技术萌芽、期望膨胀、泡沫破裂一路摸爬滚打而来,进入稳步爬升阶段。国内“AR四小龙”通过发布消费级AR眼镜,迅速在资本和消费市场出圈,不仅占据国内80%以上市场份额,还将这股热浪推至全球。
不可否认,AR已先VR一步切入大众生活。市场的宏图被徐徐打开,谁能从这场AR竞速中脱颖而出,成为下一个“苹果”?AR带来的颠覆性想象如今成色几何?
大厂的退与品牌的进科技圈永远不缺新鲜概念与技术。
起势于2022年的元宇宙,已成明日黄花,被炸响2023年开局的ChatGPT、文心一言、Bard取而代之。一个例证是,比尔·盖茨称:“ChatGPT是不亚于互联网和个人电脑的诞生”,同时裁掉了刚刚成立不久的工业元宇宙团队(Hololens团队)。
科技巨头们家大业大,一次次在不同技术路线试错前行。如果跑得通,那就是未来可期的第二增长曲线;如果暂时见不到光明,那么断臂止损远比烧钱续命来得更为“经济”。精兵简政、缩编降本成为科技大厂们的“标准动作”,元宇宙成为第一个被开刀的对象。
大厂选择“噤声”,几乎押下全副身家的AR创新企业们趁着这个“空档”迅速崛起。不仅收编了大厂外流的人才,扩容公司规模,还将野心表得更明,直指生态构建。
这从AR四小龙之一的Rokid的发展路径中,可窥一二。
Rokid成立于2014年,从一开始就锚定了人机交互技术。创始人CEO祝铭明曾在接受媒体时表示,“我们即将步入的AR时代,将颠覆现有的交互方式。在传统交互模式里,虚拟和现实相互割裂;但在AR时代,它们将会自然地糅合在一起,重归本真。”
2014年仅仅距离google发布第一代glass才过去2年,市场对AR眼镜还保持在审慎观望,甚至质疑不断的阶段。Rokid的初代产品是大众接受度更高的语音交互机器人;直至2018年,Rokid Glass AR智能眼镜才首次正式对外发布。
时间的相对性,在Rokid身上展现得尤为清晰:于己,历经4年才成磨成一副AR眼镜;于市场大环境,彼时的AR四小龙,两家还未成立,将将成立1年的Nreal还未拿出成型样机。Rokid Glass成为全球首款超轻量级AR一体眼镜。
当然,想要获得冷酷资本的“关爱”,必须以可见的商业化为投名状。2019年,Rokid Glass实现全面量产,为商业化进程落下确定一子。
此后,便是Rokid不断充盈产品矩阵的过程:
沉浸式AR眼镜Rokid Vision,
专门为安防、工业、教育等行业打造的Rokid Glass 2,
首款支持5G北斗防爆的AR智能头盔X-Craft,
双目衍射光波导MR眼镜Rokid Vision 2,
以及面向消费者的Rokid Air,
在不同时间节点被一一发布,实现由B至C的用户群体扩增。
“B端是一个实验田,既能够帮助大家解决问题,又能够帮我们将技术和产品打磨至成熟,将价格压至普通人能接受的程度,那么AR成为大众消费品的机会也会随之到来。”事实也确如祝铭明所述,相比C端因人而异的佩戴需求,工业、制造业、医疗等B端市场的使用频率更为固定,能更快产生价值和黏性。
与B端的诸多合作,保障了Rokid的公司营收,也为后续现象级C端产品Rokid Air打好了技术与价格基础。
据了解,售价2999元的Rokid Air上市短短3个月,就在KICKSTARTER、亚马逊、天猫等国内外多个渠道稳定占领AR销售榜前列。不久前,祝铭明还在朋友圈官宣,庆贺Rokid Air 6万台售罄。
图/unsplash
设备、系统、工具,我全都要Rokid以AR眼镜传名于业界,但在祝铭明眼中,这样的定位还是过于狭义,甚至属于“没看懂Rokid”。
目前,Rokid在杭州、硅谷设立研发中心,杭州是全球研发总部,而硅谷的实验室则致力于计算机视觉和人体传感等交互技术的研究。无论杭州还是硅谷,都服务于Rokid的定位——专注于新一代人机交互技术的产品平台公司。
“AR产品跟其他的不一样,它将慢慢接近人机交互最后那个‘革命爆炸点’。在人机交互发展到成熟的AI时代里,AR眼镜会是一个持续很久的形态。一个把人从小小手机屏幕里解救出来的东西,它最终将指向AI技术。”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Rokid最初会去造机器人、智能音箱,后面又开发了AR眼镜,推出设备终端Rokid Station。甚至是在最新一次发布会——3月21日Rokid OpenDay上,接连推出三款重磅级产品:消费级AR眼镜Rokid Max、操作系统YodaOS-Master以及AR空间创作工具“灵境”。
图/Rokid Max,图源Rokid
这是一场关于AR“设备、系统、工具,我全都要”的世界宣告。
官方信息显示,Rokid Max的动人亮点包括但不限于:视觉上采用全新BirdBath模组,FOV达到50度,相当于6米外215英寸超高清大屏的效果;听觉上搭载瑞声科技首款AR专用超线性扬声器,隐私保护处理再提一级。这是硬件层面的技术能力堆叠。
除此以外,Rokid Max对内容生态扩容再造,将社交、办公、游戏等领域的需求重新满足一遍,升级用户体验。场域层面,与造车新势力理想、小鹏合作推出“Rokid Max+智能座舱”模式,将乘车环境变成集可移动的、集观影娱乐办公于一体的智能座舱空间。
图/车载合作,图源Rokid
硬件的舒适体感、丰茂的内容生态以及多场景开发,对于处在初期的AR眼镜而言,缺一角都可能造成产品的覆灭,“每一个产品都要有一个购买的理由,这样才可以变成大众追捧的产品。之前的几波AR热潮,花大几千甚至上万元买一个AR硬件,既不能观影又不能游戏,也解决不了实际生活问题,消费者为什么要买单?”祝铭明说道。
其他两款产品,YodaOS-Master系统从芯片优化、硬件设计、软件架构还有AR算法等方面升级,首创基于单摄像头即可实现SLAM、3D裸手交互、第一视角分享、视觉定位VPS等能力。
图/YodaOS-Master操作界面,图源Rokid
AR空间创作工具“灵境”打破了AR创作需要专业人员、专用设备、专用技能的限制,让创造AR空间的时间从周甚至半年,缩短到一周、数天甚至片刻。
图/“灵境”体验图,图源Rokid
2022年8月,Strategy Analytics执行总监兼《元宇宙设备预测2014-2027》作者David MacQueen在接受采访时指出,2021年AR设备出货量大约33万台,仅占元宇宙设备的1%多一点,而到2027年,其占比将增长到64%。这样的乐观情绪也在祝铭明身上体现,他相信随着芯片、光学、电池等关键能力的不断突破,2026年左右,AR将到达行业的成熟时刻。
AR牌桌挤满对手,市场静待“奇点爆炸”。对Rokid而言,用硬件、软件、生态的多维探索,去铺垫这项新科技的早期成长,是正确且必须的准备。(文|左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