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合肥包公祠(倪玉)

京都闻道阁 2024-07-10 09:45:19

文丨倪玉

包公祠坐落在合肥市包河区芜湖路72号,下榻的酒店距离包公祠直线距离不到3公里,按照导航指引驾车不到十分钟便到达了包公祠停车场内。景点的大门与停车场最近不过10米远,走近一看,今天上午要参观包公祠原来全名是包孝肃公祠。景点大门上还悬挂国家4A景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等牌匾。1961年,包公祠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

扫码快速进入,直行50米左右,迎面白墙青瓦建筑上“包孝肃公祠”五个竖排的大字格外抢眼。包公祠为封闭式四合院组成,主建筑是包公亭堂,端坐包拯高大塑像,壁嵌黑石包公刻像,威严不阿,表现了“铁面无私”的黑脸包公的凛然正气,王朝、马汉、张龙、赵虎四大护卫站立两旁,一种令人倍感威严的气氛充满亭堂。包公祠内不仅有展示了包大人生平介绍,还有著名的龙头铡、虎头铡和狗头铡。包公故事蜡像馆在祠堂正殿东边,内有三组蜡像故事,人物塑造逼真传神。

包拯,出生在庐州合肥(今合肥肥东),曾出任北宋龙图阁直学士、天章阁待制、礼部侍郎、开封府尹,故世称“包待制”“包龙图”。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享年六十四岁。获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后世称其为“包孝肃”。为了纪念这位刚正不阿,为政清廉的清官,宋治平三年(1066年)后人专门修建了公祠,现存祠堂建筑为清光绪八年(1882年)李鸿章捐银修复,资料介绍包公祠占地面积为1公顷。

亭堂西面配以曲榭长廊;东面有一六角龙井亭耸立,内有古井,号“廉泉”, 李鸿章侄孙李国蘅曾为撰文《香花墩井亭记》,文中记述了昔日一太守游览包公祠,喝此井水,头疼不止,后得知太守是个赃官,才有此报应,李国蘅曰“不廉者,饮此头痛欤”,故名廉泉井。此井在包公祠内,虽非包公所挖,但后人为纪念包公,又称为“包公井”。

包拯为官不论职位大小,始终秉持不畏权贵,不徇私情,清正廉洁,令行禁止,被誉为“包青天”,成为家喻户晓的“清官”典型。包公历史文化长廊,在包公祠的西边,独立院落,内墙精心布置,内容丰富多彩,向游人展示包公的令人敬佩的人生。屋外高高耸立的毛竹,伴随微风呼呼作响,守候着包公历史文化长廊。

包公祠三面临水,包河的水将其与别的景点隔离开了,自成一体。包河里的鱼脊背漆黑,被称为“铁面鱼”,包河里的藕为七孔红花藕,鲜嫩而且断之无丝称为“无丝藕”,合而为一即是“铁面无私”,河边的风趣介绍让人大开眼界。

春节刚过没有几天,南方的春天已经让人提前显现端倪,桃花吐艳,梅花飘香……包公祠现在已经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和党风廉政教育的好地方,景区虽然不大,对包公精神的弘扬和廉政宣传栏却增彩不少。

廉政建设无小事,包拯的一身正气、大公无私高贵品质,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去践行、去光大!

☆ 作者简介:倪玉,笔名海无边、一言、宁浦、王玉,系海军大连舰艇学院自主择业军官,自由撰稿人,现任大连星海会展商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20年军旅,3次荣立三等功。曾任中国军事写作协会会员,《中国贸易报》《消费日报》《中国海洋报》《中华建筑报》《海军杂志》等多家报纸及杂志记者、特约记者、特约撰稿人,著书及参编教材累计32部,发表新闻作品、文学作品、评论作品1000余篇,获各类征文奖近100项。从事会展业20年,撰写各类策划案、相关材料及发表推文超1000余篇(份)。

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编辑:易书生

1 阅读: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