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下乡知青返城热潮,刘艳杰却选择留守北大荒嫁给哑巴

风旭历史故事 2025-01-11 19:16:39

1955年,毛主席提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激起了无数青年人的热情。这一口号很快成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引领旗帜,从那时起,共青团积极响应,组织农场活动,动员青年们投身垦荒事业,为国家的农业发展贡献力量。

刘艳杰,这位地道的东北姑娘,在1968年不顾家人的担忧和反对,毅然选择了前往鹤岗的普阳农场,开启了自己的农垦生涯。她的决定并非一时冲动,而是深受当时社会氛围的影响,以及对个人成长和理想的追求。

刘艳杰是家中五个孩子中身材最小的,但她性格却十分坚韧。因为身材的原因,母亲一直担心她在学校会受欺负,所以让她晚些入学,直到10岁才开始接受正式的教育。

图片来源于网络

1967年,年仅19岁的刘艳杰完成了初中学业。那一年,“知青热”席卷全国,看着身边的同龄人一个个投身到农村,接受再教育,为农村的建设挥洒青春,她也被这股热潮所感染。尽管母亲强烈反对,担心她无法承受农村的艰苦生活,但刘艳杰却下定了决心。

当时,父亲微薄的薪水要支撑起一个七口之家并不容易。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减轻家庭的负担,同时也为农村的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在刘艳杰的坚持下,她加入了下乡的队伍,来到了黑龙江鹤岗市的普阳农场。这里的生活虽然艰苦,但她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每一天,希望能够得到更多的锻炼和成长。

图片来源于网络

刚开始在农场的日子,刘艳杰充满了干劲。她主动要求分配到最艰苦的岗位去锻炼自己,但连长考虑到她年纪小、身材瘦弱,担心她难以承受重体力劳动,于是将她安排到了炊事班工作。

炊事班的工作主要围绕着灶台和厨具打转,但刘艳杰并没有因此感到枯燥和无聊。她明白自己来这里是为了接受锻炼和成长,而不是来享受生活的。她以积极的态度面对这份工作,抢着干活,很快就适应了炊事班的工作节奏。

与她同期来到炊事班的同事中,有些人因为工作的枯燥和乏味而逐渐失去了动力,甚至出现了偷懒的现象。炊事班的其他同志们虽然看在眼里,但碍于情面并未直言。刘艳杰性格直率,眼里不揉沙子。

图片来源于网络

她对于那些偷懒耍滑的行为实在看不下去,于是毫不客气地提出了批评,希望她们能改正态度。在她的诚恳劝导下,那几位同志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羞愧地低下了头。

在炊事班任职的三年里,刘艳杰每天都兢兢业业,她深知在田里辛勤劳作的同志们需要充足的能量,因此她从不懈怠,确保每一顿饭都能让大家吃得饱饱的。

1971年,刘艳杰主动向组织提出申请,希望能够调到农工班参与劳动。她总觉得,与其在炊事班里忙碌,不如直接到农田里与大家一起并肩作战,更能体现出自己的价值。刚加入农工班不满一年,她就凭借自己的朴实勤劳被推选为农工班的班长。

图片来源于网络

到了1974年,刘艳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正式的党员。随后的几年里,她辗转于畜牧班与炊事班之间,无论身处何地,她都保持着那份勤劳与敬业。每次大家碰见她,总能看见她忙碌的身影。

直到1976年的一天,农场的陈姐问起刘艳杰未来的打算。刘艳杰坦言,自己既然已经选择了外出劳动,就不想再给家里添麻烦了。没过多久,陈姐找到刘艳杰,说要给她介绍个对象。

其实在过去几年里,农场里总有人给刘艳杰牵线搭桥,但她总觉得工作更重要,所以每次都婉言谢绝了。现在,她已经28岁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这个年纪已经算是相当晚了。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她决定接受陈姐的好意,去见见那个介绍的对象。

图片来源于网络

陈姐介绍的人名叫陈建华,由于小时候生病打针不幸成了哑巴。但他干活麻利,对女同志特别尊重,而且非常能吃苦。更难得的是,他非常善解人意,与刘艳杰相处得十分融洽。经过一番接触,刘艳杰觉得他是个值得托付的人,于是两人开始交往起来。

“我这个人自卑感比较强,”刘艳杰坦言,“我个子矮,长相也一般,说实话论外貌和身高我都配不上他。但反正我也没打算回城市了,在这里成家也一样。在城市生活压力大,在这里至少吃喝不愁。他不嫌弃我,我也就不挑剔他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的感情日益加深。相处了大半年后刘艳杰觉得陈建华是可以托付终身的人。于是这年9月份两人便携手走进了婚姻的殿堂。然而当结婚的消息传回刘艳杰的家中时她的母亲却表示了反对。

刘艳杰

家中气氛因此变得有些紧张,尤其是当刘艳杰的母亲明确表达了她对这段婚姻的担忧。“你怎么能嫁给一个哑巴呢?”母亲的声音充满了不解和忧虑,“别人都回城了,你却选择留在农场还要嫁给这样的人。”

母亲的担忧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残疾人的普遍偏见和误解,但刘艳杰却坚定地选择了自己的道路。她没有用言语与母亲争辩而是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决心。在农场的生活中她与陈建华共同劳作、相互扶持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婚姻的坚守。

对于刘艳杰与陈建华的婚姻,外界有着诸多的不解。有一次,指导员特地找她谈心:“作为党员,你能否分享一下你对于这段婚姻的看法和感受?”

刘艳杰夫妇

刘艳杰坦然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建华他真的很体贴,很懂得照顾人。我在外面忙碌一天,回家后希望能有个依靠,他就是我最好的港湾。他能够分担家务,让我感受到家的温暖。”

陈建华的好,是通过实际行动来表达。当刘艳杰怀着大女儿的时候,她曾有一次突然想吃罐头。陈建华二话不说,立刻骑上自行车前往小卖店购买。回来后,他看着她津津有味地吃着,自己却一口都没舍得尝。

随着二女儿的出生,陈建华更是一次性为刘艳杰煮了10个鸡蛋,为了确保大女儿不会因此感到嘴馋,他特意将孩子带到别处玩耍。每天早晨,他都会提前起床准备早餐,用手势告诉刘艳杰:“你带娃娃在炕上多躺会儿,我来忙活就行。”

刘艳杰一家

陈建华对孩子们的关爱也是无微不至,有时甚至比刘艳杰还要细心。当孩子不听话时,刘艳杰有时想要动手教训,但陈建华总是及时制止,用手势表达他的不满:“不能打孩子,她们还小不懂事,等长大了就会好的。”

有两年时间,刘艳杰的母亲甚至搬来与他们同住。有一次,刘母不小心将自己的假牙与垃圾一起扔进了炕洞里。中午时分,陈建华下班回家得知此事后,立刻转身骑上摩托车匆匆离去。刘艳杰左等右等都不见他回来,心里不禁有些担忧。

一个多小时后,陈建华终于回来了。原来他是去了场部商店想要购买一副新的假牙给岳母。虽然最终因为假牙需要定制而未能如愿购得,但他的这份心意却让刘母深感感动。要知道从农场到场部有40多里地的泥土路,骑摩托车来回一趟并不容易。

图片来源于网络

“就算是我自己的亲生儿子在身边也未必能做到这样。”刘母后来提起这件事时总是感慨不已,“建华这孩子心细、周到又体贴入微,真是难得的好女婿。”

随着孩子们逐渐长大,教育问题也成为了刘艳杰和陈建华关注的焦点。他们深知农村教育资源的有限性,为了孩子们的未来和发展他们必须做出选择。刚好那一年国家推出了相关政策允许知青子女中的一个将户口迁回城市。

经过一家人的商议和权衡利弊后他们决定让大女儿迁回城市户口以便接受更好的教育。虽然这个决定让从小和父母长大的大女儿非常舍不得离开,但她也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

图片来源于网络

刘艳杰作为曾经的知青她深刻体验过农村生活的艰辛和不易,她希望自己的女儿能够拥有更好的未来和发展机会,因此她必须承受这种分离的痛苦和无奈。

知青是一个特殊而令人动容的群体,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他们为了祖国的需要毅然投身到乡村建设中,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谱写了一曲曲感人的篇章。

刘艳杰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爱情的真谛,如今他们的女儿们已经长大成人并结婚生子,在2010年两个女儿更是凑钱为父母在哈尔滨购买了一套房子,希望他们能够在闲暇之余享受到城市的繁华与便利,陈建华和刘艳杰就时常在农村老家和城市之间穿梭,享受着平静而幸福的生活。

素材来源:

朱晓军,杨丽萍. 大国粮仓 北大荒留守知青口述实录[M]. 2018

0 阅读:94
风旭历史故事

风旭历史故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